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与结果效价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影响*1

2016-01-14 05:07施春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大学生

赵 红 施春华

①中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E-mail:nitzhaohong@126.com ②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1100 △通讯作者 E-mail:hhggxlx@yahoo.cn



完美主义与结果效价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影响*1

赵红①施春华②△

①中国.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E-mail:nitzhaohong@126.com②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1100△通讯作者E-mail:hhggxlx@yahoo.cn

【摘要】目的:探讨完美主义、结果效价对大学生反事实思维的影响。方法: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和反事实思维问卷,对南京市两所高校共52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全体被试在完美主义量表中的高标准维度、差异维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45,4类完美主义人群的比例为:积极追求卓越者21.4%、临床完美主义者32.9%、自我满足者25.1%和自我挫败者20.6%;②完美主义类型在大学生自我导向(F=4.81,P<0.01)和他人导向(F=4.19,P<0.01)反事实思维上的主效应显著;结果效价在大学生自我导向(t=-5.12,P<0.001)和他人导向(t=4.19,P<0.001)反事实思维上的主效应显著;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在他人导向反事实思维上的交互效应显著(F=2.47,P<0.05)。结论: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会对大学生的自我导向和他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完美主义;结果效价;大学生

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CFT)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己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1],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就(就不)……”,“要是……就好了”。反事实思维是一种非现实的思维,但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它是从自动思维到精致思维的连续体;国外心理学者Roese认为,反事实思维对人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有重要影响,它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准备功能和情绪功能两类[2]。自20世纪80年代反事实思维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反事实思维可以用条件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包括前提和结论,因此,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前提的角度把它分为加法式、减法式和替代式3种类型,或从结论的角度将它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种结构。但是Roese和Olson[3]认为,对反事实思维不仅可以从类型和结构即形式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可以从具体内容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他们把反事实思维的内容分为自我导向(self-referent)和他人导向(other-referent)。自我导向是指前提中的内容是指向自我的,例如,“如果我能抓紧时间的话,这个项目就能如期完成了。”他人导向是指前提中的内容是指向他人的,例如,“如果没有他的帮忙,事情也许会更糟。”无疑,从内容的角度对反事实思维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反事实思维在现实环境中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等。目前,从内容角度对反事实思维进行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采取内容的视角对反事实思维进行探讨。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都发现,人格特质(自尊、自我价值感、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等)[4-6]和事件结果的性质(正常性、接近性、效价)[7-9]会对反事实思维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某种人格特质和结果效价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之所以选取完美主义人格是因为:国外从20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近年来,对它都有比较多的研究;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大多表明(某种性质或类型的)完美主义与自尊和抑郁等消极情绪[10-13]有关,而自尊和抑郁等[3,14]也会对反事实思维产生影响,且完美主义、反事实思维均与沉思(Rumination)[15-16]紧密相关。综观国内外研究,尚未发现有研究探讨了完美主义人格与反事实思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以普通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不同完美主义类型者在不同结果效价下的反事实思维内容情况,以探究完美主义人格和结果性质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规律,并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和咨询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南京市两所高校(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共选取在校大学生529名。其中,男生226人(42.72%),女生303人(57.28%);文科345人(65.22%),理工科184人(34.78%);独生子女283人(53.50%),非独生子女246人(46.50%);生源地为城市298人(56.33%),农村231人(43.67%)。所有被试都没有阅读障碍。

1.2方法

1.2.1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由Slaney等人编制[17],杨丽等人对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进行了中文修订,形成了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18],共22题,包括高标准、秩序和差异3个维度,高标准和差异维度分别作为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的测量指标。量表采用7点记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3。在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4。

1.2.2反事实思维问卷参照Roese和Olson[3]的研究,对反事实思维问卷进行了一些改编。首先,Roese和Olson设计了两个情景故事,一个是学业合作,一个是工作合作,本研究只采用了工作合作情景故事,并且为了更适合东方语境,将工作合作情景故事中的人名“汤姆”改成了“小杰”。其次,Roese等的研究是在被试阅读完情景故事后要求其写出出现了哪些反事实思维,而本研究为了对正式施测更好地进行控制和便于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将此开放题改为封闭题(方法是事先向16名心理学研究生讲解反事实思维的概念和分类,然后请他们阅读该情景故事,要求他们尽量投入情景故事中,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尽可能多地写出反事实思维语句。笔者对这些反事实思维的语句进行归纳整理和润色后,请5位心理学专家对这些反事实思维的语句逐一评定,进行5级评分,1分为很不合适,5分为很合适,最后选出了15道题目,这些题目的合适性都在4分及以上,Kendall W系数为0.542,并且χ2=16.55,P=0.660,说明具有评分者信度)。因此,正式施测时被试只需要对每个反事实思维陈述句所描写的反事实思维出现的难易程度进行7点评分即可。分数越高,表明该反事实思维越容易出现。最后,将原研究中的9点满意度调查改成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对故事的结果越满意。

