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音译名称汉化之误考

2016-01-07 08:12元文广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鸠摩梵文罗什

元文广

(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鸠摩罗什音译名称汉化之误考

元文广

(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鸠摩罗什对于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佛教人物的材料传承过程中,暴露出一个中土文献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汉化过程中人们将鸠摩罗什这一梵文音译名称错误地简称为“罗什”。通过研究,鸠摩罗什被简称为“罗什”是不符合梵文原意的。在梵文中,鸠摩罗什是由“鸠摩罗”和“什”两部分构成,“鸠摩罗”是一个不可分隔的词组,梵文为Kumāra,而“什”的梵文为jīva。由此可见,“罗什”的简称纯属中土人士从本民族的语言思维习惯出发得出的一个新的代名词,属于梵文人名音译在汉化过程中的一个失误,这一失误造成了人们对鸠摩罗什名称的误解。

鸠摩罗什;鸠摩罗炎;耆婆;音译;梵文;汉化;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沙雅县一带),翻译佛教典籍近四百余卷,对于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佛教翻译界最杰出四大翻译家之一,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国内外学术界围绕鸠摩罗什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范围涉及宗教、文化、翻译、语言学等众多领域,如梁晓虹《论梵汉合壁造新词》、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孙昌武《中国文化史上的鸠摩罗什》、范慕尤《从梵汉对勘看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等、但在众多的研究当中,皆忽视了一个关于鸠摩罗什名称在中土文献资料中简称时出现的问题,即在汉化过程中鸠摩罗什梵文音译名称被错误地简称为“罗什”。本文就鸠摩罗什被简称为“罗什”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一、“罗什”之简称

“言简意赅”“辞达而已”是中国古人著书立说的基本要求。在文章中,人名多次出现时往往写作规范化的简称。鸠摩罗什之名作为一个梵文音译人名,在中国典籍中有多种不同的简称。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中说:

《祐录》十四,《高僧传》,及《晋书·艺术传》均有传,于法师之名并作“鸠摩罗什”。《祐录》所载诸经序多同。惟有时称为“鸠摩罗耆婆”,如《十住经序》。或作“拘摩罗耆婆”,如《成实论记》。或作“究摩罗耆婆”,如《大智论记》。或称 “鸠摩罗”,如《义吕经序》。或作“究摩罗”,如《法华经后序》。或称“罗什”,如 《新出首楞严经序》。或作“耆婆”,如《菩提经注序》。[1]

从汤先生的研究中可以得出,鸠摩罗什在中国典籍中有多种不同简称,或“鸠摩罗”,或“究摩罗”,或作“耆婆”,或“罗什”。在不同简称中“鸠摩罗”与“究摩罗”只是翻译上用字的不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关于鸠摩罗什的简称汤用彤先生所例为三种。除了这三种简称之外,还有一种较常用的简称是“什”,如梁慧皎《高僧传》:“什年七岁亦俱出家……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乃携什避之。什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2]在这四种简称中“什”和“罗什”虽只差一字,却有本质的区别,“什”和其它的简称皆能由鸠摩罗什之名简化而得出,唯独“罗什”不能从鸠摩罗什之名得出,而是中土僧众在鸠摩罗什梵文音译名称于汉化过程中所造的一个新词。

