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凤
摘 要:为充分挖掘诗歌本身所蕴含的美育效能,小学低年级儿童诗的教学应有一个引导学生经历识别、品味、感悟的欣赏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透过高雅唯美的词句品尝其间的语言韵味,从充满想象的表达方式中揣摩诗人独特的思维特性和极具张力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儿童诗;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23-04
现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儿童诗。这些儿童诗不仅行文简洁明快,语言凝练生动,而且富有跳跃性和节奏感,字里行间极具想象的空间,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有意无意间弱化或虚化了儿童诗的欣赏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停留在识字会词、了解大意、熟读成诵的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儿童诗本身所蕴含的美育效能。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诗的教学,应有一个引导学生经历识别、品味、感悟的欣赏活动的过程。
一、看诗形之美
无论是古代格律的儿童诗,还是现代白话文的儿童诗,形态独特是它的魅力之一。初学时,可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辨别儿童诗的文体结构,感受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
(一)诗文比较——看诗行简明之美
儿童诗的文句简短,语言凝练,排列大体两两相对,十分适合儿童阅读。初学儿童诗,引领学生发现儿童诗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之情。如在教学《咏鹅》的时候,教师可将这首诗改写成现代白话文,让学生与原诗进行比较,再问学生喜欢读哪一篇,并说说为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喜欢读原诗。改写后的短文,一句接一句连排过去,句子比较长,读起来吃力;而原来的句子短小,一句一行,不和别的句子连一起,读起来很轻松。这时便可告诉学生《咏鹅》是一首儿童诗,它的句子独立成行,看起来整齐,读起来好听。然后再让学生边打节拍边诵读,把儿童诗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入学生的心田。
儿童是天生的欣赏家,把儿童诗和记叙文放在一起比较,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能直观地发现儿童诗最外在的特征,诗行排列、字数比较匀称,看起来简洁而整齐,对儿童诗的轮廓之美就有了初步印象。
(二)诗诗比较——看文句自如之美
由于诗人的思绪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现代白话文儿童诗中,文句分行却不固守平分各行字数的现象,也使诗歌有了独特的错落有致之美。如学儿童诗《一去二三里》和《哪座房子最漂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首儿童诗开展比较性欣赏:两者所写的都是小孩子在赏景之后,借助数数的方法用诗化的语言将眼中之景一一再现出来,可是前者文句中规中矩,每行都是五个字;后者却是多了几分自如与灵气,文句长短不一,而且还出现了分句合写在同一行的现象。结尾处“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采用自问自答式的表达形式,更使儿童诗语言的自如之美溢满字里行间。
上例中,通过将不同体裁的儿童诗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儿童诗的文句是可以参差不齐的,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诗,并亲近儿童诗。这对日后读懂作者写诗的初衷是大有裨益的,明白诗行其实是儿童诗形态美与作者思维美的完美结合。
(三)诗句比较——看回环复沓之美
朱自清曾在《诗的形式》一文中说:“诗的特性似乎就在回环复沓,所谓兜圈子。”在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诗里,句式复沓和段式复沓极为常见。在教学儿童诗时,欣赏复沓现象带来的美感很有必要。如教学《比尾巴》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然后问学生听出了什么,学生就能发现都是在说“谁的尾巴怎么样”。接着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儿童诗中很普遍的一种句子复沓现象,有了这种反复现象的出现,才让整首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又让人觉得动物尾巴的特点是多种多样,而且十分有趣的。学习第三、四小节后,可以与第一、二小节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作者是用段式的复沓,写出了公鸡、鸭子和孔雀尾巴的不同样子。这种回环现象,就像小朋友课间游戏时玩拍手歌,轻松、活泼而俏皮!
教师如果能经常让学生去欣赏儿童诗中的复沓现象,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儿童诗里因为语言复沓带来的微妙之美,明白这是作者基于表达需要的一种艺术性处理,它能使诗歌的脉络更加清晰,节奏更加明快,从而叫人倍加喜爱。
二、品诗韵之味
中国的诗歌历来重视在韵味上做功夫,儿童诗更是这样,很注重韵律,而且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音,让人读后如绕梁三日,回味无穷。所以,选编到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既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的存在,也是集各种美学元素于一体的艺术。
(一)寻韵脚,品琅琅上口之美
儿童诗读起来特别好听,这跟儿童诗很重视押韵有关。整齐的韵脚就像是一件缝制精美的衣裳,令人一见倾心,从而百读不厌。课堂上可以反复诵读,品味因押韵带来的声音之美。如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全诗押的是“ian”韵,字里行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儿童气息。学生不能轻易发觉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引导发现:先让学生把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圈出来,再连着读读,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除了“伴”字的韵母是“an”外,“前、倦、脸、甜”的韵母都是“ian”。教师告诉学生,大家发现的这种现象,在诗歌中就叫“押韵”,这是大部分儿童诗的特点,能让诗句读起来格外顺溜、好听。最后,还可拓展朗读几首有押韵特点的儿童诗,借以强化学生对押韵现象的认识。
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儿童诗的押韵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不但有助于读好诗歌的节奏,而且还能增强熟记、背诵诗歌的能力。
(二)借插图,品诗情画意之美
都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儿童诗也是这样。适合学生阅读和欣赏的儿童诗,很多都是来自生活中的镜头,通过绚丽的色彩、传神的动作、优美的语言来塑造完美的文学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儿童诗都配有精美的图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品味儿童诗中的意境之美。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时,二年级学生对于植物种子传播方法的认知,更多的只是局限于一些农作物靠人工播种的方法上,至于苍耳、豌豆等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都知之甚少。在课堂上,学生难免会问:“苍耳的种子是什么样的?”“苍耳的种子怎么会挂到动物的皮毛上呢?”……这时,教师如果能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第一幅插图:绿色的原野上,近处是一棵结满种子的苍耳,边上有一只撒腿奔跑着的小白兔,小白兔的身上紧贴着几颗苍耳的种子。相信在学生的头脑中立刻就会把诗句转化成画面,之前的问题不解自明,植物种子借助动物传播的有趣画面也会定格在学生心中。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儿童诗的欣赏活动中,如果能这样及时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美,对于突破因时空或学生认知方面造成的学习障碍一定很有帮助,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于诗歌色彩丰富、画面灵动特点的审美体验。
(三)配乐曲,品多元音律之味
儿童诗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音律美是它的基本属性。但是因为阅读对象的不同,或是因为读者的情绪不同,产生音律之美也是多元的。还以《一去二三里》为例,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三段不一样的音乐,你能帮我选一选,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上音乐读一读,你觉得哪一段比较适合?请大家放松姿态,一起欣赏。(三段音乐说明:分别是徐缓凄婉的二胡乐曲、明亮清丽的古筝曲和活泼欢快的笛子独奏曲)
生1:用第一种好。因为读诗歌要慢慢读才好听。
生2:眼前的景色那么美,人的心情是很快乐的,我觉得用第二种合适。
生3:第三种最合适。因为小朋友成群结队出去玩,会把这首诗当成很轻快的拍手歌来玩。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就让我们在不同的乐曲声中,用不同的方法一起来读读吧!
