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颖
【摘 要】父教缺失是当今社会相当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顺德区某农村中学一名父母离异并随母生活的初中生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父教缺失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感,容易在同伴交往中缺乏自信,从而导致孤僻的心理。本文针对个案研究的结果,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教缺失 青少年行为
一、引言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父教的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据北京市妇联一项调查,目前家庭中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占70.2%,父亲仅占20%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影子父亲”等是造成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理论背景
(一)父教缺失
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首先,它是指在由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中,父亲疏离于孩子的生活与教育。由于离婚率的上升,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其次,在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家庭里,父亲为求生计外出务工,父教功能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再次,即使在完整家庭中,有些父亲因为过于专注事业而忽略了父亲的角色,或者因为不懂得如何扮演父亲的角色而未尽到教养的责任。
(二)父亲缺失和孩子行为
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关注到父教缺失这一现象对孩子的影响。赵蕴晗、陈发展等(2014)研究发现,父教缺失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角色、个性品质形成、认知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小明(化名)15岁,男,顺德区某农村学校初中生。从小学开始,父母亲离异,跟母亲和外婆共住,家庭条件优越,在年级成绩中排名前10名,是大家公认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该生性格孤僻,不能与同学友好交往,情绪经常大起大落,在学校经常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晚修期间偷放鞭炮,喜欢做一些过激的事情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来收集数据。笔者取得了心理学A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一定的认识。在研究的一个月内,每周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和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在研究过程中,还访谈了该生的班主任和父母并进行录音,务求客观准确地描述其行为。
从小明母亲处得知,小明在家完全不与家人沟通,家里人由于心存亏欠,对他十分迁就。由于家庭环境不错,无论在吃的和用的方面都能够满足小明的要求,但小明在家里却表现得十分冷漠,特别是对外婆有非常大的敌意。
小明的班主任对小明的评价是“聪明、爱炫耀、孤僻”,在学习上,有非常好的领悟能力,能够举一反三,但是不懂与人相处,不喜欢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被同学们认为性格古怪。几乎每周都会遭到宿舍老师的投诉,搞得宿舍的同学鸡犬不宁。
(三)研究结果分析
1.父教的缺失让青少年陷入了渴望父亲又憎恨父亲的矛盾中,在处于人格发展极其重要的青少年阶段,失去了父亲的引领,青少年往往找不到自己的自我存在感,导致性格偏离现象。
访谈问题一:你跟你父亲的感情如何?
我原来很喜欢我的父亲,大家都觉得我长得像他,我也一直为跟他长得像而感到骄傲。但是他抛下了我,证明我是不重要的,我是可有可无的。连我父亲都不要我,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现在反正他给钱我就要,他是父亲,他应该要养育我,既然他抛弃了我,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用他的钱,这样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得多了。
访谈问题二:你跟你母亲的感情如何?
我母亲就是个没用的人,假如有用的话,我父亲就不会离她而去。她也是一个自私的人,因为她从没有想过我的感受。她经常说爱我,但是假如她爱我的话,她就会委曲求全,不跟我父亲离婚。她从来不懂我的心,从来只是关心我是否缺吃的缺喝的缺用的,关心我的成绩是否退步,在她眼里,我可能只是个成绩的符号罢了。
2.父教缺失造成青少年在同伴相处中失去了自信,在与人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心情抑郁、孤独、忧伤。同样,由于长期的自卑心理作祟,青少年更容易走极端而导致自身价值观的扭曲。
访谈问题三:你与同学的关系如何?
他们都看不起我,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看我的目光都是不同的。因为我爸妈离婚了,我爸不在我身边,他们想欺负我,但我肯定不会给他们欺负我的机会。我的成绩比他们都好,我什么都比他们厉害,我才不会理他们,在我眼里,他们什么都不是!
四、启示与结语
虽然,这只是针对顺德某农村学校的一个个案研究,其真实性也只限于他本人,可是从小明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在许多的父教缺失的青少年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共同点。
1.父教缺失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意识和孤僻性格,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让他们能够从根本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认同,在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纠正他们的不良心理。
2.学校应该通过家访、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汇集成册,以便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
3.把心理培训纳入教师的必修课,每年定期对学校在职的老师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学习父教缺失相关的心理理论知识和案例,让老师在面对学生时,能够用最好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
4.充分利用社区所在的资源,连同社区一起,加强与父教缺失学生家庭联系;利用学校开展的“家校共育”平台,加强对这些特殊家庭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蕴晗,陈发展,赵旭东. 父亲缺失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4(02).
[2]宋海东.青少年网络成瘾机制及社会心理干预研究 [J].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