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物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陈明,顾国龙,张梓岗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阴附属医院,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经加味四物颗粒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采用相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加味四物颗粒口服,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指标的变化,根据临床证候积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 h PG、FINS、HbA1c、ISI较治疗前均下降(P均<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四物颗粒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加味四物颗粒;胰岛素抵抗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41.03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41-0073-02
收稿日期:(2015-08-31)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大病理生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研究显示,69.7%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而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在以后的25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则高达80%[1~3]。因此,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新方式。近年来,我院在对糖尿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加味四物颗粒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3.5±11.8)岁,糖尿病病程 (7.5±4.3)年。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证者,表现为咽干口燥,心烦畏热,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弦数[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不愿意合作者及精神病患者;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严重感染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和可能对该类药物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教育和饮食控制,二甲双胍500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四物颗粒(组成:生地黄10 g、赤芍药10 g、当归10 g、川芎3 g、枸杞10 g、地骨皮10 g、地龙6 g),2次/d,每次1包冲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李光伟等[5]方法,ISI为空腹血糖与胰岛素乘积的倒数[1/(FPG×FINS)],因其为非正态分布,故分析时取其自然对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两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标比较两组FPG、2 h PG、FINS、HbA1c、ISI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均<0.05)。见表1。
2.2两组疗效比较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价标准[6],治疗组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5例,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89%)10例,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69%)4例,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 PG、HbA 1c、FINS、ISI比较( ±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PG、2 h PG、HbA 1c、FINS、ISI比较( ± s)
组别nFPG(mmol/L)2hPG(mmol/L)HbA1c(%)FINS(μU/mL)ISI治疗组20 治疗前8.45±1.4713.65±3.728.57±2.6312.57±3.19-4.67±1.85 治疗后6.17±1.25*△9.24±1.67*△6.61±1.57*△8.12±2.89*△-3.91±0.97*△对照组20 治疗前8.50±1.4513.58±3.808.60±2.1712.84±3.62-4.69±1.79 治疗后7.09±1.30*10.93±1.75*7.35±1.36*10.32±2.96*-4.29±1.0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2型糖尿病全过程[7~9]。此外,胰岛素抵抗还是构成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大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多应用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使用二甲双胍。虽然二甲双胍被糖尿病指南定为一线降糖药物,但因其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及诸多禁忌证,临床使用受到限制[10~1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和液体潴留;此外,二者均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有关,其中罗格列酮已经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为临床限制使用药品[13~15]。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安全有效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瘀血也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病理因素,根源于阴虚燥热,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阴虚燥热,津液受灼,导致血液黏滞,血行不畅。现代实验研究也已证明,糖尿病患者血流速度较正常人缓慢[16]。因此,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配合活血祛瘀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加味四物颗粒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改熟地为生地,取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改白芍为赤芍,具有清热凉血、祛瘀清肝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地骨皮凉血滋阴,清热解毒;地龙清热平肝、定惊通络;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活血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味四物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2-42.
[2] 贾伟平.中国人群胰岛素抵抗的状况[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22(4):264.
[3] 王德峰,孙力,施海法,等.强化胰岛素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47):81-83.
[4]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4):148-151.
[5] 李光伟,潘孝仁.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1993,12(10):656.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33-237.
[7] 陆菊明.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J].药物与临床,2014,11(23):12-15.
[8] Ceriello A, Esposito K, Piconi L, et al. Oscillating glucose is more deleterious to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than mean glucose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2008, 57(5):1349-1354.
[9] Nathan DM, Cleary PA, Backlund JY, et al.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N Engl J Med, 2005, 353(25):2643-2653.
[10] 陆祖谦.双胍类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治疗价值的重新认识[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4):33-38.
[11]Hirsch IB, Brownlee M.Should minimal 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of glycemic control[J].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5,19(3):178-181.
[12]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 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08,359(15):1577-1589.
[13] 雷振,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护[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 99-100.
[14]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 Study Group, Gerstein HC, Miller ME, et al. Effects of intensive glucose lowering in type 2 diabetes[J]. N Engl J Med, 2008, 358(24):2545-2559.
[15]Bergenstal RM, Tamborlane WV, Ahmann A, et al. STAR 3 Study Group. Effectiveness of sensor-augmented insulin-pump therapy in type 1 diabetes[J].N Engl J Med, 2010, 363(4):311-320.
[16] 黄煜.从脾论治糖尿病之我见[J].中外医疗,201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