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陈丽霞 李秋玲 刘健悦 赵玉婷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E-mail:18120175562@163.com △通讯作者 E-mail:tclx-163.com
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干预对策*1
张霞陈丽霞△李秋玲刘健悦赵玉婷
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E-mail:18120175562@163.com△通讯作者E-mail:tclx-163.com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其生活方式和提高其身心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方法:运用一般情况调查、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LQ)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生活方式总标准分为67.19,运动锻炼维度标准得分最低值为46.83;②女大学生在运动锻炼(t=6.510,P<0.01)、压力管理(t=2.258,P<0.05)维度得分低于男大学生;③健康责任(t=3.654,P<0.01)、人际支持(t=3.185,P<0.01)、压力管理(t=3.333,P<0.01)、生命欣赏(t=3.026,P<0.01)维度得分高年级均低于低年级学生;④健康责任(F=5.829,P<0.01)、压力管理(F=4.050,P<0.05)维度得分非医学高于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学生;⑤健康责任(t=-2.957,P<0.01)、生命欣赏(t=-3.001,P<0.01)维度得分农村大学生低于城市大学生。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身心健康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广泛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
WHO曾指出,人类的身心健康60%依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校园环境的变化及承受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生活方式疾病也越来越常见,有研究显示,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发生率占13.9%,多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胃溃疡等[1]。而医学院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大学生中接受健康教育的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之一,又是未来重要的卫生人力资源,将承担保护居民健康的重要责任[2]。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得出“医学院校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53.7%”[3],同时,也有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61.8%[4]。近年来,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生活方式量表的研究上,如2011年,蒋健保[5]自行设计的包含饮食营养、休闲娱乐等5个维度的大学生行为方式自测量表;2012年,刘慧慧研制的包含政治参与、学习方式等在内的调查问卷[6];2013年,江萍设计的医科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7],其中包括专业学习、消费情况等维度。另一方面集中在与大学生生活方式相关的描述性、关系性研究方面。如:在2010年,殷俊益对北京1586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调查中发现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8]。在2012年,高竟玉从实证角度分析了社会环境、互联网、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对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在2014年,钟大玉对850名内江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则是站在大学生自身角度,进一步全面地从运动锻炼、生活规律、饮食营养、健康危害、健康责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生命欣赏8个维度了解和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行为方式的现状,分析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因素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以期唤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关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3年6月-2015年1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以班级为群体,以每学期为周期,整合3个学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3所本科医学院校938名在校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发放943份,统一指导填写并收回,收回有效问卷938份(99.47%)。被调查对象均神志清醒、无语言交流障碍、无认知障碍且知情同意。其中,男162名(17.3%),女776名(82.7%);专业:临床医学76名(8.1%),非医学581名(61.9%),护理学281名(30.0%);年级:低年级442名(47.1%),高年级496名(52.9%);生源地:农村598名(63.8),城市340名(36.2%)。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南方医科大学王冬副教授[10]编制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Healthy Life-style Questionnaire,HLQ);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①高校大学生的一般资料,如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②此量表包括8个维度38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是:运动锻炼行为、生活规律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按照5分制Likert评分法,分别赋值1~5分。该研究采用了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进行了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知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即该量表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
1.3统计处理
使用Epi Data S.l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和专业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进行描述性分析、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LSD法)。
2结果
2.1938名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得分排序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总分的理论最高值为190,理论最小值为38,实际最高得分为138,实际最低得分为82。
由表1可以看出,938名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量表平均得分为(140.98±22.13)。按照公式把各维度得分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实际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理论最高初得分-理论最低初得分)×100,从标准分可以看出,人际支持行为标准分最高为72.63,其次为生命欣赏、生活规律、健康危害、健康责任、压力管理、饮食营养行为,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最低为46.83。
2.2不同年级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比较
经两样本的t检验,从表2可见,女大学生的生活规律行为、健康危害行为、人际支持行为这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维度的得分低于男大学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得分差异没有显著性。
2.3不同年级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比较
由于医学院校学制原因,大三、大四、大五多在临床医院见习和实习,大多不在校。因此,本调查把938名分为低年级(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和高年级(大学三年级及以上)两组,大学低年级442人(47.1%),大学高年级496人(52.9%)。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健康责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生活方式得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比较
