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译经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

2016-01-12 01:48曹嫄
关键词:佛典译经书证

曹嫄

摘要:作为构词语素的“满”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文献中发展迅速。《汉语大词典》中多个以“满”为构词语素的词语存在书证滞后和释义不全的阙失。探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的形成情况及出现时代,并以此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相关的材料。

关键词:中古汉语佛典;满;《汉语大词典》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3005205

On some words with “full” as the morpheme of word formation

in the medieval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utra literature

CAO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word “full” as a morpheme in word formation developed rapidly in medieval Chinese sutra literature. Evidence lagging and interpretation deficiency still exist in a number of words which have “full” as the word formation morpheme in Chinese Big Dictiona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situation of some words with the morpheme of “full”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medieval sutra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relevant materials for the revision of Chinese Big Dictionary.

Key words: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full; Chinese Big Dictionary

“满”与“盈”均有“充满、圆满、满足、饱满、骄傲”之义,是一组同义词。从汉语史发展事实看,这两个词存在着历时替换的关系。对此,王凤阳[1]、王彤伟[2]、陈秀兰[3]、刘晓静[4]均有过相关探讨。就使用频次而言,上古至秦,多用“盈”而少用“满”,从两汉开始,“满”的使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用频次已反超“盈”。发展到唐代,“满”基本完成了对“盈”的替代过程,取得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考察“满”替代“盈”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中,贴近口语实际的汉译佛典为考察“满”、“盈”的历时替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陈秀兰的统计结果显示,就两种不同材料而言,在419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文和419.7万字的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盈”使用了797次,“满”使用了1 933次,“盈”与“满”的使用频次比例为1︰2.4。就两种材料内部而言,在魏晋南北朝文中,“满”使用了509次,“盈”使用了729次;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满”使用了1 424次,“盈”使用了68次。陈秀兰的研究表明,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满”的使用频次已超过了“盈”的使用频次,但“盈”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在不同材料中,“满”与“盈”的主次关系又有复杂的一面,即在中古传世文献魏晋南北朝文中,“满”在与“盈”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但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满”已完全完成了对“盈”的替换。陈秀兰还进一步对这一时期以“满”作为构词语素的6个双音词的使用频次进行了对比统计;根据陈秀兰的统计,在魏晋南北朝文中,“充满、满盈、满足、盈满、圆满、足满”共使用了40次,而在魏晋南北朝汉译佛典中,这6个词使用了841次,两者比例为1︰21。这一统计,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汉译佛典材料对研究“满”与“盈”历时替换历程的重要作用。

本文沿着陈秀兰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探讨中古时期汉译佛典中以“满”为构词语素的几个词语的形成情况及出现时代,并以此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提供相关的材料。

【满足】【足满】

满,《说文解字·水部》:“盈溢也。”《广雅·释诂》:“满,充也。”足,在先秦时期已产生充分、充足、满足之义,如《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广韵》“足,又满也。”由此可以看出,“满足”为同义复用成词。

《汉语大词典》收录“满足”一词,列举了三个义项:义项1为“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书证首举《南齐书·张敬儿传》:“(敬儿)自称三公。然而意知满足,初得鼓吹,羞便奏之。”事实上,这个义项在三国吴支谦译经中已经出现,如《梵摩渝经》卷1:“佛之为明有踰之矣,众生受智各得满足,佛明不亏丝发之间。”(T01/884/c1-2)《菩萨本缘经》卷1:“王子功德流布十方,闻风称赞无不爱乐,能令众生所愿满足,有来乞者无一空还,汝所乘象愿见施与。”(T03/58/a24-26)西晋竺法护译经中也有其例,如《生经》卷5:“时一钵蜜,佛及众僧,皆得满足,钵满如故,即复授佛。”(T03/103/a3-5)。义项2为“使满足”,书证首举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而介父于此独能发明其志,读之满足人心,可谓能言人之所不能言者矣。”其实,中古译经已见用例。如西晋无罗叉诏译《放光般若经》卷19:“自具足诸善法,亦复满足众生善愿,作是劝教行者身得百福功德之相,诸受教者亦复如是,是故菩萨净佛国土。”(T08/136/b14-17)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1:“于时善慧,与五百弟子,见诸人众供养毕已,谛观如来相好之容,又欲济拔诸苦众生,亦欲满足一切种智故,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花台。”(T03/622/b4-7)义项3为“达到一定期限”,书证首举元郑光祖《伊尹耕莘》楔子:“奉上帝着贫道遣文曲星下降,投胎于义水有莘赵家庄上。十月满足,其母不肯收留,送于空桑之内。后伊员外收留,养大成人,名为伊尹。”但事实上,至迟在三国时期已出现。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6:“日月满足,夫人在产,娩娠得男,又无恶露。”(T03/36/a5-6)西晋竺法护译《过去世佛分卫经》卷1:“日月满足即生安隐。”(T03/452/a21)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5:“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T02/35/a10)

