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乌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76-01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照本宣科多,联系生活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要改变这种课堂状况,就应该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数学课生机盎然,亮出“风采”。
一、内容安排生活化,让学生学有所趣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1.联系生活实际
弗赖登干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确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带领同学们沿着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让学生对“1千米”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教学,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至于在练习中出现:一幢楼房高15(千米)的错误。笔者曾在《教师博览》中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量老师的腰围”,说的是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时,接近课的结束时,老师让学生找东西量,有个学生说要量老师的腰围,那老师亲切地同意了,并让学生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量法,最后是解下裤腰带让学生量。这节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老师的勇气让人佩服。这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可将教材例题、习题的情节作适当的改编,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如在教“认识元角分”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尝试取1元、一角钱。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会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思维。
3.再现生活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如解答:“35-17+19”时,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这样思考:一辆车有35个座位,正好坐满了,到站时,有17人下车,19人上车。这样上车人中有17人能坐到座位,还有2个人就只好站了。这样坐着和站着的人一共有35+2=37(人)。把计算教学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迁移,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二、课堂教学个性化,体验学有所得
《课标》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应正视这一现实,深刻领悟《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个性化。
1.学习方式个性化
以往教学总是学生顺着教师预想思路“走”,而今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最爱的方式学数学。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9=?”时,我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有学生说:“我先摆出1捆(10根)和3根的小棒,先拿掉一捆,再放进去一根,所以得数是4。”还有学生说:“我先拿出9根小棒,然后想,添上几根是13呢?先添1根是10,再添3根是13,1+3=4。”有的学生用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拨,有的用竖式计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数学,皆能解决问题,满足需求,各有所获。
2.教学策略个性化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能力水平不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行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教学“和倍应用题”时,对学困生要求用方程解答;对中等生要求学生在前一种解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按比例分配来解答;对优等生则再要求了解按分数应用题来解答。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教学评价个性化
评价应以《课标》所指出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等,使用发展性评价、延缓评价、二次评价等。通过评价达到融洽关系,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各有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三、练习设计实践化,体验学有所得
《课标》指出:教材编写应以《课标》为依据,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虽是教材编写,但同样给我们启示:练习不应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1.调查型
这种作业练习一般以问题形式出现,让学生根据问题到生活中摄取信息。如学习了“利息”后,可让学生到附近银行储蓄所调查一下定期整存整取存款的年利率,国债的利率。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法”,可让学生调查: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有多少?家里一年总收入有多少?
2.操作型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的测定等。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教学“步测、目测”后,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步测教室的长和宽各大约有多少米?面积约有多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3.研究型
对于小学生,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也可以成为他们研究的小课题,如:“一棵树有多少树叶?”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至少不能只呆在教室里,要亲自观察,要统计、实验、测算、估算……可能要借助面积和比例,可能会用到方程……这种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中感知和体验数学的现实意义,初步体验数学的一些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小课题的过程就是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教学中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联系实践研究数学的自觉性。
总之,要切实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策略个性化,练习设计多样化,落实《课标》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教学才会亮出绚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