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的演化路径与体系构建

2016-01-14 03:11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创业企业行为制度



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的演化路径与体系构建

马蔷,李雪灵,申佳,王冲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与一般组织相比,创业企业如何跨越“合法性门槛”是其生存和发展绕不开的首要难题,因此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中特有且重要的研究话题。本文从制度、资源和行为三个视角出发在对现有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进行梳理、比较与评述的基础上,刻画了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的演化路径,并结合Timmons经典创业模型中的团队、资源和机会等创业要素,围绕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机理,构建了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未来研究的框架体系。

关键词:创业企业;制度;资源;行为;合法化战略

一、引 言

《财富》杂志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创业失败率高达70%以上,创业被认为是成功率最低的经济活动。与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往往面临更多的资源约束和不确定性,并且经营历史有限,难以向利益相关者展示其可靠性并获得认可。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合法性”是导致新企业死亡率高的最根本原因(张玉利等,2010)。因此,创业企业如何获取合法性是其生存与发展绕不开的首要难题,已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中特有且重要的研究话题。

企业获取合法性的过程即是通过制定并实施适宜的合法化战略,跨越“合法性门槛”,并不断嵌入制度的过程(Zimmerman和Zeitz,2002)。基于此,很多学者结合制度理论、资源基础观、战略理论等不同研究视角,从组织、行业、制度环境等不同研究层面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索(Parsons,1960; Dowling和Pfeffer,1975; Ashforth和Gibbs,1990; Aldrich 和Fiol,1994; Suchman,1995; Zimmerman和Zeitz,2002;曾楚宏等,2008;张玉利等,2010;杜运周等,2012; Drees和Heugens,2013; Ruebottom,2013; Paroutis和Heracleous,2013;Überbacher,2014),为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合法化战略的研究起源于对企业应对制度环境的研究(DiMaggio和Powell,1983),随着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合法性与资源的内在联系,合法化战略研究开始与资源依赖理论、战略理论相结合,从而使合法性的内涵与外延在理论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在企业实践层面,企业逐渐意识到合法性所具有的资源性和工具性特征,企业行为也不断从被动的制度嵌入转向主动的环境影响,合法化逐渐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行为演化为手段丰富的合法化战略。尤其是Suchman (1995)与Zimmerman等人(2002)提出的顺从环境、选择环境、操纵环境和创造环境的合法化战略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方面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Timmons(1999)经典的创业模型将创业企业活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分为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和创业资源,其中,创业机会启动创业过程的同时会引发合法性问题,合法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创业团队的决策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因此,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的研究应将创业活动的过程要素纳入其中。本文从国外顶级期刊上搜集凝练了1975年-2014年近40年发表的关于合法性及合法化战略的创业研究文献,并从制度、资源和行为三个视角对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对现有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研究进行了比较与评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创业过程要素和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机理构建了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未来研究框架体系,从而拓展了合法性理论与创业研究的视角。

二、创业企业合法性的界定及类型

许多学者对合法性进行了界定(Parsons,1960; Maurer,1971; Dowling和Pfeffer,1975; Meyer 和Scott,1983; Scott,1995),Suchman(1995)综合前人观点,提出了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合法性概念:“合法性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体系内的规范、价值观、信仰和定义框架下,对实体活动的适当性(appropriate)、恰当性(proper)和合意性(desirable)的一般感知或设想”。组织提高合法性水平的过程即合法化过程,在组织合法化的过程中,既有制度会对新企业行为产生约束,成为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合法性约束。对于合法性约束的类型,学者们主要有三种划分方式。Aldrich和Fiol(1994)认为新企业主要面临社会政治合法性(sociopolitical legitimacy)和认知合法性(cognitive legitimacy)两类合法性约束。社会政治合法性是指关键利益相关者、公众以及政府官员对新企业行为和价值观的认可度(Aldrich和Fiol,1994;杜运周等,2009),社会政治合法性低会导致新企业注册困难、产品标准不被社会接受及融资困难等问题(杜运周等,2009)。认知合法性是指新企业被社会熟知并接受的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程度,主要由外界对新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程度决定(Aldrich和Fiol,1994)。认知合法性低表现在社会对新企业产品或服务了解很少,产品或服务难以被顾客接受或价值评价较低(杜运周等,2009)。

