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茹
2015年9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挂牌成立,成为北京教科院附属学校“大家族”中的新成员。这是一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石景山区教委合作设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前身为1960年建校的古城中心小学和1965年建校的八角中学。现一校两址,分为低年级(1-3)部和中高年级(4-9)部。
三项指导,借力教科院优质资源
教科院给予学校方向指引和方法引导,力图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模式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全面、综合推进学校发展,将教科院对学校的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升到新的层次,打造一所区域优质、特色鲜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科院对学校的指导一方面涉及专业理论指导,为不同学校提供深度探讨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等方面指导学校教师增强业务素养。主要突出三个方面:导——直接业务指导服务,包括发展决策咨询、学科教学指导、重点改革实验、教师集体提升;联——为学校提供外联平台,包括实验校联盟交流、参加全国教育会议、进行跨区域观摩交流、提供展示交流机会、为学校引入其他教育支持性智力资源;诊——诊断学校发展成效,包括阶段会诊、年度测查。
一个核心,为可持续成长奠基
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实验学校,已经搭建成立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协会的科研活动基地和石景山可持续发展专家工作室,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个层面逐渐生根发芽,发挥更大的潜力与作用。
我们以“为可持续成长奠基”为办学理念,创设育人环境,设计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的生态校园,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学习,创新特色课堂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大举措,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管理9个年级——设3大学段段长,对校长负责。在探索九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要真正实现小学、中学教师和课程的融合,因此进行一系列调整:在人事制度方面,全校干部教师打通使用;管理上将1至9年级分为3大学段,每一学段设一名“段长”管理教育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大年级组集体教研。
提升教师能力——引3大“智库”,教师跨年级流动。对于教师和干部的培养,学校引进3大“智库”。作为北京教科院的签约合作单位,我们借助市级视野,提升教学水平;与教科院下属的5所成员校共同进行教学展示;学校根据各校课堂样态,从中总结经验,并针对本校教师做二级培训。学校已经实行教师跨年级流动机制,促进不同年级教师间的流动,让教师做到“能上能下”。
打破师生间的心理隔阂——设7大学科教研组,共同备课“破冰”。新学校的成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打破原两校师生间心理上的隔阂。在教研结构方面,学校打破过去以年级为依据的划分形式,按学科划分,成立7大学科教研组,分别为大语文组、大数学组、大外语组、大科学组、大体育组、大艺术组、大人文组,在3大学段的基础上共同备课。从整体搭建组织结构,让大家尽可能地融合。
改革课程——“贯”“连”并举。我们将课程改革浓缩为两个字——“贯”和“连”。“贯”是贯通,原小学部在校本课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今后,将把这种优势延续至中学;“连”则是学科间的整合。学校把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三级课程分不同时间授课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方面,学校进行了探索。
探索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项校内外活动,通过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各学科将平均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校三级课程共同构成,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部分。
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多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如“梦回大明,八达岭、定陵综合实践活动”“24节气里的文化之冬至”“奔跑吧植物园之植物园定向越野活动”“端午文化系列”“中秋文化系列”“冬至文化系列”等。课程包含多个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学生研究方式多样,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师生们的认可。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基地。结合基地情况与学校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方案,包括多学科、多层次、多主题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学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带领学生走入大课堂实践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
本学期,学校先后与冰川馆、首钢文化产业园等区资源单位积极配合,借助校外资源单位的优势,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又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教师们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
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因此,重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采取的方式为专人专时开设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相结合。学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别组织低、中、高年级学段学生,每学期进行1次市级校外实践活动(全天6学时),1次区级校外实践活动(3学时),以及2次校级校外实践活动(6学时)。并且在3至8年级,每学期组织15次(每周1学时)校内综合实践指导课(共计30学时)。
学校在7、8年级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7年级每周1学时、8年级每月2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定期完成“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情况认定的填写工作。“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校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并积极完成“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申报、选课、记录、评价、认定工作。
新的学校,我们共同创造。我们将朝着建成人民满意、区域优质、北京市知名、特色鲜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而不断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