和Roese和Olson[3]的研究一样,本研究所用的反事实思维问卷分为正性结果反事实思维问卷和负性结果反事实思维问卷。前者由1个情景故事、7个反事实思维陈述以及1个满意度调查题构成;后者由1个情景故事、8个反事实思维陈述以及1个满意度调查题构成。两种反事实思维问卷中的情景故事的内容完全一样,只是结果部分不同,正性结果为小杰表现得更好更活跃,负性结果为小杰表现得退缩、不合作。在本研究中,正性结果问卷中的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题目有2个,他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题目有5个。负性结果问卷中,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题目有4个,他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题目有4个。两种问卷中均设置了一个控制性问题,以判断被试是否存在阅读障碍或者是否认真作答。

1.2.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4×2被试间设计。自变量1为完美主义的4种类型,自变量2为正负两种结果效价。因变量包括:自我导向反事实思维和他人导向反事实思维。

1.2.4实验程序采用集体施测。每个被试首先完成完美主义量表的测量。然后随机接受一份或者是正性结果或者是负性结果的反事实思维问卷,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情景故事,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最后对反事实思维出现的频率和程度以及对故事结果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2结果

2.1根据完美主义对大学生被试的分类情况

本研究借鉴了杨丽等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大学生进行的分类及命名[20]。首先找到全体被试的APS-R-CR高标准维度的中位数(md=30)和差异维度的中位数(md=45),然后将样本分为高标准和低差异的A组(113人,21.4%)、高标准和高差异的B组(174人,32.9%)、低标准和低差异的C组(133人,25.1%)以及低标准和高差异的D组(109人,20.6%)。A组为积极追求卓越者,这类人致力于追求高标准,但善于接纳自己,不对自己过分苛求;B组为临床完美主义者,这类人既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又易于自我怀疑和进行消极的自我批评;C组为自我满足者,这类人为自己设置较低标准,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容易自得其乐并满足于现状;D组为自我挫败者,这类人虽不设高标准,但始终对自己的实际表现和取得的成就不满。

2.2完美主义和结果效价的主效应

对不同完美主义类型被试的两种反事实思维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1。就自我导向CFT而言,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性(P=0.003)。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积极追求卓越者、临床完美主义者和自我挫败者都比自我满足者产生更多的自我导向CFT(分别为P=0.009、0.001、0.004)。就他人导向CFT而言,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性(P=0.006)。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积极追求卓越者、临床完美主义者和自我挫败者都比自我满足者产生更多的他人导向CFT(P=0.043、0.001、0.019)。

注:**P<0.01

对正性和负性两种结果效价下大学生的反事实思维和满意度进行t检验,并对每种结果效价下两种反事实思维进行配对t检验,见表2。可见,当结果为负性时比结果为正性时,大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自我导向CFT;当结果为正性时比结果为负性时,大学生会产生更多的他人导向CFT;在负性结果下,自我导向CFT要显著多于他人导向CFT,差异都极其显著(都为P=0.000)。当结果为正性时,大学生对故事结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结果为负性时(P=0.000),这验证了本研究对结果效价的操纵是成功的。

注:***P<0.001

2.3完美主义和结果效价的交互效应

以完美主义和结果效价为自变量,分别以自我导向CFT和他人导向CFT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在他人导向CFT上的交互效应显著(F=2.47,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当为正性结果时,4种完美主义类型被试的他人导向CFT差异显著(F=4.23,P=0.006),两两比较发现,积极追求卓越者、临床完美主义者都比自我满足者的分数更高,差异显著(P=0.031、P=0.001),其余差异不显著(P>0.05);当结果为负性时,不同完美主义类型被试的他人导向CFT差异不显著(F=1.21,P=0.307)。说明只有当结果为正性时,完美主义类型才会影响他人导向CFT。

3讨论

本研究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大学生进行分类时,发现全体被试的APS-R-CR高标准维度、差异维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0和45,与杨丽等[19]2010年的研究结果(高标准维度和差异维度的中位数分别为32和45)非常接近,4类完美主义人群的比例(积极追求卓越组21.4%,临床完美主义组32.9%,自我满足组25.1%,自我挫败组20.6%)与杨丽等的研究(18.77%,34.19%,28.28%,18.77%)也是一致的,即在4类人群中,临床完美主义者人数是最多的(大约占1/3),其次是自我满足者(大约占1/4),最后是积极追求卓越者和自我挫败者(大约占1/5)。可见,目前在大学生中,积极的完美主义人格类型并不占多数,许多大学生是神经症式的追求完美者(这部分大学生一般会主动寻求咨询,是咨询帮助的主要对象),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现状者(非完美主义者,一般不会主动咨询,但仍可接受咨询或教育),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是对自身要求低但总是不能接受现状者(非完美主义者,非常需要接受咨询)。