汉译佛典中,“满足”还有“充满、足够”之义,《汉语大词典》未列入。如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1:“时,日食毕,普施进路,天王以明月真珠一枚送之曰:‘以珠自随,明四十里。志愿发云,众宝满足。若后得佛,愿为弟子亲侍圣侧。”(T03/4/b22-25)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9:“时,毗纽迦旃延氏婆罗门尼遥见尊者优陀夷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设种种饮食,自手供养,丰美满足。”(T02/61/c25-27)

“足满”。先看一个例子,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4:“财谷具足满,成就七宝珍,因此大福佑,所生得自在。”(T01/646/b29-c1)其中“足满”,资福藏、普宁藏、径山藏本均作“满足”,可见两词是同素异序的同义词,“足满”义同“满足”。该词中古汉译佛典中频见,《汉语大词典》失收。

中古译经中,“足满”主要有二义。一为“达到一定期限”。例子极为多见。如失译人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第一夫人便觉有娠,十月足满生一男儿。”(T03/137/c27-28)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4:“于是夫人足满十月,生一太子,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为立字,名曰求法。”(T04/219/c9-11)南朝梁僧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8:“我时虽复日日与肉,以念偈故不以为痛。足满一月,以是因缘,其病得瘥,我身平复,亦无疮痍。”(T53/44/b5-7)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0:“善男子!我又善知一切声论、音声、语言、内外、因起、名字、训释普遍无穷,假使帝释于梵王所,听受声明,尽其天寿,足满千岁,亦不能知声论边际,我一念顷,以此算法,悉能了知,尽其源底。”(T10/704/c24-28) 二为“对某一事物感到已经足够”。如梁僧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8:“我以佛眼见十方如洹河沙等世界中,菩萨入地狱中,令火灭汤冷,以三事教化众生,于无量阿僧祇劫,深行慈心外物给施,意犹不满,以身布施,尔乃足满。如药王菩萨外物珍宝供养于佛,意犹不满,以身为灯,尔乃足满。”(T53/44/a12-17)又卷15:“迦留陀夷念言:我复度此家者,于舍卫城足满千室。”(T53/78/a8-9)又卷31:“太子答曰:“吾昔有愿,应舍千身,前已曾舍九百九十九身,今日所舍足满千身,是故舍耳,愿师随喜。”(T53/162/b3-5)中古其他译经中用例亦多见,不赘。

【满口】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这个词,列两个义项:义项1为“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项2为“整个口腔”。这两个义项,当以“整个口腔”为第一义,而“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当是从“整个口腔”引申而来的。《汉语大词典》“整个口腔”义的书证为词典编者自编的“老李日见衰老了,满口都是假牙”。其实,中古译经中有很多用例。如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卷19:“又六群比丘,满口着饭渐渐咽。”(T23/138/b13)又卷27:“汝何处衔来?满口河中得;如是无头尾,鲤鱼好肉食。”(T23/199/c15-16)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卷4:“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不肯弃之,是以不语。”(T04/554/b14-17)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7:“彼地狱人呻号吼唤,吼唤口开,满口热炎。”(T17/38/b19-20)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8:“复更强推,是时老父面覆于地尘土满口,因即命终。”(T23/668/b1-2)这里的“满口”均为“整个口腔、满嘴”之义。

