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岛

2016-01-09 20:56文/综
新校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学生

文/综 合

神·仙·岛

文/综 合

这个时代,是否已经远离战争?

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每年6月高考,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而这一时用兵背后,又有几千日养兵的汗与泪。铁蹄扬起的尘土止步于海岸线,终究有人要问,沧海深处,是否有神仙岛?

神,无争而全利;

仙,恬淡而缥缈;

岛,遥望而独存。

高考过后的验收,当各大重点高中在门头贴出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兵器谱排行榜时,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上外附中”)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2013年,330位高三学生,出国留学生140个,保送生110个,70多位学生参加高考。在高考生中,复旦交大预录取33个,同济等大学自主招生获加分的学生有10多个,“裸考生”(仅凭高考成绩进大学,没有加分、预录取)仅有10多个。

2014年,235名高三毕业生中,一半将出国留学,仅35人参加高考,其中33人已被预录取或手握加分,仅2人裸考。

2015年一如既往,留学、保送、加分等已成常规。

在野鸡留学泛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补充说明,上外附中的学生留学以美、加、德、日为主(尤其是美国),大多是美国和国际排名前几十的优秀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以2015届高三毕业生沈赫赫为例,她同时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8所名校录取,网友惊叹为“神仙姐姐”。而像这样的男女小神仙,远不止沈赫赫一个。

是的,上外附中,就是那座神仙岛。

偶尔出一两个哈佛女孩不是问题,但是大面积地入侵美利坚高校,无法不引人注目。在网友戏称“美国高校已经被上外附中打通关了”的同时,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部分中国社会的教育通识: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应试教育为主,而美国优秀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我们只好由结果倒推:上外附中,课程体系必有别样的生态。

出国交换,梦想是课程

上外附中最初被称为“神仙学校”,是因为它的一样特别关照政策:上外附中的学生可以无条件被隔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保送接收。大家感叹,这真是神一样的优惠条件啊!

是否因为这样的优惠,导致学生满足懈怠、丧失进取之心呢?流传在学生中间的一句戏言表明了学生自己的态度:“少壮不努力,老大读隔壁!”

事实上,上外附中的学生表示,自己往往会比正常高考的学生更加努力,付出更多。“国外的一些高校,淘汰率更高,要与全世界的优秀学生竞争。比如每年哈佛本科申请人数都在三四万,且申请者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实际录取率不到7%,今年更是创历史新低,仅为6.2%。”

已经有国内的一类大学无条件保送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地去拼国外的优秀高校?学生的动力在哪里?

陆天是上外附中2014届毕业的学生,收到8所名校 (普林斯顿、杜克、西北、约翰霍普金斯、卡内基·梅隆、圣路易斯华盛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后选择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

他与美国大学“零距离”的一次接触发生在高二暑假。陆天申请参加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个夏令营,那是一个生物环境方面的科研项目,有关PM0.1,是PM2.5颗粒中最大的危害物成分。“美国大学有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对外开放的,我是在网上得到项目信息,并从上一年的12月开始申请,申请过程和申请大学差不多,最终顺利地成为该项目迄今为止第一个海外参与生。我进行了为期6周的独立研究,包括样本采集、数据处理、显微镜观察等,然后是写论文以及答辩。”他坦言,整个项目做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美国大学鼓励学生与教授互动,鼓励学生多做实验,他喜欢这种教学氛围。

上外附中高三年级组副组长朱江提到,大部分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学生都曾走出国门,与国外高中生交流,近距离体验过西方教育模式。

已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的王贝妮,高一时参加哈佛高中生暑期班,7个星期的课程让她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教育,也最终促使她决定选择国外高校。

“这个暑期班百分之七八十是美国的优秀高中生。哈佛的教授亲自为我们上课,那感觉就像上大学一样,整天忙着调查、研究、写论文。”王贝妮选的是国际关系课程,最大的感受是:“哈佛教授不是跟着教材上课的,他鼓励学生与他互动,发表观点。知识并不是硬塞给学生的。”

在上外附中,课表上不会出现专门的“励志课”“理想课”,不会用心灵鸡汤、成功学以及苦口婆心去劝导学生努力刻苦发奋学习。你或许需要用力推一个装睡的人,但无法,也没有必要去推一匹狂奔的千里马。

