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龄
摘 要:学校教育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阵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把学科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道德修养;教育;途径;手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3-0012-02
培养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学校教师的使命和职责,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远比教给他们专门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德盲”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学校应成为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基本阵地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不同于其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它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阵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让学生在一定环境中学习,逐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道德观念,学校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国旗下演讲,根据不同的节日、不同的日期发生的不同的史事,使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来历,了解祖国的变化,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讲雷锋故事比赛,弘扬雷锋精神;书法,绘画比赛,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参观历史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到郊区去郊游,磨砺他们的意志;广泛开展“读百卷书,激爱国情”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并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深受启迪。
(二)学科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科教材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主要素材,培养道德修养是各学科育人的共同的任务。比如,语文课中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教师可以借此诗针对学生不爱惜粮食、浪费粮食这一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使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教学方法与道德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主要手段。比如在学生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等活动,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意志品质负责,使大部分独生子女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学会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洗袜子、做值日搞卫生等。
二、教师应成为一个具有较强感召力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教师的职责首先是育人,育人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教师知识广博,是产生感召力的有利条件
教师在学生眼里是神圣的,是什么都懂的“博士”。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才能回答学生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提问,即便是在与学生谈话聊天,也能触类旁通、深入浅出、风趣有味,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课上得枯燥乏味,就不会吸引学生,学生也会逐步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要知道,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老师学识上的无能。
(二)教师为人师表,是对学生产生感召力的关键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等,对学生都起着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我们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要在预备铃响前进教室;要求学生认真做操,自己就要坚持每天参加做课间操;要求学生不着奇装异服,自己就要穿着大方、朴素、整洁。工作中,教师奉公职守,敬业爱生,身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并注意讲究信用,只要自己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时,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不能只停留在言语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上。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就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
(三)正确对待学生,是产生感召力的有效方法
对一些犯有错误的学生,教师既要批评,更应该关心、爱护、教育、引导。在做耐心细致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发现这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自觉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对一些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照顾,要做到关心与严教相结合。平时,学生最忌恨的是老师错怪于他,教师务必注意防止误会、错怪学生。如若发生,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取得学生谅解。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育孩子在同学之间要起表率作用,要严于律已,自觉遵守法律、校规。让他们懂得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小事,一旦成为习惯,却蕴含了巨大能量,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使人身陷泥沼的道理。
(二)教育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印度有句名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决定命运”。这些都说明良好的行为训练,对形成习惯,培养性格,把握命运非常重要。要教育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环节里都要自觉地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习惯成自然!
(三)循循善诱,以点带面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步由一时的、点滴的行为变成持久的习惯,由少数人的习惯变为多数人的习惯,最后汇聚成集体强大的力量,成为社会共有的“财富”。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要象滴水穿石一样,从一点一滴开始,经长年累月坚持,最终定能养成良好习惯。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养成,要通过学校生活,老师教学,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习惯。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