《汉语大词典》“犹言一口,口口声声”义下始见书证为唐陆龟蒙《杂讽》诗之三:“当时布衣士,亦作天子客。至今东方生,满口自夸白。”其实,该义在中古译经文献中已能见到用例。如后汉安世高译《地道经》卷1:“如是昆弟亲属知识邻里,见哀离别视命欲断,地狱使者已到将入狱,在斯便转死,箭已射已,生死索行罪便牵往过世。亲属已还收发草洁,若忼忾声满口不止,出悲语见爱念,若干种胞颐涎洟出,呼当奈何!”(T15/233/a23-27)“满口不止”,即口口声声地不停止。

“满口”在译经中还有“充满口腔”之义,《汉语大词典》未列入。如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2:“犹如田夫愚痴无智,远至妻家道路饥渴,既入其舍,复值无人,即盗粳米满口而唵,未咽之顷,家人即至,是人惭愧复不得咽,惜不吐弃。”(T03/61/c12-15)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22:“不得大、不得小,如淫女人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若比丘食粳米满口无罪。若放恣诸根大团饭食者,越学法。狂、痴、心乱无罪。”(T22/404/c15-18)宋天息灾译《菩提行经》卷1:“吃食勿满口,食勿令有声。食时不语言,亦勿大开口。”(T32/547/a11-13)

【弥满】【遍满】【周满】

这三个词语均有“充满、布满”之义。“满”与“弥”“遍”“周”构成并列结构的同义复词。

“弥满”。《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灾,弥祀社稷寿词。”郑玄注:“弥,犹遍也。”“弥满”,即充满、布满。《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为《后汉书·任光传》:“使骑各持炬火,弥满泽中,光炎烛天地,举城莫不震惊惶怖,其夜即降。”事实上,在此之前的中古译经中就已有“弥满”用作“充满、遍布”义的用例。如后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卷1:“王见释梵四王、诸天龙神弥满空中,敬心肃然,不识下马礼太子。”(T03/463/c26-27)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T12/278/a4-6)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2:“至诸佛般泥曰,一一等意,穿地藏骨,立七宝塔,周于四方,弥满佛界,高至梵天,施设盖幡,为诸佛别造塔,皆于一劫若百劫,供养众华、众香、众盖、幢幡、伎乐。”(T14/535/b28-c2)西晋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卷7:“佛言:假令如东方恒边沙剎土满其中众生,一一佛泥洹后,取舍利起七宝塔弥满其中,供养如上,从劫至劫,复过一劫,尽其寿命。”(T08/47/c1-4)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13:“若此王子出家学道者,成无上正觉,名德远布,弥满世界。”(T02/609/c17-19)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2:“众生数等,无量佛剎,诸妙宝盖,弥满其中。”(T09/541/a17-19)

“遍满”。“遍”“满”两词同义,表“遍及、布满”。《汉语大词典》中最早的书证是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晏传》:“论荐党附,遍满台府。”《汉语大词典》书证年代稍迟,至迟在三国时期的汉译佛典中已见用例。吴支谦译《须摩提女经》卷1:“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满祇洹精舍中?”(T02/839/c16-18)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2:“时王如是行善法已,有诸沙门婆罗门等,称传其德遍满诸方。”(T03/63/b2-4)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5:“缘觉及罗汉,遍满于天下;灭除我众兵,使无有力势。”(T03/517/ b26-28)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6:“以此慈心,遍满其中,得欢喜已,心意便正。”(T02/574/a10-11)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3:“彼多闻圣弟子如是具足精进戒德,成就身净业,成就口、意净业,离恚离诤,除去睡眠,无调贡高,断疑、度慢,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T01/ 438/a5-11)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4:“时,善见王起银御床,出金楼观,诣大正楼,坐琉璃床,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T01/23/c24-28)又卷21:“其后久久,有自然云遍满空中,周遍大雨,渧如车轮,其水弥漫,没四天下,与须弥山等,其后乱风吹地为大坑,涧水尽入中,因此为海,以是因缘有四大海水。”(T01/139/b29-c3)以上“遍满”都是“满布、布满、遍及”之义。

