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医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性化建设

2016-01-12 10:17苏菲菲,石苗茜,石建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医学教育

——————————————

积极推进医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性化建设

苏菲菲1, 石苗茜2,石建3,孙艳3

(1.第四军医大学 唐都医院内科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710033;

2.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 100000;3.第四军医大学 图书馆文献检索教学组,陕西 西安710032)

摘要:高等医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医学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课程提升人的个性、发挥人的自我能力、拓展人的自主精神。这一切使医学通识课程的个性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力图探求医学通识课程个性化建设的基础、方法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医学教育;通识课程;课程个性化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简介:苏菲菲(1983-),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医学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教学与心血管学研究。

通讯作者:孙艳(1967-),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检索与教学研究。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10

中图分类号:G642.3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U Fei-fei1, SHI Miao-qian2, SHI Jian3, SUN Yan3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ang 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3;2. Beijing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00;

3. Library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Group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Abstract: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It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o enhance the human personality, the ability to play a man’s self-expanding human autonomy spirit. All this makes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rough knowledge building cours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the current liber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medic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depth study and resolve the issu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personalized medicin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based curriculum,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ersonalized curriculum

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医学通识教育作了较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效[1-2]。医学教育主导者普遍认可:医学通识教育是医学教育目的的一种表述,是一种医学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境界。但这种医学教育理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指导思想均强调医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共性要求,疏忽各校间不同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疏忽人的发展及其差异、忽视对个性发展的需求和引导[3]。而各高校因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校园环境、教风学风及学科优势等显现差异性,其办学风格和人才培养路径各有亮点。基于此,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该结合学校的差异特色,突显出学校个性化精神。另外,由于当代医疗环境的变化,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对改革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通识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重共性、少个性的医学通识课程已不适应和满足这种趋势要求。高等医学院校构织个性化通识课程体系应成为筑基有特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探讨和研究如何结合医科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及办学特点创设个性化通识课程,切实成为医科高校目前通识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课题。

1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建设依据

1.1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是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之必需

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在应包含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及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往普遍遵循的医学专才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表现在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度不够、能力结构不合理、对市场社会适应性差、创新素质欠缺。研究实践证明[2]通识教育个性化,无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教育实践,均是改变上述状况的有效举措。首先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为医学人才创新性与创造性培养,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储备。因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深厚的知识,没有知识基础,人们正确的观点则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时则缺乏依据;其次通识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为医学人才培养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人的创新培养,是人的一种个性发展与张扬,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主体精神的对象化与外化。人的个性只有异同但没有好坏之分。医学生个性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织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完成,既可为医学人才个性的发展提供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又可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的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1.2通识课程个性化是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之必需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趋向于高度分化及逐步融合。高校单纯从本学科专业的视角去培养学生,就所获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结构组成,已不再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因人才需求多样化倾向是当今医学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整个高等医学教育学生群体的构成存在多样化现象,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能力及需求因市场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个人特征差异日趋突出。如何适应不同群体学生的知识要求,不仅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突破口。高等医科学校只有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开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才能成就多样化人才的医疗市场要求。高等学校只有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满足个体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4]。

1.3通识课程个性化是满足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之必需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为未来医生的职业素质实施个性化的培养与功能提出要求:未来的医生应当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5]。医学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并向更深层次发展,医学社会需要有较高人文素质、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具有较高知识综合能力的工作者,使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新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将生物医学上升到系统化、整体化和回归人文关怀的现代医学高度,即人们期待的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世卫组织与医学新模式对拔高能力要求这一客观事实,促使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提出新要求。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使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培养和今后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统一起来,使之随着各种新知识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学会处理新信息以应付工作或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注重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并扩充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正是新医学模式转变带来的人才个性化要求所致。

2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设置的构思

2.1设置体现学科现代化意识的普适性通识教育课程

现代化医学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现代化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医学院校在逐步实现课程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效。比如,因医学模式转变普遍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关系等普适性课程;根据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了课程门类,新开设了反映现代化科技成就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急救医学、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通识课程[6,7]。高等医学院校已实施中的通识课程内容,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更新、改造,使之能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承载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功用。设置体现学科现代化意识的普适性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本领,弥补或减少学生因专业学习带来的知识能力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局限,这是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个性化的前提。