素质与能力养成,活动即是课程

刘文迪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她的实践活动“动物福利调查”项目给了考官很好的印象。在项目中,她切实地花费了两周时间调查了马戏团动物的生存环境,并撰写报告。

陆天参加了国际“根与芽”环保组织,在活动中观摩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环保演讲纪录片和外国学者的讲座,这些都激起他对环保的兴趣。“活动中,我参与了办公室环境的审计,主要是调查办公室的环境问题,例如节水节能的状况、纸张的使用情况。”

之后,在创业比赛中,他和同学设计了节水桶。“我们每次要放出热水器的热水时,都会先放掉很多冷水,这很浪费。”为此,学生们设计了一个水桶,把先放掉的冷水收集起来,然后再循环送上去,需要时就可以用。最终,他获得了比赛的亚军。“假如得冠军,我的节水桶就能获得基金赞助而投产啦!”

凭借各项活动中的突出表现,陆天被普林斯顿大学接收。

同样参加过“根与芽”环保组织的学生袁京雨曾作为组织代表,在2010世博会期间接待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同时也是参加“国际青年环境论坛”的唯一一位高中生。另外,在读高一时,袁京雨就独自一人找到了英语老师,说想成立社团“译言社”,老师立即表示支持。作为从事翻译工作的兴趣团体,他们还请来4位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指导老师。袁京雨通过举办讲座,让社员们讨论不同的翻译版本,并且和一些美剧字幕组合作,承担翻译的工作,提高社员翻译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他认识到翻译与人文社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促使他最终决定报考耶鲁的人文社科类专业。

最新出炉的“神仙姐姐”沈赫赫更是上外附中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典型代表。她参加过美国的全球青年女性领导力夏令营,2012年就在美国当地学校发起过支持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宣传活动。她还参加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担任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志愿者、被央视选为南京青奥会的少年出镜记者……

2013年,沈赫赫又和同学一起参加“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China Thinks Big),这项赛事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协作交流机构主办。她和伙伴们以一个学术研究课题参赛,致力于用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和个人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项目的起源和沈赫赫的经历有关:早两年参加学生活动时,她结识了一位广东女孩。女孩告诉沈赫赫,广东有一些信息相对闭塞的地方,不少女孩勉强完成义务教育后就选择草草嫁人、生孩子,这一个女性群体主动“退学”的原因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缺乏学习动机。

教育资源和学习动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深入的实证研究让沈赫赫从“中国大智汇”的300多个竞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比赛结束后,她还把这个项目进一步“做实”——发起成立了Motivator学生导师计划。这个计划是源自沈赫赫的观察,她认为一些女生过早离开教育固然是因为学习动机不足、当地师资不够理想等,但她们也有敞开的一面——非常愿意和同伴交流,获得外界的信息。这相当于告诉沈赫赫,同伴教育或许可以为帮助这些女性重新启动自学而开一道门。于是,她招募了一批同伴中的精英担任志愿者导师,通过信息对接,让导师1对1地辅导需要帮助的学员。

我们自然要问,这些学生哪来的这么多时间和资源?他们就不需要做题做试卷了吗?

校长崔德明曾表示,学校对优质学生的培养分为两块,其一是基础课程,其二是课外活动拓展课程。每学年,上外附中会开设50多门拓展型课程,包括模拟联合国、双语辩论赛、数学建模竞赛、国际文化节等。恰好,这些正是国外大学所看重的。

沈赫赫说:“上外附中给学生很大的灵活度。在中国传统高考(课程)体制下为学生创造那么多资源,是很难得的。学校鼓励学生做社团,办报纸,做模拟联合国,甚至做学生公司。我们的创新实验班会上一些大学课程,也是其它很多学校没有的。”

可以看到,各类学生活动,不是课程的点缀,而是真实的课程本身。在上外附中的理念里,“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责任与勤奋,优秀必备基础课

勤奋,在中国实在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哪个学校的学生不是埋头苦读、挑灯夜战?而上外附中的特色在于,这里学生的勤奋,不是外界高压下的被动刻苦,而是在学生拥有充分自我责任意识下的自主努力。

由于中国父母的教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大约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地方。不过上外附中使用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法——硬断奶。

比如,虽然上外附中学生的主要出路是出国留学,然而学校却不会对学生进行主动的相应帮助——专门的出国班和出国课程。某种程度上,还维持以高考为导向的模式——所有在校学生不管是否参加高考,都必须完成上海市高中课程的学习,而且,教学也完全跟着高考大纲走。

“我在美国遇到一些中国学生,听说他们中学有着专门的‘出国班’还羡慕了一阵子。”朱冰聪觉得,“附中人”的出国更像是一件自生自灭的事。朱冰聪说:“‘出国党’的学习必须是双轨制,课内的部分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准备各种标准化考试。若有同学侧重托福、SAT而轻视学校的课业,老师会给予提醒甚至批评。”

那么,附中的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托福、SAT或是给“出国党”开小灶吗?

