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燕
(江苏省如皋港人民医院 江苏 如皋 226500)
过去,传统的手术室护理以配合手术操作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指针对具体的疾病或手术,进行有顺序、有计划的预见性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促进其身体康复,节约医疗资源[1]。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们对在我院进行手术的47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手术室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9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这9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47例)和路径组(47例)。在常规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6:21,其年龄区间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43.7±2.5)岁。其中,有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6例,有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8例,有进行消化系统手术的患者12例,有进行肿瘤外科手术的患者11例。在路径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8:19,其年龄区间为22~76岁,平均年龄为(44.2±3.1)岁。其中,有进行骨科手术的患者15例,有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9例,有进行消化系统手术的患者13例,有进行肿瘤外科手术的患者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术前,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将进行手术的目的、方法和预后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以提高他们对手术的信心。同时,协助患者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术中,为患者开放良好的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对其进行麻醉,并根据手术的需要及时为其调整体位。
1.2.2 路径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路径组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是:首先由主治医生、麻醉医师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在患者入院后,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对照临床护理路径表讨论与确定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措施,然后依据护理操作的规程协助和指导患者按时完成相关的项目,及时监测和记录各项护理措施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如遇特殊情况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前1天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讲解路径表的内容,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具体方法是:(1)术前,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主治医生的情况,以消除或缓解其陌生感。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饮食起居的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等。与患者深入地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引导其说出内心的疑虑,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缓解其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协助患者完成术前的相关检查,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另外,护理人员要利用文字、现场讲解等方式向患者详细地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的目的及基本流程、术前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备皮、禁食禁饮、预防呼吸道感染等。(2)术中,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其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并注意为其保暖、保护其隐私。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按术前制定好的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工作流程分别做好相应的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同时,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通知医生。此外,要根据手术的需要,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3)术后,手术室护理人员及时到病区为患者讲解关于预防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的相关知识,同时深入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感受及对手术的满意度。然后根据调查表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临床路径护理在手前、术后都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3 观察指标 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94份,回收94份,回收率为100%。总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2)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VAS的分值为0~10分,患者的得分越低表示其疼痛越轻。3)观察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路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s)
总满意率[n(%)]组别 例数(n)满意(n)一般满意(n)不满意(n)路径组 4 7 2 8 1 8 1 4 6(9 7.8 7)常规组 4 7 1 4 2 5 8 3 9(8 2.9 8)χ² 4.4 2 P 0.0 3 5
2.2 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 接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路径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s)
表2 接受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n) 护理前VAS的平均评分 护理后VAS的平均评分路径组 47 8.64±0.71 2.54±0.73常规组 47 8.60±0.68 6.91±0.69 t 0.022 7.169 P 0.983 0.00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术后,路径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26%(2/47);常规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02%(8/47)。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整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护理模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身心需求出发,为其提供系统化和整体化的优质护理服务[2]。而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则是从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此护理模式比整理护理模式更具有预见性和计划性,能提供更为主动、连续性的护理服务[3],更能提升医院整体护理服务的内涵。由主治医生、麻醉医生及护理人员共同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时间顺序制定切合患者实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完成护理过程,每项操作完成后用蓝色笔在操作项后划上“√”,若未执行则用红色笔在操作项后划上“×”。未执行的护理操作在交班时与接班人员做好沟通,说明未执行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明确目标,并增强护理服务意识,使患者能得到完善的护理服务[5]。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路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其疼痛的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倪艳乐、金桂芳[6]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到手术室的整体护理工作中,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 刘兴筑.护理路径表格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贵州医药, 2012, 36(02):185-186.
[2] 杨美好, 洪思友, 黄桂华,林雪琴,陈显琴,杨华俊.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8):1238-1239.
[3] 魏淑靖.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8):465-466.
[4] 黄文丽.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室复合性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9(25):100-101.
[5] 李艳春,李冬梅.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12):342-343.
[6] 倪艳乐,金桂芳, 陈旭权. 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31(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