本研究发现,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自我导向CFT和他人导向CFT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都显著,事后比较都发现,积极追求卓越者、临床完美主义者和自我挫败者比自我满足者产生更多的这两种CFT。可见,前三类人具有共同性,他们或因为对自己的高标准、或因为对现实的不满,都容易产生更多的反事实思维以否定事实和试图重新建构事实,而自我满足者则因为对自己设置的标准较低、且对现实容易接纳而产生较少的反事实思维。我们同意Markman等[20]的看法,即人格对反事实思维有影响,同时反事实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格提供了服务,就后者而言,可以根据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加以理解。Roese在1994年提出,反事实思维是通过因果推论和效应比较这两种机制所产生的准备功能、情绪功能对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2],他在1997年还进一步提出反事实思维对个体自我概念有重要意义[4]。

本研究发现,当结果为负性时比结果为正性时,大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自我导向CFT;当结果为正性时比结果为负性时,大学生会产生更多的他人导向CFT;在负性结果下,自我导向CFT要显著多于他人导向CFT,差异都极其显著。这与Roese和Hur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1]。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工作合作情景故事,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更倾向于在人际情境中,当出现负性结果时做更多的自我批评、自我谴责的归因,而在出现正性结果时做更多的他人贡献的归因。因为大家公认中国文化是一种他人取向或社会取向的文化形态,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结果是容易得到解释的。不过,从培养个体的自信心和维护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出现负面结果时理性思考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分清自己的责任,以避免出现过分的焦虑、内疚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本研究发现,完美主义类型和结果效价在他人导向CFT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在正性结果下,积极追求卓越者和临床完美主义者都比自我满足者的他人导向CFT分数更高,其他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临床完美主义者肯定他人是源于其一贯的自我怀疑、自我批评,即使在出现正性结果时仍然无法肯定自我,而倾向于肯定他人;积极追求卓越者对他人的赞赏可能是源于对他人实际贡献的认可;自我满足者对自己要求不高,对他人的要求也不高,因此有可能低估了他人的贡献。简单效应检验还发现,在负性结果下,4种完美主义类型之间都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责备他人或作他人错误的归因与完美主义类型无关。究其原因,完美主义的两大核心特质是:为自己设定高标准和在达不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完美主义的本质主要涉及的是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and Outcome Valence o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Zhao Hong,Shi Chunhua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

168

[8]李荣宝,彭聃龄,郭桃梅.汉英语义通达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心理学报,2003,35(3):309-316

[9]Zeelenberg R,Pecher D.Evidence for long-term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 i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task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3,49(1):80-94

[10]Kroll J F,Dijkstra A.The bilingual lexicon.InR.Kaplan(ed.),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01-321

[11]Spinks K,Gelder D.A symmeteical cross language priming effects[J].Journal of Experin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1994,22,70-84

[12]鹿士义,吴洁.双语学习者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2):6-11

[13]郭桃梅,彭聃龄.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通达机制[J].心理学报,2002,35(1):23-28

[14]王琦,张云亭,李威,等.中英文双语者语义加工的词频相关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4(11):950-954

[15]De Groot A M B,Nas G L J.Lexical representation of cognates and noncognates in compound bilinguals[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1):90-123

[16]Taylor I.Similarity between French and English words-A factor to be considered in bilingual language behavior?[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1976,5(1):85-94

[17]Bleasdale F A.Concreteness-dependent associative priming:Separate lexical organization for concrete and abstract wor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7,13(4):582-594

[18]Paivio A,Desrochers A.A dual-coding approach to bilingual memory[J].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1980,34(4):388-399

[19]刘雪莲.民族院校藏族大学生英文学习问题研究与理论探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20]崔占玲,张积家.藏-汉-英三语者词汇与语义表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9,52(3):559-562

[21]尹辉,赵家红,王孟娟,等.藏、汉、英三语语境下藏族大学生英文学习特点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4):132-136

[22]曾丽.从“三语习得”视阈探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2,39(1):31-35

[23]徐淑燕,杨宪华.青少年英语学习焦虑与英语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84-1386

[24]高晓雷,高蕾.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投入特点及年级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74-277

http://www.cjhp.com.cn/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and outcome valence o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Methods:A total of 529 college students from 2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were measured by Chinese Revised Edition of Slaney’s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CR)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Questionnaire.Results:①Median method was used and the medians of high standard and discrepancy dimensions were respectively 30 and 45,which divided people into four groups,namely people who were positively striving for excellence(21.4%),clinical perfectionists(32.9%),people who were self-satisfied(25.1%),people who were self-defeated(25.1%).②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the main effect of perfectionism types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referent(F=4.81,P<0.01)and other-referent(F=4.19,P<0.01)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as significant,the main effect of outcome val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self-referent(t=-5.12,P<0.001)and other-referent(t=4.19,P<0.001)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as significant,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types of perfectionism and outcome valence in other-referent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as significant(F=2.47,P<0.05).Conclusion:Types of perfectionism and outcome valence do have an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self-referent and other-referent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Key words】Counterfactual thinking;Perfectionism;Outcome valence;College students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编号:D/2011/01/0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编号:11YB089);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KT2011169)

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52(2016)07-1008-05

doi:10.13342/j.cnki.cjhp.2016.07.014

(收稿时间:2016-01-07)

·论著·(社会心理)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大学生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完美主义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及进展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后悔倾向的关系研究
完美是个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