Scott(1995)基于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将合法性约束划分为规制(regulative)、规范(normative)和认知(cognitive)三类。其中,规制合法性约束来源于政治层面的强制性因素,包括政府、资信协会、专业团体等创造的规制和标准,例如新企业需要取得各种质量认证来获得消费者认可,主导组织要求新企业按照其标准运营等;规范合法性约束来源于企业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一致性;而认知合法性约束则来源于更高层面的被社会所广泛持有的信仰和理所当然的假设,以及知识团体传播的信仰系统等(Scott,1995;杜运周等,2009)。

Suchman(1995)则根据企业、公众和社会系统三个层次提出了务实(pragmatic)、道德(moral)和认知(cognitive)三种合法性约束。其中,务实合法性来源于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和判断,利益相关者会检验企业带给他们的实际结果(practical consequences),并决定是否支持企业;道德合法性的约束来源于公众对企业和企业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当公众判定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公众的普遍价值观一致时,企业才能获得道德合法性;认知合法性则来源于社会系统中更高层次的理所当然性(take for granted),它代表了对特定社会活动的边界和存在合理性的共同感知(张玉利,2007),当新企业的相关信息被公众普遍接受并认为是理所当然时,企业即获得了认知合法性。Suchman(1995)提出,虽然组织无法满足其所处环境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但是经营者具有一定的主动权,使其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不同于其他组织,但仍然能够被环境所认可和接受,即获取合法性。因此,在合法性约束下,新企业成功取决于创业者对于合法性的足够重视并采取一系列适宜的合法化战略。

三、不同视角下的合法化战略

(一)制度视角下的合法化战略

早期制度理论的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放系统理论与组织研究的结合。在制度视角下,组织不仅是嵌入环境之中的,而且是为环境所渗透和构建的,合法性并不是被占有或者交换的日常用品,而是一种反映被感知到的,与相关规则和法律、规范支持相一致的状态,或者是与文化—认知性规范框架相亲和的状态。

学者Scott(1995)认为组织可以通过遵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规则、标准与期望来获取合法性,也可以通过战略层面的设计和行为获取合法性,合法化在战略层面的行为往往嵌入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而运行(Zimmerman和Zeitz,2002)。Meyer等人(1977)提出组织应与制度环境保持同构,他认为,将组织结构嵌入到制度环境中会使组织合法性最大化,同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资源并提升生存能力,实现组织生存,而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会使企业付出丧失合法性的代价。Fennel(1980)站在集群的视角提出了竞争性同构的概念,他利用医院行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竞争过程会导致组织间在规模、服务等方面趋于一致性。DiMaggio和Powell(1983)提出组织间不仅存在对资源和顾客的竞争,还有对权利和合法性的争夺,这种竞争以及既有制度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使企业间不断地趋于相似。基于前人对于同构战略的研究,DiMaggio等人(1983)针对制度性同构提出三种同构机制,即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其中,强制性同构来源于政治、法律等相关组织施加的压力,也来源于企业所处社会中的文化预期带给企业的影响,企业会在这些压力下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结果便是企业会不断趋于同构。模仿性同构一般是企业对不确定性的回应,当企业面临问题时,模仿性同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DiMaggio等人(1983)认为,在企业不明确自身的目标时,或是行业内其他成功企业的成功方式和结构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时,企业会在结构、行为上趋向于模仿其他成功的企业。规范性同构来源于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企业通常会聘用同行业的资深人员作为企业的高管,或是从很窄的培训机制范围内寻找适合企业高管的人选,政府会通过授予奖励或签订契约的方式认可这些关键企业,让他们拥有合法性,然后其他企业就会为了寻求合法性而倾向于与这些关键企业同构,这种方式逐渐使一种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渗透到企业内部,形成规范性的同构机制。DiMaggio等人提出,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如果更加注重证书、文凭等资质,企业间的规范性同构机制则越为明显。Elsbach等人(1992)将制度与印象管理视角结合,提出了制度一致性与组织创新性的矛盾,即组织需要突破现有制度约束才能脱颖而出,但只有与制度保持一致性,组织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合法性。他们基于制度理论对印象管理策略进行了详细描述:制度顺从和与非法行为隔离能够避免组织失去外部支持;证明组织的正当性和清白可以减少外部对组织的消极影响;而放大组织行为的正面效应和赋予组织行为新的定义可以增加外部对组织的积极影响(Elsbach和Sutton,1992)。他们提出的印象管理行为层层递进,帮助组织达到获取合法性的目的。Ruebottom(2013)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社会创业者可以利用修辞战略,通过巧妙地利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将创新与制度保持一致性从而使企业合法化。