经方差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运动锻炼、生活规律、健康责任和压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生活规律、健康责任和压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方面,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低于非医学生得分,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生命欣赏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比较,见表4。
2.5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比较
经两样本的t检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生活规律、健康危害、人际支持、压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剩余维度方面,农村大学生得分均低于城市大学生,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见表5。
3讨论
3.1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得分
本研究显示,3所医学院校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得分最高的3种生活方式依次为:人际支持、生命欣赏、生活规律健康生活方式,均为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与王旭美、金晓燕、孟强等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1-13]。得分最低生活方式为运动锻炼,其次为饮食营养、压力管理。这与吴敏、侯锋伟、王元元、于涛、骆风等研究结果一致[14-18]。所以,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仍然是运动锻炼。
3.2性别与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
由统计分析得知,女生在生活规律、健康危害、人际支持的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得分低于男大学生,这与吴敏研究[14]的结果一致。而在压力管理方面女生得分也低于男生,且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金莹[19]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是性别的先天差异性,即在压力管理方面,女生面对压力事件时更倾向于内向的处理方式,而男生则倾向于外向处理方式。第二也可能是后天差异性,即社会对性别认同感存在差异,在压力管理方面,社会整体认为女生较男生抗压力能力差。所以,高校应该在运动锻炼和抗压管理方面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3年级与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
由统计分析得知,在健康责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健康生活方式上高年级得分均低于低年级,这与傅纳、高玲等研究[20-21]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有大量而又紧张的专业课的学习,所以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少;第二、部分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已经步入临床见习和实习,同时也面临着自己毕业去向、毕业就业形势的思考,所以对于健康责任、人际支持、压力管理和生命欣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少;第三、低年级学生刚脱离高中步入大学生活,大学学业压力较之于高中小,且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参与社团等活动,所以压力较小、人际良好、自我价值被肯定。因此,关注高年级的压力和健康更为重要。
3.4专业与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
在专业上,生命欣赏维度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医学专业和护理学在生活规律得分上高于非医学学生,与蒋元源[22]研究结果一致。在健康责任和压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护理学专业学生得分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原因可能和护理学是临床医学生的一部分,同时,护理学专业学生也学习了临床医学相关的医学课程有关。但压力管理、生活规律、健康责任临床医学与护理学得分均低于非医学学生,这与李俊娇[2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非医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压力都小于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所以有大量的娱乐时间花费在网络、休闲、学习之外的活动中。其次,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学生,虽然学习和接受了医学专业知识或健康促进课程,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以及专业课程的紧张,关注度不高,没有学以致用,甚至知而不行,没有真正内化为身心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所以政府和高校应该增强医疗卫生主力军的健康意识和责任。
3.5生源地与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
农村大学生在运动锻炼、饮食营养、健康责任、生命欣赏的得分均低于来城市大学生,前两个维度得分与王冬、吴敏研究[10、14]结果不一致,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父母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家庭教育、学生生活费支出等密切相关。而在健康危害、人际支持、压力管理行为的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殷俊益等[8]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与各自研究所调查对象的样本量和生源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差距有关,殷俊益研究样本量多,且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各高校,其生源具有分散性。
4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4.1社会方面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高、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观念,政府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第一,政府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主流媒体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等来加大对大学生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第二,打击信息时代消极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传播,提供文明的、健康的全社会网络学习生活环境;第三,加大对高校健康教育方面人、财、物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与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合作;第四,创造大学生参与“全民健康,教育先行,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社会实践机会,强化大学生社会意识、健康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4.2学校方面
大学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学校的健康价值理念的积极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充实、高效地度过大学生活。首先,学校要打造“健康校园”的学习、运动、休闲的内环境,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依据年级、专业及性别的不同,通过校内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在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针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教育活动,以往研究证明:“自我效能与健康实践行为和认知-情感行为有正相关”[24]。如组建晨读晚跑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课程、开展职业规划讲座、丰富体育课活动形式;最后,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落实健康教育课程,鼓励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发,创新课堂内容,丰富课堂形式。且已有研究证明[25]健康教育授课后,大学生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很大程度上有改善。另外,各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还可以取得以学校为中心辐射整个家庭和社会的远期效益,正所谓“教育好一个孩子,带动整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4.3家庭方面