“周满”。《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说文·口部》:“周,密也。”引申有“遍、遍及”之义。《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左传》隐公十一年:“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杜预注:“周,遍也。”《周礼》郑玄注:“弥,犹遍也。”(见上文“弥满”条)故“周”、“遍”“弥”同义互训,“周满”为并列式同义复词。“周满”一词在后汉安玄译《法镜经》中已见,如卷1:“夫开士者为众生周满其所愿,布施度无极,一已如是。”(T12/17/a11-12)中古译经中多见。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1:“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T12/270/c5-6)三国吴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卷1:“菩萨持戒为国故,于佛国得道,周满所愿,以十善行合聚人民,生于佛土。”(T14/520/a22-24)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1:“复令是等,周满十方,其数譬如,稻麻丛林,在诸世界。”(T09/68/b17-18)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16:“谓因手因水因口风吹,便生好声,周满四方。”(T01/528/a16-17)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众生业海广无际,净庄严云出妙音,业报如宝随应变,诸佛力故悉周满。”(T09/411/b11-13)以上用例中“周满”都是“遍、遍及”之义。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7:“出大光明如日普照,严饰宝幢周满大地。”(T09/506/b17-18)其中“周满”,资福藏、普宁藏、嘉兴藏本作“周遍”,可见“周满”与“周遍”同义。“周满”又可以作“满周”,二词逆序同义。如唐菩提流志译《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1:“于是如来顶放大光,满三千大千世界,光变其地普大成现大宝莲花,如来坐中,杂色宝光重重晃曜,合大千界满周空际。”(T19/265/c26-28)唐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卷23:“明理智,大愿大悲,满周十方,会融无碍,莫不皆由十回向位。”(T36/875/a7-8)又卷29“自行满周,所成之佛果。”(T36/922/a14)

【满布】

“布”有“遍布,分布”之义,《汉书·匈奴传下》:“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晋左思《吴都赋》:“屯营栉比,解署棋布”。“满布”,犹布满。《汉语大词典》该条最早的书证是近代观鲁《山东省讨满洲檄》:“父老试思我山东,自夏商以来,代有望国。汉时桑麻,衣被天下,经师满布人间,较之今日江浙,犹似过之。”过迟。西晋译经文献典中已见用例,即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1:“于是文殊师利发意之顷,令其世界满布莲华,便即度去。”(T14/457/b8-9)

【美满】

“美满”即美好,美好圆满。《汉语大词典》“美满”词条下最早书证为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事实上,中古时期译经文献中已出现用作“美好圆满”义的用例。如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18:“见好射者,赞叹言:平正美满,实为工射,应受官禄。以此入阵,必自济身,又不失弓。”(T22/375 /a11-12)南朝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摩诃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色白发黑,盛壮美满,而彼成就耆年法者,为宿士数。”(T02、142、a1)南朝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4:“问曰:‘何以名美满?答曰:‘戒为初五法聚,是名为美满。”(T24/699/a10-11)又卷6:“时诸比丘各出房前游戏,见须提那羸瘦而问:‘先面貌休满者,身体美满手足平正肥壮,今何以羸瘦?”(T24/713/c18-21)上举诸例中“美满”均为美好圆满之义。

【意满】

“意满”与“满意”属逆序同义词,表示心意满足、意愿得到满足之义。中古译经中有其用例。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1:“一切诸佛,若有众生,修念佛者,皆令意满,悉无有异。”(T09/597/b23-24)又卷47:“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T10/248/b17-18)东晋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卷3:“其性寂灭,得最上处无余求想,犹如饥人得香美食饱足意满无余求想,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解脱者即是如来。”(T12/874/b3-6)南朝梁僧伽婆罗译《阿育王经》卷10:“善男子,汝莫作此思惟,且待少时,我欲知汝意,令汝意满后可舍戒。”(T50/168/c12-13)隋阇那崛多译《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5:“譬如世间善巧戏人,于诸博弈樗蒱投壶种种杂戏莫不明晓,是人后时入诸戏会,谋取他人钱财珍宝,与彼戏时欲行诡诈,先示其负多输财宝,或至千万,或尽家财及余资业,悉入他手,要令前敌意满心奢,是人然后渐以取胜。”(T21/731/b13-18)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49:“一切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处居家,方便善巧,虽现摄受五欲乐具,而于其中不生染着,皆为济给诸有情故,谓诸有情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衣施衣,须乘施乘,乃至一切所须之物皆给施之,令其意满。”(T07/265/b22-27)上例中“意满”均同“满意”表示心意满足、意愿得到满足之义。《汉语大词典》收录“意满”,始见书证为宋叶适《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高曾在堂,阖门骨肉百余,君尚未壮,所以事上接下,已能无一不意满。”过迟。