在制度视角下,新企业会通过服从和趋同行为来适应制度的管制、规范和认知三个层面而获取合法性(Meyer和Rowan,1977; Meyer,1979; Powell和DiMaggio,1983; Elsbach和Sutton,1992; Scott,1995),制度视角更强调制度力量对企业组织过程影响的持续性和趋同性,在此视角下,合法化战略更倾向于制度嵌入的被动和顺从策略。

(二)资源视角下的合法化战略

资源视角的合法化战略兴起于70年代,合法性的获取能够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帮助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并实现生存和成长。Dowling等人(1975)提出,合法性的获得可以通过组织是否拥有资源和组织间的信息交易来评估,而合法性可以促进企业生存,其本身可以看成一种资源。在企业合法化的过程中,企业行为可以以三种方式达到获取合法性的目的:首先,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产出、目标和运行模式表现出与合法性相一致的状态,从而实现合法性的获取;其次,企业可以通过沟通等方式改变社会系统对于合法性的定义,使其与企业价值观相一致;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游说等方式使外界认为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系统定义的合法性相一致。在他们看来,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帮助企业生存与成长。在此基础上,Oliver(1991)结合制度与资源依赖理论,通过整合组织的行为动机,提出企业在面临制度管制、价值观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时,会通过默认、妥协、回避、反抗、操纵五种合法化战略获取合法性(杜运周等,2009; Oliver,1991; Scott,1995)。Oliver认为,企业寻求合法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可调动的资源,企业会分别通过对外部制度环境压力的大小和企业内部意愿与能力的强弱进行分析,并从以上五种合法化战略中进行选择进而寻求合法性。其中,默认战略包括遵从理所当然的习惯和规则、模仿制度环境中已有的模式等行为;妥协战略包括平衡多种受众的期许、安抚与调节制度中的元素以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谈判等行为;避免战略包括隐瞒、缓冲以及逃避等行为;拒绝战略包括忽视、挑战既有规则与价值观以及与制度压力的来源产生正面冲突等行为;操纵战略包括引入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对外部价值观进行影响以及支配制度中的利益相关者与制度过程等行为。Zimmerman等人(2002)在构建合法化过程模型时提出了“合法性—资源—企业成长”的因果关系,认为企业在缺乏经济绩效时,获取合法性能帮助企业吸引外部资源所有者的关注与支持,从而获取资源并实现生存。Lounsbury等人(2001)认为,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由于创业初期没有实际产品产出和可靠的声誉信息,创业企业就需要通过一些商业计划和创业故事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身份,从而获取合法性和资源(Lounsbury和Glynn,2001; Navis和Glynn,2011)。Lounsbury等人(2001)提出,通过创业故事的讲述,创业企业能够争取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和合法身份,有利于创业企业获取资源和市场机会。创业者通过讲述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转化为企业的专用型资产和产业层面的制度资本,并使它们成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Lounsbury和Glynn,2001;曾楚宏等,2008)。我国学者宋铁波等人(2011)在构建企业多重制度压力下的合法性倾向选择模型时,认同Oliver等人提出的默认、妥协、回避、反抗、操纵五种合法性战略选择,并将其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动机进行了匹配,为企业获取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资源的视角来看,合法性是从外部环境抽取的一种资源,能够帮助组织获取到其急需的资源,从而促进组织的生存与成长(Dowling和Pfeffer,1975)。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了合法性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资源的工具性特征,从而赋予企业获取合法性的主观能动性。资源视角的合法化战略更强调环境中资源所有者对企业的关键作用,企业获取合法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这些资源所有者的认可,从而获取资源并实现成长。