“想得美!从准备标准化考试到申请文书写作,除非向老师请教,否则,他们不会主动指导。”在袁幼林看来,留学培训机构也不是附中人的依靠。“他们传授的技巧只适合把SAT从1800分提高到2000分,但我的同学大多考到2200分,2300分以上的也大有人在,这依靠的是自学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

除去标准的SAT等考试外,其他专业性的内容也需要靠自己自学。国外高校往往需要面试,不论你的纸面成绩多么好,如果面试不过关,一样会直接淘汰掉。比如毕业生陈秀杉被巴黎政治学院录取,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她就疯狂地阅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相关的杂志,如《经济学人》等。“老师是不会专门辅导你这些内容的,全靠自己探索。”

在上外附中的学生当中,独立自主,为自己负责的氛围非常浓烈。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是什么情况,有什么录取标准,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最强等等,大堆的问题都是学生自行了解、分析和最终做决策。

在另外一些细节上,也显示出上外附中对学生自我负责意识的要求。比如,从学生入校开始,立刻就会发一张通用准考证,上面有姓名、学号和照片,而在校期间的所有考试都会用到这张准考证,连考场都是随机安排,整个严格程度如同高考。如果没有带准考证,这门考试就直接禁考,并且要写一篇《论准考证的重要性》的论文——即检讨书。所以在上外附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期中考试这门课满分的学生,期末突然得了个零分……

可以看出,高度的自我责任意识和自主学习动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又如何充分地为自己努力呢? “神仙姐姐”沈赫赫表示,自己基本上要以周计算睡眠时间。“高二那会儿,说多了都是泪。因为参加了很多的活动,又要自学很多东西,每天要弄到两点多睡觉,七点起床,每天睡四五个小时。”

单兵不可战,合作是门课

进入上外附中的学生,都是尖子中的尖子,人才中的人才,那么,这一大群高手集中在一起,大约会竞争得非常惨烈吧?

不过事实恰恰相反。上外附中的学生,有强烈的团结合作意识。

沈赫赫提到,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是一帮小伙伴凝聚在一起攻克的。大家互帮互助,有重要的资料总是第一时间拿出来分享,在申请国外高校的时候尤其如此。国外高校数量众多,门类庞杂,想要一个人弄清所有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上外附中的学生通常会分工,每个人搜集一部分资料,然后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国外高校的总攻略图谱,这样,每个人的负担都变轻了。

强烈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首先源于学校的应试压力小。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会申请不同的国外高校,相互之间本来就不构成竞争关系。即便是在国内高考的学生,由于上外附中的一本率高达98%以上,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保底,因此也没有多大压力。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附中的老师还会对竞争心态比较激烈的家长进行安抚劝说:“不要太在乎考试成绩和班内的排名。”

另外,附中的人数较少也有影响。关于班内的考试排名,学生自己普遍看得很淡。“总共就这么点人,有什么好排名的?”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只有几十人,再分散到不同的科目,经常一场考试只有十几人参加。而这十几人,也往往没有太大排名的必要,所有学生都很优秀,前几名和后几名差不了几分。

同时,上外附中采用的是七年一贯制的培养,从初中到高中,大部分同学都是同一拨,感情基础很深,相互关心帮助是很正常的心态。

从上外附中毕业的学生,往往都对母校抱有怀念,怀念老师,怀念同学,怀念学校开明、友好而温暖的氛围。美国高校是上外附中最主要的去向,初到美国高校的学生,往往会结识到往届的学长学姐,受到学长学姐的指导和帮助,而他们又会在一两年之后成为学长学姐,去帮助下面的学弟学妹。

多年来的辛苦耕耘,一届届优秀学子的输出,让上外附中在美国一流高校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这样的口碑也为后续学生申报高校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课程学生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快把我哥带走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