上例中,教师基于儿童诗具有音律美的特点,并且关照学生个体的不同审美视角,通过播放不同特点的乐曲,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用心灵的体验拨动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琴弦。
三、悟诗性之道
儿童诗中的诗性,是作者思维的特性。大量研究表明,诗性思维主要包括作者创作的灵感、表达的情感,以及基于表达方式选择的语感。悟诗性,就是要让学生走近作者,领悟作者创作儿童诗时的灵感、情感和语感。
(一)找诗眼悟灵感
诗性是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好诗富有灵性,就是因为作者创作时努力做到想他人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使作品的见地和立意与众不同。这种特点通常会透过诗的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折射出来,即所谓的“诗眼”。教学时,透过“诗眼”去追本溯源,便于学生探寻作者不断思考的创作过程,感悟所谓的灵感其实是作者反复推敲、不断提炼的过程。如杜甫的《绝句》,一句一景,却又融而为一。教学前两句时可以抓住“黄”“翠”“白”“青”四个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诗人笔下色彩明丽的春天美景;后两句则可抓住“千秋”“万里”这两个和时空有关的词,了解时间之久、空间之大,体会诗人复杂的心理。然后通过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把春天的色彩写得这么鲜艳、明亮,旨在暗示他当时重新被朝廷召回任职时的欢快、喜悦之情,所谓一切景语皆心语。而又因为漂泊在外已经很久,目睹冬去春来的万象更替,一份悠悠的思乡之情不由自主地涌上了心头,“千秋”与“万里”这两个词便是诗人万千思绪的写照。
(二)明诗意悟情感
诗性思维也是一种情感思维。诗人常常会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来描述生活中的发现,从而表达内心世界的自我感受。儿童的思维充满着神奇的童话色彩,想象的世界充满张力,很容易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学习儿童诗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如《秋叶飘飘》中诗人把秋叶比作学生喜爱的“蝴蝶”“小鸟”,又用“舞”字描绘出了秋叶飘落时的动态之美,还说秋叶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在传递信息,使原本极为常见的事物变成了富有生命气息的形象。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张开神奇的翅膀,在“我是一片小小的秋叶”的表演活动中,进入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中:想象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时的悠然样子,想象小鸟在空中边飞边叫、忽高忽低翻飞的活泼劲儿,想象秋姑娘发来的电报上会有哪些温馨的提示……从而感受秋叶飘落时的自由、美丽与可爱,进而体会诗意的表达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作者内心对落叶的喜爱之情。
(三)化诗象悟语感
诗性是一种形象思维,即巧用写法,“状难状之境如在目前”。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再创造,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之处。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四季的脚步悄悄》教学片段:
师:诗人倾听到了四季怎样的脚步声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到大自然中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吧!听——(播放一年四季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泉水正在“叮咚叮咚”地流个不停。
生2:“扑通扑通——”那是鸭子下水时的声音。
生3:还有机器收割庄稼的“轰隆轰隆”声。
师:当四季的脚步经过,你看到哪些地方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呢?
众生:泉水边留下了绽放的鲜花和嫩绿的小草;河面上留下了朵朵飞溅的水花;田野里留下了农民伯伯的笑脸……
师:多动听的脚步声,多迷人的足迹啊!让我们一边播放留在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好这首诗。
诗之道,贵在悟。教师没有生拉硬拽地让学生说诗歌语言在表达上的特点,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鲜活的意象和灵动的境界,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声音和丰富的画面定格在脑海中,实现对诗歌语言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总之,引导学生辨别诗形、品味诗韵、感悟诗性的儿童诗欣赏活动,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审美体验过程。同时,三者又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儿童诗本身不同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开展任意某个层级的欣赏活动。当然,儿童诗里蕴含的美学元素还有很多,只要教者有心,就一定能把儿童诗欣赏活动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红萍.现代儿童诗教学“三问”之浅解[J].学术周刊,2012,(4).
[2]戴 炳,刘海燕.读赏写——奏响儿童诗教学三部曲[J].教学月刊,2014,(4).
[3]唐建强.让低年级的童诗教学充满童趣与诗意[J].语数外学习,2013,(4).
[4]梅 媛.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之儿童诗选文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