(三)行为视角下的合法化战略

随着对合法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逐渐以企业为关注点,从战略层面关注合法化行为,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Ashforth,1990; Aldrich和Foil,1994; Suchman,1995; Ahlstrom 和Bruton,2001; Zimmerman和Zeits,2002; Dacin等,2007;宋铁波等,2011; Drees和Heugens,2013)。Aldrich和Fiol(1994)针对认知与社会政治两种合法性类型,提出创业者可以利用系统性的语言和行为或与第三方组织建立联系等战略获取认知合法性;创业者可以利用集体行为战略,如集体谈判、营销和游说等行为为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获取社会政治合法性。Ahlstrom 和Bruton(2001)提出企业可以通过与官方建立联系、构建企业间联盟、慈善活动、集体行为、为当地做贡献、获取认证等9种战略获取不同类型的合法性。Ashforth(1990)等人在分析了合法性的双刃性后,提出了两种合法性的获取行为:实质性的管理行为和象征性的管理行为。其中,实质性的管理行为多是围绕组织目标、结构、过程或制度化行为而采取的针对组织的实质性变化;而象征性的管理行为多是为了表现出组织与社会价值观的一致性而对组织行为目标和意义的重新定义(Ashforth和Gibbs,1990)。两种战略行为会因企业所处的情境不同而实施,前者务实而后者务虚。

学者Suchman(1995)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整合,描绘了合法化过程的动态性。一般来说,企业会面临合法性的获取、维持和修复三方面的挑战。在合法性的获取阶段,企业本身会面临合法性门槛的压力,同时企业在创新时需要加强行业的合法性以创造企业行为的客观性和外在性;当企业获得合法性后,合法化过程就变为一种日常化的管理行为,当出现反常事件、失误、模仿失败、创新和外部变动等情况时,这种日常化的合法化过程就会受到影响,企业就要面临合法性的修复挑战; Suchman认为合法性的修复与获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修复合法性通常是组织被动应对危机的行为,当企业失去合法性后,企业最初获取合法性的战略也会失效,因为外部利益相关者不再轻易信任企业的宣传,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参与到攻击企业的队伍中。基于此,Suchman(1995)分别针对不同的合法性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合法化战略。他提出企业可以采取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操纵环境三种战略来获取合法性(Suchman,1995) ;在获得合法性后可以通过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保护企业已有的成就两种合法化战略来维持合法性;当合法性遭遇危机时,企业可以通过否认、辩护、分离以及结构重组等战略进行合法性的修复。Zimmerman和Zeitz (2002)在Suchman(1995)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合法性获取阶段,还可以通过“创造环境”这一合法化战略来获取合法性,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能动性。Drees等人(2013)在研究中发现企业进行连锁、兼并和重组等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追求组织合法性。

从行为视角来看,合法化战略是以企业行为为关注焦点,强调企业主观的创造性和变革性。因此行为视角的合法化战略充分发挥了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逐步摆脱环境的束缚,关注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改造。