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其教育功能。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终身学习并严格要求自己,其健康行为对孩子来讲是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身教言传“健康行为习惯从娃娃抓起”;其次,家庭,尤其是家庭消费决策者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大学阶段是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必要的学习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能确保健壮的体魄,而且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后顾之忧;最后,父母经常要与孩子保持必要的、密切的沟通;同时,家长与学校取得良性的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等状态。
4.4自身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应当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群体。其主体健康意识的觉醒会促使其向行动转化,从关注自我到影响他人,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意识。制定运动锻炼计划,坚持定时、定量、规律的运动;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嗜烟、不酗酒、拒绝“手机控”、保持合理膳食习惯;注重身心健康维护意识培养,提升抗压能力,增强健康责任意识;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内化为习惯,做一个“知-信-行”相统一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汪胜,卢晚秋.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232-233
[2]陈琴,肖俊辉,刘瑞明,等.439名医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5,10(1):36-39
[3]张璐,王淼,王旭,等.天津市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状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179-180
[4]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90-992
[5]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6]李文琪,李长仔,张盼,等.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3):433-435
[7]陈杰,李俞润,黄蹇.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饮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1273-1274
[8]王旭美,谢晖.医学本科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学校适应相关性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2):160-165
[9]金晓燕,韩启飞,周子琦.护理本科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9):52-54
[10]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11]王元元,孙国梅,王万荣.大学生课余生活习惯及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32-1433
[12]侯锋伟,代爱英,刘明哲,等.医学专科学生生活方式状况调查分析[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1):68-69
[13]于涛.天津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及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1):46-48
[14]骆风,王志超.当代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调查分析和改进对策[J].社会科学报,2010,9(2):51-55
[15]吴敏,武晓君,束景丹.我国农科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及反思[J].高等农业教育,2013,30(2):90-93
[16]金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统计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120-122
[17]陈飞渡,李建良,缪仕晖.宁德师院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4):83-86
[18]傅纳,夏培芳,周霞.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65-368
[19]李俊娇,王维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压力、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06-608
[20]姚坤,姜丽萍,洪伟丽,等.高校研究生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5):42-47
[21]蒋元源,姚颖.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与生活方式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3):31-32
[22]张秀玲,来迎双.职业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28(4):37-40
[23]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128-133
[24]闫瑞红,雷璇,张澜.大学生健康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4-175
[25]何敏,刘鑫,白林.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影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26-427
http://www.cjhp.com.cn/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Chen Lixia,Li Qiuling,et 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style in medical college,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ir life style and improv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Methods:Us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e health life style evaluation scale(HLQ)to carry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using excel to establish the database,and using SPSS19.0 to carry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data.Results:The total living standard was 67.19,exercise standard scores of the minimum value was 46.83;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cores were lower than male students in physical exercise(t=6.510,P<0.01)and stress management(t=2.258,P<0.05);The scores of high grade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low grade in health responsibility(t=3.654,P<0.01),social support(t=3.185,P<0.01),pressure management(t=3.333,P<0.01),enjoy the life scores(t=3.026,P<0.01);the scores of non medical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clinical medicine and nursing in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F=5.829,P<0.01),pressure management(F=4.050,P<0.05);The scores of rural stud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urban students in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t=-2.957,P<0.01)and life appreciation(t=-3.001,P<0.01).Conclusion:The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 the medium level.The society,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College students;Life style;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基金项目:江苏省省级大学生科创基金(编号:201510315085X)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7-1068-05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7.029
(收稿时间:2016-01-27)
·论著·(发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