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扩张和组织覆盖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执政党的组织拓展,可以发挥政党组织的政治整合、社会整合、组织整合与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从而弥合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所带来的利益冲突与价值分裂,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进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关键词]非公经济组织;党建;组织拓展;整合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1-0004-08
[作者简介]黄一玲,女,安徽桐城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政治研究。
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快,利益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化,各种新兴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不断涌现,如何对这些新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整合和政治整合,同时满足新兴社会阶层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是党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私营企业主阶层作为新社会阶层中有重要影响力,且对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极大推动力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其政治成长与政治参与是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杆。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认为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1](P1)。纵观世界各国民主发展历程,私营企业主阶层往往是民主发展过程中重要而积极的行动者。尽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私营企业主的各种政治行为和利益表达可能有利于现代市场秩序的建立。但是从执政党发展角度看,私营企业主在体制外的行动可能会削弱执政党的权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执政党的利益。所以执政党会动员和采取一切有效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分化这种势力的形成[2]。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非公经济组织空间中以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的方式来有效整合新生的社会力量,进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拓展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与新经济空间的出现推动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社会力量日益多元化,社会分层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自组织程度不断提升,与非公经济组织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在不断成长。“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制度必须具有将现代化造就的社会势力吸收进该体制中来的能力。”[3](P129)政党是一个与外部环境共生的组织生命体,需要具备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到自身的组织体系之中,防止其形成体制外的行动力量是当前执政党进行组织拓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非公经济组织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生态,执政党要对其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必须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生态,并在其中延续自身的存在。向非公经济组织中进行组织拓展,在其中普遍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可以更好地使政党融入社会。具体来说,执政党向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组织拓展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加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催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政党如果不相应地进行组织结构及运转方式的变革,则易与转型后的社会结构产生冲突,形成党组织纵向管理盲区,出现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对此,需要以党建社会化为主导,“把党组织生长与运转的空间由单位转向社会,通过推进党领导和组织社会的功能结构的转型,激活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的能力,弥补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在功能定位、运作方式、活动载体上缺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缺陷”[4]。执政党通过对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组织拓展与组织覆盖,有助于将新经济组织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力量吸纳到体制中来,进而增强执政党对社会的渗透力、调控力与统合力。
(二)防止执政党组织资源的流失
非公经济组织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其中也包括一些从体制内出去的党员。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组织联系社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执政党需要通过党员来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对于执政党而言,党员数量虽然是政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是显示政党力量的表征。政党规模发展甚至会与其党力党势增长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负和化”现象[5]。政党力量是建立在组织团结的基础上的,政党组织对党员的有效管理、党员对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才是决定政党力量的关键要素。如果执政党不向非公经济组织中进行组织拓展,可能会直接导致执政党组织资源的流失,这种流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在其中找不到组织,党组织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会导致党组织对党员直接控制力和约束力的弱化。在执政党向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组织拓展前,大量“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的存在即是明证;二是长期脱离党的组织,使得存在于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的组织归属感淡漠,组织生活的缺失也容易使他们的党性修养弱化,理想迷茫和信仰迷失,不能与党组织保持一致,降低了其对政党组织的认同,而组织认同与组织力量呈正相关性。“成功性组织认同心理与尽心行为的相关关系最强,具有较强成功性组织认同心理的员工相对具有更强的尽心组织认同行为。”[6]如果不能将分散在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凝聚起来,势必会导致党组织涣散无力。
(三)有助于政治招募与政治支持资源的获得
以政治学的观点看来,政党执政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认同,吸收更多的本党支持者,以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而执政党达此目的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就是政治招募。通过健全政党政治招募机制,扩大党员队伍,实现党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如果不能适时地扩大政治招募,政党得不到新鲜血液与力量补充,政党的生命力就会面临危机。政党的政治招募不仅是把各种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吸纳到党内,还包括把民众吸引到政党的周围,从而获得更广的政治支持资源。西方政治学者迪克森(Bruce·J·Dickson)考察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历史任务的变化与党员的招募标准后指出,过去在党员招募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群众动员与宣传能力、政治忠诚,而技术专家能力与企业家能力则是不被注重的;但是改革与发展时代的到来,对技术专家能力与企业家能力的要求日益凸显出来。党必须注重吸收新社会阶层中具有技术专长或者企业家能力的精英加入到党的组织,开展党员招募工作[7](P77)。党通过向非公经济组织进行组织拓展,吸纳非公经济组织中的社会精英,可以优化党的组织结构,提高党组织在新知识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