四、不同视角下的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述评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针对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视角,即制度、资源和行为视角(参见表1)。制度视角下的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更关注制度和政策法规对企业的约束,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顺从。在制度视角下,合法性与制度化的含义几乎相同,企业与既有制度保持一致时即可获得合法性(张玉利,2009),因此制度视角的企业合法化目的更倾向于企业对外部标准的服从,缺乏战略层面的主动性和变革性。资源视角的学者们多将合法性看作企业获取资源的一种工具,强调合法性在获取资源中的重要作用(Dowlin和Pfeffer,1975; Lounsbury和Glynn,2001),因此资源视角下的合法化战略更强调外部资源拥有者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获取合法性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企业生存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成长。在资源视角下,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开始关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突破了制度视角企业行为的被动性,开始赋予企业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企业通过一定的战略行为吸引外部资源拥有者的关注与支持。在行为视角下,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更偏重强调企业行为在合法性获取中的重要性,强调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控制,因此在行为视角下,学者们普遍假设企业具有较强的对合法性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也抛开了创业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顺从和被动接受,凸显了企业与外部环境间的冲突和互动关系,在行为视角下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不同视角的逐渐演化,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主动性逐渐增强(参见图1)。合法化战略的最初研究起源于对企业应对制度环境的行为研究(DiMaggio和Powell,1983),而随着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合法性与资源的内在联系,合法化逐渐成为企业获取资源的工具,行为视角的合法化战略则更关注以企业为中心的主观行为。每个合法化战略研究视角的产生都是由前一个视角衍生并驱动的,学者们不断完善合法化战略的研究视角,寻求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突破口,在制度、资源与行为视角间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从垂直维度可以看出,随着合法化战略研究视角的不断演化,学者们不断使企业从被动的制度嵌入到主动的环境影响,从而赋予了企业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对合法性理解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合法性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论上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企业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合法性的资源性和工具性特征,从而使合法化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行为逐渐变为手段丰富的合法化战略。然而,通过比较不同视角的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合法性的研究大多从单一视角出发,要么站在社会制度的角度“朝里看”,把合法性作为制度化的产物;要么站在组织管理者的角度“往外看”,用战略理论解释企业的行为选择(曾楚宏等,2008),或者把合法性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探求资源与合法性之间的必然联系(Zimmerman和Zeitz,2002)。但是事实上,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既包括制度嵌入的被动接受,同时也包含企业发展的主观创造,当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需求共同映射在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上时,创业企业会做出相应的合法化战略选择,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从多因素视角出发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图1 创业企业典型合法化战略研究的演化路径

五、研究框架与体系构建

学者们针对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研究从制度、资源或行为三种不同的视角出发,旨在帮助创业企业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跨越“合法性门槛”并获取资源,实现生存与成长。然而,目前学者们对于合法化战略的研究大多从单一视角出发以求解决某一特定合法性问题,尚未形成合法化战略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合法化战略响应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在创业研究中合法化战略需要与创业活动过程紧密结合,促使合法化战略在创业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Oliver(1991)在《战略管理评论》中结合制度和资源视角提出,企业在面对外部制度压力及自身资源依赖的情况下会做出一定的战略响应。目前学者对于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研究大多进行局部性的战略分类或碎片性的行为描述,忽视了战略响应过程的系统性和动态性。而碎片化的战略行为描述和归纳并不能充分且系统地解释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的动态化过程。本研究认为,创业企业的合法化战略响应是从企业应对内外部关键影响因素后进行的战略选择、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到最终达到实施效果的一系列动态化过程(见图2)。其中,战略选择(strategic choice)是指企业在面临“合法性门槛”时,为了获取合法性而对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及其经营行为的选择;战略决策(strategic decision)是在战略选择基础上综合考虑内外部合法性需求及内外部资源状况,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做出的长远性战略组合与全局性战略定位,是创业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中承接战略选择、启动战略实施的中心环节;战略实施(strategic implementation)是指企业根据战略决策提升内外部合法性绩效的过程。

图2 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机理

围绕合法化战略响应的过程机理,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创业过程要素,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进行更为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研究,能够拓展合法性理论和创业领域的研究,从合法化视角为创业活动提供实践指导。Timmons(1999)经典的创业模型提出,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将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做出最适当的搭配,随着企业发展维持弹性和动态的平衡。创业过程由创业机会启动,在取得必要的资源和组成团队后,创业过程方能顺利开展。Adizes(198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按照灵活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发展随着时空变迁,合法性需求会因创业过程要素的失衡呈现动态的变化,学者Suchman(1995)从合法性的获取、维持和修复三个阶段对合法化过程展开了动态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探索合法性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挖掘合法化战略与创业过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值得未来研究关注的话题。

