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明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因此教师应挖掘语文教材,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初中语文;融入;健康心理;挖掘教材;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95-01
1.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的责任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更需要有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意识,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有热爱生活、服务他人的美好而丰富的情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所需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等等。尤其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更显自私、叛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语文形象性特点来影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形象的熏陶中受到感染,既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其间能做一个有心人,适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一定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的任务的。
2.挖掘语文教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爱国敬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等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效果。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胸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寂沉重,都会对学生的整个心灵起到震撼作用。即使是不同文章的不同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也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整合、挖掘。教材中有诸多值得挖掘的内容,课文中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譬如:《我的母亲》记叙了作者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人生》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人生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珍爱生命的情感;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孔乙已》、《藤野先生》等,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尊重他人尤其是尊敬师长;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克服变态心理,解决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一面而产生变态人格的问题等。《我的信念》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学习了课文,让每个人都能记住这位作家的话:"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达到完善的自我境界,提高心理素质。在讲名家名篇时,教师应结合讲一些他们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精神和科学方法,给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融入心理平等教育,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乐于学,勤于学"。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已有了所谓的"成人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和感受,也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但是,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观察和评价的心理特征,极易导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几个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态度冷淡一点,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希望有个经常和自己谈心的知心朋友,但他们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们害怕父母声色俱厉的训斥;厌烦老师居高临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锁。于是,他们就把日记作为表露真情实感的"发泄"对象,在日记中记述自己的快乐、痛苦、烦恼和欲望。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专门为每位同学设计了"谈心簿",学生有何问题或看法都可以"发泄"在"谈心簿"上,和老师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学生逐渐信任老师,乐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老师,并诚恳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心灵上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关系融洽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交汇在了一起。
4.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习自信心
4.1 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又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