【圆满】

“圆满”,佛教用语,谓佛事完毕。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8:“菩萨摩诃萨住如是法,生如来家,出生一切智道,深入一切菩萨智业,舍离一切世间尘垢,调伏宝心,功德圆满,无上福田,广说妙法,安立众生,令一切众生,皆悉清净修习,摄取一切善根。”(T09/516/b28-c3)又卷45:“功德圆满日,出兴照世间,长养一切世,无量功德身。”(T09/683/a6-8)南朝梁僧伽婆罗等译《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卷1:“文殊师利菩萨、行吉菩萨、佛吉菩萨、药王菩萨、常起菩萨摩诃萨等,能转不退法轮、善问无比宝顶修多罗等,住法云地,智慧如须弥山,常修行空无相无作,无生无体深法光明,功德圆满威仪具足,无数那由他世界如来所遣,有大神通住无性相。”(T12/250/a27-b4)南朝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2:“如来功德一切圆满,尽于十方,遍众生界,清净离垢,障碍永无;菩萨之身,功德未满,有余障故。”(T08/697/a2-4)《汉语大词典》此义项下始见书证举隋炀帝《与释智顗书》:“功德圆满,便致荆巫。”过迟。

“圆满”还有“完满,完善无缺”之义。这个义项,《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举元脱脱《宋史·外国传六·天竺国》:“福慧圆满,寿命延长。”其实,中古译经中频见其例。如三国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2:“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T12/274/a14-16)东晋法显译《佛说大般泥洹经》卷1:“又复纯陀!譬如春月十五日夜,纯净圆满,无诸云翳,一切众生,莫不瞻仰,汝亦如是。”(T12/858/a17-19)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上妙宝轮圆满清净,无量妙色种种庄严,犹如大海宝幢幡盖光明照耀。”(T09/395/a8-10)后秦鸠摩罗什等译《禅秘要法经》卷2:“见此事已,次观像面,像面圆满如十五日月,威光益显,分齐分明。”(T15/255/b9-11)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6:“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T09/47/a18-20)

【贪满】

“贪满”,谓不知足。《汉语大词典》以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二》“人之贪满者多祸,其守约者多福”孤例为书证,中古译经文献中有一例可以补充其用例。南朝梁僧伽婆罗译《解脱道论》卷4:“以不贪满故,成就离欲。”(T32/415/ b12)这里的“贪满”正是“不知足”之义。

【肥满】

“肥满”,肥胖丰满。《汉语大词典》始见书证为《水浒传》第63回:“此时秋末冬初天气,征夫容易披挂,战马久已肥满。”这个书证过迟。东晋郭璞《方言注》中已见,卷二:“浑,盛也。”注:“们浑,肥满也。”中古译经中亦多见用例。如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25:“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T25/244/a6-11)此处的“肥满”形容师子王身材高大,肥胖丰满。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29:“或复全身唯现骸骨,或头髑髅,身肉肥满,或头面肉,身露骨骸;或人手足畜生之身,或畜生脚而作人身。”(T03/787/a2-4)又卷30:“贫穷众生,皆得地藏,羸瘦众生,皆得肥满,牢狱系禁,悉皆得脱枷鏁自然解散。”(T03/796/a18-20)唐代文献也有用例,如《文选·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李善注:“丰盈,肥满也。”

参考文献:

[1]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陈秀兰.魏晋南北朝文与汉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刘晓静.东汉“满”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语文建设,2013(8):19-20.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佛典译经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早期大乘佛典書面流傳舉證:“梵志”與“樓至”
梵漢對勘在漢譯佛典語法研究中的價值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