(1)企业初创期与合法性获取阶段。创业机会是启动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也决定着企业初创时期的创业方向,创业机会与合法性获取间的动态联系是企业创业初期无法回避的研究问题。例如,创业机会研究中的机会发现论和机会创造论会给“合法性门槛”带来哪些不同?会给合法化战略选择和决策带来哪些不同影响?创业机会的先动性和创新性会带来缺乏普遍认知和接受的合法性约束,而合法性的获取可能会以牺牲一部分创业机会先动性与创新性为代价,如何平衡创业机会开发与合法性获取的二元关系?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企业成长期与合法性积累阶段。成长期的企业要实现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需要通过获取、整合内外部创业资源来实现合法性存量的积累和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与创业资源开发过程的动态联系。例如,企业如何配置现有的内部资源以进行合法化战略的选择和决策?如何通过外部资源的识别和获取实现最优的合法化战略响应结果?反之,如何利用积累与增长的合法性实现资源的获取、积累和整合?

(3)企业成熟期与合法性巩固阶段。一方面,成熟期的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雄厚的外部合法性基础,此时企业通常会在巩固外部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内涵式建设,例如组织制度和企业文化的构建,因此内部合法性的建设和巩固会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成熟期的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会开展新一轮的机会识别和开发以寻求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内部合法性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进行新一轮的机会识别与开发,但同时新旧机会资源与利益分配的冲突会导致内部合法性的削弱,如何利用创业学习、冲突管理等理论帮助企业建设和巩固内部合法性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将创业团队嵌入到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中,深入研究团队的内部异质性等关键要素对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的影响机理,对指导企业合法化战略实践有重要意义。

(4)企业衰退期与合法性危机-修复阶段。未能在成熟阶段寻找到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时,企业会步入衰退期,外部市场规模将面临萎缩,内部矛盾和冲突会逐步显现,企业会遭受内外部双重合法性危机;同时,内外部合法性间存在的溢出效应(Scott,1995)和重构效应(Johnson,2006)会使合法性的修复战略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整合、利用内外部关键资源寻求新的创业机会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是修复内外部合法性的关键。因此,哪些关键因素会带来内外部合法性的危机?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分配对企业内外部双重合法性的修复战略选择有何影响?合法化战略选择、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会带来哪些内外部合法性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结合Timmons经典创业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及Adizes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围绕合法化战略响应的过程机理,构建了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研究的框架体系(见图3)。

图3 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未来研究框架

六、未来研究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开展了很多合法性与合法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制度、资源和行为三种不同的视角为创业企业合法化行为活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详细剖析40余篇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的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第一,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局部性的战略分类或碎片性的行为描述,应该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的战略选择、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深入研究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的动态过程。因此,未来应针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响应的系统和动态化过程开展全面的研究。

第二,合法化战略响应与创业过程要素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合法性在创业领域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研究未能将制度理论下的合法性与创业活动的过程很好地结合。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将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与创业过程的要素密切结合。例如,创业机会识别的先动性为企业带来缺乏普遍认知和接受的合法性约束时,创业团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制定和实施合法化战略应对合法性挑战;在创业团队进行合法化战略选择时,成员间的配合默契度及知识分享的效率如何影响合法化战略的实施效果等。

第三,开展多视角、情境化的合法化战略实证研究。结合我国转型社会制度与环境的动荡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属性特征,探究双元理论、组织边界理论、互联网思维及全球竞争等视角下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并揭示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的微观行为对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作用。如政府与市场双元视角下对企业内部的机会识别、资源整合与合法化战略决策的影响;跨界组织内外部合法化的冲突及交互作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压力对合法性获取、维持和修复的动态作用过程;新兴和成熟场域下的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选择与决策的差异;创业企业合法化行为对社会制度演进和变迁的作用等。