“罗什”的简称最早见于梁僧祐《出三藏记集》而非《法华经后序》,《出三藏记集》曰:“后有外国沙门来曰:‘罗什所谙十不出一。’”[3]《出三藏记集》首次提出这一简称之后,“罗什”的简称便在中国典籍中频繁出现,如《晋书》曰:“王乃逼以妻焉,既而罗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及年七岁,母遂与俱出家,罗什从师受经。”[4]《魏书》曰:“道安卒后二十余载,而罗什至长安,恨不及安,以为深慨。”[5]由此可见,“罗什”一词的出现是佛教典籍的创制,而非由史学家、小说家所提出。这一简称从梵文原意的角度来看是存在问题的。在梵文中“鸠摩罗”是一个整体,不能分隔,如谭世保《汉唐佛史探真》一书中认为,“鸠摩罗是古印度之大姓,在汉文佛典中姓鸠摩罗者甚多,如有一个国王叫鸠摩罗王,又称为童子王,可证鸠摩罗确是姓,意为童或童子。”[6]正如谭世保先生所言,在汉译佛典中确实有许多以“鸠摩罗”开头的人名,如鸠摩罗迦叶、鸠摩罗佛提、鸠摩罗驮、鸠摩罗罗陀等,不难看出,“鸠摩罗”在梵文中作为姓氏,是以整体的形式出现。于是可以推知,鸠摩罗什这一名称应由“鸠摩罗”和“什”两部分构成,简称时不能将其强行分开。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复姓诸葛,因此在典籍中简称为“亮”,而非“葛亮”。因此,鸠摩罗什被简称为“罗什”是一种错误的简称。关于这一问题,黄夏年认为,“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对某人的称呼,从来都是有多种用法,有的人是直呼大名,有的人尊称雅号,甚至还有人以官为姓,诸如等等,不一一列举。鸠摩罗什之所以被称为‘罗什’,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这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7]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像黄先生所认为的这样简单,它涉及到梵文音译名称的汉化问题。本文认为,造成鸠摩罗什这一音译名称在汉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错误地将鸠摩罗什之父鸠摩罗炎,误认为鸠摩炎。

二、鸠摩炎之误

关于鸠摩罗什父亲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曰鸠摩炎,如梁僧祐《出三藏记集》:“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炎。”[3]梁慧皎《高僧传》:“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炎。……什父鸠摩炎,母字耆婆。”[2]唐惠祥《弘赞法华传》:“什祖父达多,名重于国,父鸠摩炎。”[8]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表述上基本相同,可视为有前后沿袭之关系。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鸠摩炎的记载共出现9次,在《四库全书》中出现2次,由以上文献之关系可以推知,这些文献记载的源头可能都出自梁僧祐《出三藏集记》。二曰鸠摩罗炎,相对于鸠摩炎而言,鸠摩罗炎的称谓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在《大正新修大藏经》出现21次,如:隋吉藏《百论序疏》:“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曰耆婆。耆婆云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秤为儿一名者风俗异也。”[9]唐僧详《法华传记》:“略叙什谱。本是天竺人也。累世国相。父鸠摩罗炎。”[10]在《四库全书》中共出现10次,如唐太宗时期编修的《晋书》卷九十五曰:“鸠摩罗什,天竺人也。世为国相,父鸠摩罗炎。”[4]《四库》所载以《晋书》为最早,而《晋书》所载鸠摩罗炎应本于晋人记载。现存关于鸠摩罗炎最早的记录出自西晋慧达、东晋慧远的记载,如慧达《肇论疏》:“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传云,世为国相,苻喜云:‘什是天竺婆罗鸠摩罗炎之子。’”(卍新续藏第54册No.0866)慧远《鸠摩罗什法师大义》:“苻书云:‘什是天竺大婆罗门鸠摩罗炎之子也。’”[11]由此可知,鸠摩罗炎的记载早在西晋慧达时就已存在,而鸠摩炎的记载最早则出自梁僧祐。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能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12]根据梁启超先生古籍文献的利用原则,我们认为西晋慧达的记载比梁僧祐的记载更可靠。由此可以断定,鸠摩罗什父亲应名曰“鸠摩罗炎”,梁僧祐在记载时丢失“罗”字,后来文献记载者不察,因而就有了“鸠摩炎”的错误记载普遍存在于典籍资料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鸠摩罗炎的错误记载,使得中土误以为“鸠摩”就是姓氏,如《元和姓纂》曰:“鸠摩,《晋书》:‘西域天竺人,鸠摩炎代为国相,生罗什,为僧入中国。”[13]《元和姓纂》误以“鸠摩”为姓,其原因在于对《晋书》引用之误,因为在《晋书》中只有一处“鸠摩罗炎”的记载,而无“鸠摩炎”的记载,《晋书·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天竺人也。世为国相,父鸠摩罗炎,聪懿有大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4]由此可见,对鸠摩罗炎的错误记载,是导致将“鸠摩”误以为是姓氏,而致使鸠摩罗什顺理成章地被简称为“罗什”。鸠摩罗什被简称为“罗什”之后,人们对这一汉化结果进行了解释,认为“罗什”是华梵合举的产物。

