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伟
摘 要: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就是学生自读和教师教读的有机结合,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和深入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对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验性原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性原则, 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内涵;基本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6-0044-0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于是,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阅读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也一样,我们应该冷静地对它进行一些思考。教学中,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连常态课,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几乎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疑惑、否定态度。出现这种放蜂式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阅读,什么是个性化阅读,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遵循基本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原则,不懂得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如由于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人文性倾向,而忽视课程目标,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从而产生高耗低效的状况。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阅读的实质含义
阅读,从学生角度分析,是一种学习过程,它和识字、理解、写作一起构成整个语文学习,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过程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感知。指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直观的感受。这种感知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读者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信息。通过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体形象和基调。
2.理解。它是在第一阶段感知后对文章的理性思考。要求读者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深入到文章内部去揣摩、品味、思考、分析。理解是感性认识后的深化和升华,既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也不只是纯粹的抽象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心理活动。理解是多层次的。浅层次的理解指正确地接受文章语言信息,包括理解词句、结构、表现手法等,是深层次理解的基础。深层次理解就是对文章的深层意蕴和文本的结构艺术的理解。阅读时,重要的是通过文章的表象深入文章的深层世界之中,去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和自然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让自己的整个身心介入,去获得多维度的审美体验。
3.评价和鉴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者把感知、理解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和统一起来,对文章进行宏观的理性的审视和鉴别,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精义和表达这一精义的艺术方式,对文章进行评判和鉴赏。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它使阅读不单是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更成为一种创造活动。
阅读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化的的过程。阅读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去简单复制和再现历史和文章的原意,还要以特定的视角去努力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由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经验和积累不同,从文章中品味到的意义也就不同,他可以赋予个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解,赋予文章新的意义,使文章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构建。阅读作为一种意义再创造和开放性的动态活动,必然随着时空的变化、情景的变化和阅读者个性的差异不断发展。
(二)个性化阅读的含义
1.个性。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性格、爱好、智能)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物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强调的是,必须辨证理解个性和共性,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教师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不能偏执。
2.个性化阅读。就是在一定情境中,依据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分析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懂得还多、钻得还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落地生根了。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中,有一条重要原则:教读和自读相互促进。自读,就是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独立地钻研课文,思考理解课文,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交流讨论,进行信息处理。教读是由教师对学生做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
综合上文对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自读和教读的介绍以及对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就是学生自读和教师教读的有机结合,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真正有效的阅读活动,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活动,才能通过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也就是说,文章的意义是学生在自己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阅读作为一种很强的个性化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筑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仅仅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阅读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
教师要更新阅读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就高了。
阅读教学中,一般说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而学生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上的肤浅、偏差,甚至是谬误,有时还会遇到疑难和困惑。此时,教师要体现引导的作用,耐心及时地加以监控、调节、点拨,让学生反复思考,交流讨论,逐步修正完善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在这关键时刻,学生更需要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分析替代学生阅读实践,我们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是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教师应该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能否把握这个结合点正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体验性原则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本拥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又都不一样,所以学生经常对阅读内容产生有个性的反应,必须要重视学生这一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上一直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理性化分析做阅读主角的偏差。学生阅读时,情感体验被教师忽视,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丧失了丰富的感性因素,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深刻丰富的印象,只是进行纯粹理性的甚至机械的分析、记忆,压抑了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事物认识规律,也就不可能真正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充分的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产生丰富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应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比起教师填鸭式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在反复阅读体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探究性原则
阅读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师要根据学情,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和发展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质疑。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究,大胆创新。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非常重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独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愿意不会质疑,我们怎么办。
1.要鼓励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学生的提问,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切记不要说学生钻牛角尖,也不要责怪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老师”。
2.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关键处提问。如,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等。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让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往深处想。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用教学目标统帅整个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必须置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之下,服务于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总目标。阅读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包括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就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从目标出发,为实现目标服务。
1.首先,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是,要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作品。个性化阅读,必须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
2.其次,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在教学中既要防止不到位、也要防止越位的情况。第一学段的阅读,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学习要求上不作具体要求。第二学段,在发展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词句的学习,要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学习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兴趣,并强调言语形式的学习,如,词句的学习,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篇章的学习,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根据文体特点学习,“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去感受;第二学段,则要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第三学段,个性化的阅读,则必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言语形式入手,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
总之,学生阅读内容、问题探讨、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紧扣目标展开,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实施及时地调控、引导、纠正,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能够突出,难点能够突破。
(二)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之前要有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只有准备好充分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真正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1.教学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重点,有代表性,有比较重要的思考讨论价值,问题的难度和数量应该科学,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通过交流讨论,由丰富的个性趋向共性,趋向统一。
2.教学设计要灵活,富有弹性,尤其注意三维目标中的落实,要结合师生的实际,“放”能放得开,“收”能收得住,为教学实施过程中“意外”留足机动的时间和空间,能及时进行调整、取舍。
(三)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交流的氛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 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 在三者的相互对话中,问题让学生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先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地说,然后再在全班大胆地交流。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为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所以产生的感悟必然也会有所不同。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1.教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尊严,以平常心对待学生,和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其实,许多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
2.教师要有宽容的评价理念,要能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上的差错,采取延时评价,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充分的交流,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统一和升华。在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很享受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张扬学生个性的目标。
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体现在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宽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好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王义秀.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