第四,完善对合法化战略绩效产出度量的研究。Khaire(2010)提出合法性的获得能够提升新企业的生存几率并促进绩效的增加,然而前人关于合法性获取结果的测量还没有公认和统一的量表。合法性是被企业客观拥有而主观创造的,而目前对于合法化战略绩效产出的度量,学者们要么采用企业对外界评价的主观感知,要么以企业财务绩效代替合法性绩效,这些测度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尚存争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合法性绩效产出的测度量表,使其测量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未来应整合多种视角,并密切结合创业活动过程的关键要素,深入探索和挖掘合法化战略响应的过程机理,对创业企业合法化战略进行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系统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Ahlstrom D and Bruton G D.Learning from successful local private firms in China: Establish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4) : 72-83.

[2]Ahlstrom D,Bruton G D and Yeh K S.Private firms in China: Building legitimacy in an emerging economy[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 : 385-399.

[3]Aldrich H E and Fiol C M.Fools rush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industry cre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19(4) : 545-670.

[4]Ashforth B E and Gibbs B W.The double-edge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0,1(2) : 177-194.

[5]Dacin M T,et al.The Legitimac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 (2),169-187.

[6]Dimaggio P J and Powell W W.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2) : 147-160.

[7]Doh J P,et al.Does the market respond to an endorse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information,and legitimac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6) : 1461-1485.

[8]Dowling J and Pfeffer J.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Social value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J].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75,18(1) : 122-136.

[9]Drees J M and Heugens P P M A R.Synthesizing and extending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2: 1-33.

[10]Elsbach K D and Sutton R I.Acquiring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through illegitimate actions: A marriage of institutional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i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4) : 699-738.

[11]Fennell M L.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tructure of hospital cluster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0,25(3) : 485-510.

[12]Glynn M A and Abzug R.Institutionalizing identity: Symbolic isomorphism and organizational nam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1) : 267-280.

[13]Haveman H A.Follow the leader: Mimetic isomorphism and entry into new marke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3,38(4) : 593-627.

[14]Jean-Philippe V.Toward a new measure of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Method,validation,and illustration[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1,14(3) : 106-108.

[15]Johnson C,et al.Legitimacy as a social proces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6,32: 53-78.

[16]Khaire M.Young and no money? Never mind: The material impact of social resources on new venture growth[J].Organization Science,2010,21(1) : 168-185.

[17]Kostova T and Zaheer S.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 : 64-81.

[18]Lounsbury M and Glynn M A.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Stories,legitimacy,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 545-564.

[19]Maurer J G.Readings in organizational theory: Open system approaches[M].New York; Random House,1971.

[20]Meyer J W and Rowan B.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83(2),340-363.

[21]Meyer J W.The impact of the centr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funding and control on state and local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J].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Finance and Governance,1979,8: 1-33.

[22]Meyer J W and Scott W R.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Ritual and rationality[M].Beverly Hills,CA: Sage,1983.

[23]Navis C and Glynn M A.Legitimate distinctivenes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Influence on investor judgments of new venture plau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3) : 479-499.

[24]Oliver C.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1) : 145-179.

[25]Paroutis S and Heracleous L.Discourse revisited: Dimensions and employment of first-order strategy discourse during institutional adop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 935-956.

[26]Parsons T.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M].Glencoe,IL: Free Press,1960.

[27]Pfeffer J and Salancik 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 Harper&Row,1978.

[28]Ruebottom T.The microstructures of rhetorical strategy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uilding legitimacy through heroes and villain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 98-116.

[29]Rutherford M W and Buller P F.Searching for the legitimacy threshold[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7,16(1) : 78-92.

[30]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CA: Sage,1995.

[31]Suchman M C.Managing legitimacy: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3) : 571-610.

[32]Tornikoski E T and Newbert S L.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organizational emergence: A legitima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 311-335.