三、华梵合举

据史料所载,鸠摩罗耆婆是鸠摩罗什之初名,鸠摩罗什是后译之名。关于这一译名,唐元康《肇论疏》:“《高僧传》云:‘罗什法师,本名鸠摩罗耆婆。此云童寿,以其善解文什,故云罗什。”[14]从元康《肇论疏》可知,这一解释源自《高僧传》(但查《高僧传》并无此说法),元康对这一观点也不认可,元康曰:“《高僧传》中更有梵僧,名佛驮什。亦解文什,然后名什乎?彼既不然,此何独然哉。以此言之,未必然也。”[14]但是宋元明清佛教典籍却继承这一说法,如元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传云:‘鸠摩罗耆婆此云童寿,以童稚时有耆寿之智。’或云:‘罗什,罗字梵语之略也,以其善解文什,故云罗什,即华梵相兼也。”[15]明袾宏《佛说阿弥陀经疏钞》:“鸠摩罗什者。梵语具云鸠摩罗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寿。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华梵合举。称罗什也。”[16]从以上文献可以推知,正因为“罗什”这一简称是很让人费解的,才有中国佛教典籍中反复解释这一称谓的现象出现,意在为“罗什”的简称找到合理的理由,但是这一解释明显是在汉人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的,因此所得的结果当然是属于本民族自己的理解,而这种解释是在抛弃梵文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鸠摩罗什的梵文名为Kumārajīva,在梵文中,Kumāra和jīva是可以分开的两个词组,梵文Kumāra汉译为“子,孩子,童,童子”,音译为“鸠摩罗”[17];jīva汉译为“命,命者,活命,寿,寿者,寿命”[17],音译应为“什”。因为在汉译佛典的译者当中就有一个名为“佛驮什”者,其梵文名Buddhajīva,佛驮即佛陀,梵文为Buddha[18],因此,jīva对应“什”,是音译的结果,而非古人所谓的“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由此可见,汉人将鸠摩罗什简称为“罗什”完全是一种汉化处理的结果,不符合梵文实际。

四、梵文音译的汉化之误

两汉之际,佛教沿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以翻译佛典为媒介来实现的。佛典在翻译过程中,关于人名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意译,如童寿是梵文Kumārajīva的意译,如来是Tathāgata的意译等;另一种是音译,如鸠摩罗什是Kumārajīva音译,鸠摩罗多是Kumāralabdha的音译。被音译过来的人名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当它们在中土典籍中出现时,就会被中国古人改造成符合中国固有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这就是音译名称的汉化过程,汉化的结果就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简称,以适应汉语表达的习惯。“梵语属印欧语系,词以多音节为主。为了适应并服从汉语词汇以双音为主的发展规律,音译的词采取了略音的办法,即一般只取原词的二个音节,使它在形式上得以汉化。”[19]如“阎罗”是“阎磨罗阁”的简称,“三昧”是“三摩提”的简称,“琐魔”是“琐魔逻阁”的简称。作为人名的音译词同样也符合这一省略原则,如梵文Kumārabuddhi,音译为“鸠摩罗佛提”,而在中土典籍中简称为“佛提”,再如梵文Kumāralāta,音译为“鸠摩罗罗陀”,中土典籍中简称为“罗陀”。梵文人名音译的汉化也是为了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出现的,但是梵文音译人名不同于一般的音译词,它受词义与结构的制约,因此,在省略时不能忽视词义与结构。“鸠摩罗什”简称为“罗什”就是梵文音译汉化时未考虑词义与结构而出现错误的一个典型例子。具体而言,鸠摩罗什一词在简称时,人们没有弄清楚其名称结构内含,以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这一人名,致使将鸠摩罗什简单地汉化为“罗什”,并作出梵汉合举的解释。“罗什”的汉化问题不是个案,在佛经人名音译词汉化的过程中应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处理人名音译词汉化时,应将音译词本身词义与结构考虑在内,而不只是从本民族的语言思维习惯出发进行符合自己的处理,否则就会出现诸如“鸠摩罗什”简称为“罗什”这样的问题。