2.2设置体现医学院校个性化目的的通识教育课程

依据自身的条件、职能、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根据已有的划分标准[8]:从学术水平的层次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可以分为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的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大学、以培养专科生为主的大学;从学科分布的层次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单科性大学等。各高等医学院校对自身的不同定位均缘于各高校之间存在的专业特色或其他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通过其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得以体现。根据国外已有的文献报道[2]:国外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显示,各类型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多因校而宜,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千差万别,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及实施方式也千差万别。而千差万别的通识教育课及实施方式,反过来又体现了各自不同类型学校的个性。因此,结合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及在当代医疗环境中的突出位置,设置体现高校个性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3设置体现医学院校多样化灵活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面向全体,发展个性”是现代高校通识教育的两大特征,它充分体现了重视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教育的现代化,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随着教改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器官疾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学导式模式、学生科研模式等,使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构建体现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办学实力与社会声誉的重要措施。如果高等医科院校不能合理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就不能从适应性、层次化、个性化等方面去安排课程各要素及其分布上的关联,它就不可能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医科院校在为各行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不仅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突破口。高等医科院校只有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对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才能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实践的路径

3.1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价值观

当下人才观对通识教育的期待与通识教育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及研究者对通识教育理念探索的不足和通识课程迫切需要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到当代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发展。因此,应依据一定人才观,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价值观,重塑通识教育理念指导课程改革。通识教育不能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但它必须承担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素质责任。有几项核心素质(例如表达能力、独立判断、反思的能力、国际化视野) 应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9]。而树立把社会、知识和人的发展整合起来的课程价值观,则是实现课程个性化的基本保证,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方向的保证。过去单以学科知识为课程价值取向,会造成知识孤立地组织与学习者的生活、社会问题相脱节;过去单以人文为价值取向又会降低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其对学生能力、智慧发展的作用。只有建立起以“育人为本”的课程设计思想, 推进课程个性化,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在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丰富起来。

3.2选编医学通识教育个性化的课程

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趋势要求加强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国家级课程由教育部主管, 负责制定国家课程的政策、指导课程计划、检查地方课程教学、督促学校课程的开发管理和实施及评价等。国家课程是具有基础性、广泛适应性和实施可行性的课程,必须满足不同类型医科院校和学生的普遍要求,反映出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遵循学生整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教委主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人群心理素质倾向, 编排符合本地区有价值的课程, 以适合本地区学生的个性及其心理倾向, 切合实际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设备条件、文化环境以及学生个体、群体的个性特点,选择设置和编排课程, 允许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爱好的课程。个性化医学通识课程的编排、选择、实施等应在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 力求达到课程内容的合理化、课程设置的弹性化、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评价的全面化[10]。

3.3改革医学教育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

通识课程的个性化主要是依靠个性的教学来实施, 教学方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有重要影响。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方式改革的连锁反应。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试图打破僵化的“满堂灌”“填鸭式”传统班级教学方式和以“分数”为准的平面化评价方式,采用较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不强调一对一的教学,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选择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价标准, 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开发学生身心潜能的同时帮助其实现社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改变对学生的统一要求, 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表达、锻炼和自我评价的机会, 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3.4做好通识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

目前通识教育如何实施依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11]。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在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需要充分的制度保障。其一,需要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计划的制定,通识课程设置经费的划拨和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质量评估;其次,建设一系列高质量特色鲜明的通识个性化课程需要专门的经费和专业的教师队伍。学校不但应有专门经费用于通识课程建设,也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优良熟悉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此外受长期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影响,通识课程的考核和评估都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的考核和评估工作,确保通识课程的实效和通识教育目标的完成,从而使通识课程个性化得以实现。

4结语

当前教育界浮现的医学通识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是能否以发展人的个性为基点构建层次性差异性课程体系问题。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质量。国内对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的教学实践,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尚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深入实践通识个性化教育所需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课程改革要适应和实现课程个性化趋势所面临的内在与外在问题仍然很多, 教育功利性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专业教育的窠臼,专业教育的阴影依然存在,特别是学校和教师对课程个性化认识的不足,对课程个性化的实施是极大的阻力。课程个性化并非课程的唯人本化, 也不排除课程的理性化。它仍然要求坚持以科学知识为主干, 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的适应能力、调动和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如何构建体现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依然是要坚持追求的目标, 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观念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也为课程个性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平.近20年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3):87-9.1

[3]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18

[4]王云贵.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5]陈燕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林爱华,魏东海,纪泽泉.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641-643.

[7]陈敏生,魏东海.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1):50-52.

[8]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10):26-30.

[9]方文彬.试论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1-133.

[10]余锦龙.论课程个性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4(3):61-63.

[11]王晓波.我国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管窥[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5.

(编辑:张梦华)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医学教育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