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2016-01-07 09:51张猛冯虹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效率国际比较制造业

张猛 冯虹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整体国民收入的增加,中国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也在大幅度增加,但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数量、趋势等角度看,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成本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正在对这些优势构成巨大威胁,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应当树立竞争观念,在适应名义劳动成本增加的大趋势的同时,使劳动生产率以更高的速度增长,保持住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劳动效率;国际比较

1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制造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87.8%,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的88%;工业制成品占出口货物总额的94.7%,占进口货物总额的65.3%①。因此,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为研究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从名义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对中国劳动力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

1.1 名义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仍保持较大优势

名义劳动力成本,也称人均劳动力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企业为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薪金、福利津贴、保险和公积金等。本文以国家统计年鉴中的职工工资数据为基础,按比例增加保险、职工福利基金、公积金等非工资费用,即主要使用工资来近似代替分析。根据2004 年的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将城镇单位制造业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转换成全部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转换系数为0.981②;根据Banister(2006)③、Lett and Banister(2009)④的研究成果,算出2005年至2014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与所取得最终报酬之间的系数约为1. 27,与现行财会制度规定的计提标准和实际发生基本一致。(表1)

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的63999元是2005年19852元的3.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3.6%。从每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较低外,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状态,但从2011年开始增长率的增速一直在下降。(图1)

中国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德国、美国的名义劳动力成本已经超过中国的10倍,而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也已经超过或接近中国的5倍。按照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增长趋势看,这种差距将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仍处于明显的激烈竞争地位。说明单纯从名义劳动力成本角度看,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正面临着激烈竞争,优势地位并不明显,甚至还与少数国家有较大差距。

1.2 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并保持一定的优势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力所做贡献,即单位时间内的总产出水平,可以用来产品生产量和劳动时间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生产量/劳动时间消耗量。本文使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⑤的数据,通过各规模以上细分行业产值和平均从业人数合并计算出制造业产值和从业人数来估算劳动生产率。

可以看出,与名义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相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13年的1039538元/人是2005年366789元的2.8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4.1%。除2008年、2009年等年份的增长率相对较低外,每年都在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调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标准后,增长速度仍在逐年加快。这种变化趋势与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至2014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53827元/人、58705元/人、63005元/人、67602元/人、72313元/人,2013年、2014年的增長率分别为7.3%和7.0%。2013年,全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79959元/人。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明显劣势地位,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会大大减少名义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中国的5倍,而新加坡、韩国超过中国的4倍,德国超过中国的3倍,中国香港将近中国的2倍。考虑到统计中规模以下企业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优势会更加明显。同时,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处于明显的激烈竞争地位。巴西的劳动生产率稍高,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国家劳动生产率与中国近似,而俄罗斯、印尼的劳动生产率较低。说明单纯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也面临着激烈竞争,优势地位也并不明显,与多数国家差距不大。

1.3 单位劳动力成本总体平稳但竞争激烈

名义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但受到指标国际比较需要的要求,都不够全面。单位劳动力成本综合反映了名义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竞争能力。单位劳动力成本,是指单位产量的总劳动力成本,或者说每获得一单位产出所要支付的劳动成本。计算公式为:单位劳动成本=劳动力成本总投入/总产出=名义劳动力成本(人均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成本可以从生产(或成本)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贸易品的生产价格或生产成本,单位劳动成本越低,则表明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越高,表示该国产品价格竞争力越强。

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都在5%至5.5%间徘徊,2012年出现大幅上升,2013年略超出5.5%,这主要是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剔除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应当在7%左右,即劳动成本投入占总产出的7%左右。2013年,全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为7.23%。(图3)