五、结语

自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后,鸠摩罗什多被简称为“罗什”,然而这一简称是存在问题的,在梵文中,鸠摩罗什是由“鸠摩罗”和“什”两部分构成,“鸠摩罗”是一个不可分隔的词组,梵文为Kumāra,而“什”的梵文为jīva,因此,“罗什”的简称纯属中土士人从本民族的语言思维习惯出发所创造的一个新词,是梵文音译人名汉化的一个失误。从这一问题可以得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的需要,而发生的改变是一种很平常的汉化现象,但是在对外来文化汉化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外来文化自身的特殊情况,否则汉化的结果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鸠摩罗什简称为“罗什”就是典型的例子。

[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4.

[2] 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46,49-54.

[3] 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535,530.

[4]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9.

[5]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1.

[6] 谭世保.汉唐佛史探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26.

[7] 黄夏年.四十五年来中国大陆鸠摩罗什研究的综述[J].佛学研究,1994(0):245.

[8] 惠祥.弘赞法华传[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东京:日本大藏经出版社,1988:2067.

[9] 吉藏.百论序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2册).东京:日本大藏经出版社,1988:1827.

[10] 僧详.法华传记[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1册).东京:日本大藏经出版社,1988:51.

[11] 慧远.鸠摩罗什法师大义[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东京:日本大藏经出版社,1988:122.

[1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0.

[13] 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721.

[14] 元康.肇论疏[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5册).东京:日本大藏经出版社,1988:1859.

[15] 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M]//乾隆大藏经(第95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427.

[16] 袾宏.佛说阿弥陀经疏钞[M]//乾隆大藏经(第171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632.

[17] 狄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9:357,506.

[18] 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630.

[19] 梁晓虹.论梵汉合壁造新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4):65.

[责任编辑、校对:梁春燕]

Wrong Examination of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of Kumarajiva

YUANWen-g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Kumarajiva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pagation of Indian Mahayana in China's mainland.However,there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namely that th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of "Kumarajiva" is briefed into “罗什” incorrectly.Through research,the paper posits that the briefed name “罗什”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anskrit,in which "Kumarajiva" is composed of Kumāra (鸠摩罗) and jīva (什).Therefor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riefed name “罗什” is a new pronoun coined by Chinese scholars according to the linguistic and thinking habits of the Chinese nation,a mistake in th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of names from Sanskrit.The mistake results in people'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name "Kumarajiva".

Kumarajiva;Kumarayana;Jivaka;transliteration;Sanskrit;Chinese translation;Kumāra

2016-09-19

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6KY2220)

元文广(1986-),男,甘肃会宁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佛教文学与文献研究。

G256;H13

A

1008-9233(2016)06-0003-04

猜你喜欢
鸠摩梵文罗什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套娃为什么被叫作“玛特罗什卡”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以小说的方式布道弘法
——谈谈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
元代梵文咒语铜镜初探
“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鸠摩罗什寺 全世界惟一以罗什命名的寺院
一代佛学宗师:鸠摩罗什
漫画长廊
唯一的听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