[33]Überbacher F.Legitimation of new ventures: A review and research programm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4,51 (4) : 667-698.

[34]Zimmerman M A and 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3) : 414-431.

[35]艾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6]蔡莉,葛宝山,朱秀梅,费宇鹏,柳青.基于资源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 96-103.

[37]蔡新蕾,高山行,杨燕.企业政治行为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J].科学学研究,2013,(2) : 276-285.

[38]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张玉利.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8,(12) : 126-148.

[39]杜运周,张玉利,任兵.展现还是隐藏竞争优势:新企业竞争者导向与绩效U型关系及组织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管理世界,2012,(7) : 96-107.

[40]杜运周,张玉利.互动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组织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管理科学,2012,(8) : 22-30.

[41]杜运周,李毛毛.魅力型领导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组织合法性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 : 87-96.

[42]杜运周,张玉利.顾客授权与新企业合法性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5) : 735-741.

[43]杜运周,张玉利.新企业死亡率的理论脉络综述与合法化成长研究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5) : 136-142.

[44]杜运周,任兵,张玉利.新进入缺陷、合法化战略与新企业成长[J].管理评论,2009,(8) : 57-65.

[45]费显政.新制度学派组织与环境关系观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8) : 10-18.

[46]杰弗里·蒂蒙斯等.创业学: 21世纪的创业精神[M].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47]乐琦.并购后高管变更、合法性与并购绩效——基于制度理论的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2,(3) : 15-21.

[48]李雪灵,万妮娜.基于Timmons创业要素模型的创业经验作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9,(8) : 182-183.

[49]李雪灵,马文杰,刘钊,董保宝.合法性视角下的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新企业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1,(8) : 99-108.

[50]毛江华,戴鑫.组织合法性理论视角下强制性与自愿性环境披露对比研究[J].生态经济,2011,(3) : 37-39.

[51]裴云龙,江旭,刘衡.战略柔性、原始性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组织合法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3,(3) : 446-455.

[52]宋铁波,曾萍.多重制度压力与企业合法性倾向选择:一个理论模型[J].软科学,2011,(4) : 112-116.

[53]苏晓华,王平.创业导向及合法性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2) : 121-126.

[54]田茂利,杨宏,德米特勒·基马.论创业企业合法性及其印象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09,(1) : 59-61.

[55]吴瀚,姚小涛,陈嘉文.信号管理视角下的组织高层与组织合法性关系探讨[J].管理学报,2013,(4) : 619-624.

[56]姚康,宋铁波,曾萍.制度压力、合法性选择与民营企业发展:基于温氏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1,(2) : 134-140.

[57]曾楚宏,朱仁宏,李孔岳.基于战略视角的组织合法性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2) : 9-15.

[58]张玉利等.创业研究经典文献综述[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59]张玉利.创业的合法性悖论[J].中国软科学,2007,(10) : 47-58.

(责任编辑:度生)

Evolvement Path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Legitim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Start-up Enterprises

Ma Qiang,Li Xueling,Shen Jia,Wang C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Compared with ordinary organizations,legitimation is a preliminary problem of startup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us it becomes a specific and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From institution,resources and behavior perspectiv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compares existing literature of legitimation strategy of start-up enterprises.Then it depicts the evolution path of legitim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start-up enterprises.Finally combining with such entrepreneurship factors as team,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immons’classic entrepreneurship model,it draws a framework of future research of start-ups’legitimation strategy by focusing on process mechanism of legitimation strategy response.

Key words:start-up enterprise; institution; resource; behavior; legitim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马蔷(1989-)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李雪灵(1972-)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佳(1990-)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王冲(1982-)女,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472072; 71232011)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0418092FG) ;吉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3JQ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JCKY-SYJC06) ;吉林大学高峰学科(群)建设项目

收稿日期:2015-01-3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5) 10-0046-12

猜你喜欢
创业企业行为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创业培训课程游戏模拟实践模块教学方法实例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浅谈小型创业企业品牌营销策略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