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相比,由于受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已大大不如名义劳动成本的绝对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降低。中国香港、德国、美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仅是中国2倍多,而日本、韩国、新加坡仅稍高于中国,与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也存在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仍处于激烈竞争地位。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也与名义劳动力成本有所变化。俄罗斯、巴西将近是中国的2倍,马来西亚、菲律宾仅稍高于中国,而印度、印尼、泰国与中国相比更具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单位劳动成本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 提高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2003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名义劳动报酬不断上涨,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也在快速提高,单位劳动力成本基本保持总体平稳,国际竞争力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范围相对较窄,目前,中国不但与发达国家间的竞争力优势减小,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从世界范围看,名义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只能通过优化劳动力成本构成、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改进劳动力成本的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等方式,不断实现劳动生产率更快增长,从而在世界制造业的高成本时代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 完善制造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优化劳动力成本构成

从我国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水平来看,还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实行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并不会较快地降低这种优势,反而会提高劳动者对制造业岗位的依赖程度,进而相对增加劳动力供给,促进素质技能提高,使劳动力成本构成进一步得到优化。但这种增长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为限,慢于或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在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严格对最低工资保障的管理,加大制造业工资指导力度,完善制造业发展统计信息,为企业确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供参考。企业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成本的管理,确定工资、福利、补贴、奖金、保险、年金等相关劳动者收入的综合劳动报酬体系,使名义劳动成本构成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贡献要素的要求,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2 加强对制造业劳动者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技能

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是在劳动者数量一定的情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现有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内容。日本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占35%,美国占34.8%,新加坡占29.4%,德国占28.1%,与相应的劳动生产率5.26、5.22、4.47、3.23⑥具有高度的相关性⑦说明了教育培训在发达国家制造业领域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我国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仅占13.7%,制造业就业人口中也仅占16.7%,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国家层面对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制定促进高等教育人才、高端人才向制造业流动的倾斜政策,并在国家发展规划中予以考虑和重视。

2.3 完善劳动生产率形成提高机制,改善劳动力成本功能

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名义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来讲,要加快配套制度的改革,优化经营环境,降低非生产性成本。从企业内部来讲,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强对业务运营的规划,有效发挥劳动力应有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使劳动力成本的功能实现良性流动,在生产效率大幅得到提高的情况下,改善劳动力成本的功能。

2.4 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劳动力生产能力

通过对制造业行业结构的分析,要优先发展人均产值较高,即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如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要重点倾斜,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发展核心技术、塑造品牌减少对成本的依赖。同时,要提高产值占比较高行业的科技水平,对相关的加工行业给予优惠的技术创新政策,使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对制造业中从业人员占比较高且产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以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为主,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强劳动监管,坚决避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产生,进而使劳动力发挥出合理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劳动效率。

2.5 优化农业劳动力自由流动条件,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

我国制造业的名义劳动成本要高于国民整体名义劳动成本。以2014年为例,制造业名义劳动成本为63999元/人,而城鎮就业单位名义劳动成本为56339元/人,农村居民收入则仅为11082元/人⑧。可以看出,制造业的高名义劳动成本优势,为该行业取得优质劳动人口打下了基础,其他城镇就业单位和农民是制造业的重要人力资源补充来源,在劳动力供给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尽管农民进入制造业行业已经消除了户籍、社保等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但在规范用工管理、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劳动力向制造业的转移。同时,东南部地区制造业最发达、出口竞争力最强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省在加强规范用工管理、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服务水平等方面需要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政策法规,切实优化农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避免“民工荒”等问题的发生。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2014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

②王燕武:《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第60-67页。

③Erin Lett, and Judith banister,“China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compensation costs: 2002-06 ”[J], Monthly Labor Review, 2009.

④Judith Banister,“Manufacture China today: Employment and labor compensation”[J], Economics Program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7.

⑤规模以上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具体标准为:2011年及以后为2000万元,2011年以前为500万元。201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90%,就业人数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9%。

⑥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4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

⑦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指数曲线关系。

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中关于农民家庭收入及户均人口数计算确定。

参考文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李晓华,严欢.“中国制造”正在丧失劳动成本优势吗[J].工业经济论坛,2015,1.

猜你喜欢
劳动效率国际比较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综采工作面安撤双臂机械手研制与应用
信用证欺诈及例外原则的比较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启示
基于提高劳动效率的人力资源整合与管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劳动、资本要素对我国城市劳动效率的规模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