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花
[摘要]自称语,指在人际交往互动中说话人指称自己的词语,属于人称指示语的范畴。自称语的选择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顺应的选择性及动态性。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探讨自称语是如何进行选择来不断的顺应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的。
[关键词]自称语;顺应理论;社交世界;心理世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105-03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一般会选择第一人称的“我”来自称,但是,很多交际情况下说话人将会根据交际的场合、交际者的身份、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交际动机或情感表达的需要等常有意违反或偏离常规情况下的自称语或从不同的视点进行自我称呼,以便适应语境的动态变化,从而表达说话者或作者对听话者或读者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因而自称语的使用常呈现出非规约性。近年来,从语用视角对人称指示语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语言的动态研究也广泛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人称指示语中自称语的研究开始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例如,郑颖(2004)以明星访谈实录为话语分析材料,分析了明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是如何通过视点转移,即通过以姓名自称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宣传、使个人言论显得更客观公正等。吴定芳(2010)发现在现实交际过程中,自称语的选择大都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以说话人的情感诉求为转移。袁周敏(2013)用顺应理论来进一步探讨了交际中自称如何实现语用身份的建构及其元语用特征。陈新仁(2012)以《红楼梦》中的自指方式为例,分析了《红楼梦》中人物说话人自指的实现方式、自指方式的社会语用价值分析及考察了说话人的身份建构。另外,与自称语的相关研究主要覆盖着人称指示语的研究中。国内大部分对自称语的研究集中在其表现形式、语用功能及语境制约因素等,自称语的语用环境、语用动机及社会语用功能等也开始成为研究的焦点,总之,这些研究都为本文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良好的基础。
二、顺应论
顺应论是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用综观论,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综合角度去研究语言现象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张克定2002:1)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因此无论交际者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面临着选择,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性的。交际者会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在同一语境中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交际效果,特定语言结构选择总是与其他可能选项相对而言的。说话人自称语的选择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被视为交际中的一种会话策略,因为如何选择以及何时做出恰当的选择,这些不同的选择都会不同程度的突显交际者的身份,交际双方的情感关系等,从而引起不同的交际效果。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灵活选择和表达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种特性。语言具有变异性是泛指语言使用者在传递信息时面临的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表达形式,因此语言的变异性为自称语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有效的语言基础。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并不是交际者机械地按照一定严格的语言规则或固定的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通过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进行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形式中做出灵活地选择,从而尽量满足说话人交际需求,实现说话人的交际目的。语言的这三种特性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同时,Verschueren认为对于语言的顺应还应注意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这一理论强有力地阐释了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的认知过程及其语用心理状态,用动态的视角为我们解析话语策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全新的认知视角。本文将结合Verschueren提出的交际语境要素探讨自称语的使用,即通过顺应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来实现语言的选择。
三、自称语选用的顺应性分析
自称语的使用过程其实是发话人根据一定的语境因素选择语言的过程。顺应论强调语境并不是静止产生的,而是产生于交际过程中,并随着交际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因此是动态的。为了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发话人根据语境因素灵活的从可供选用的自称语中来选出某种称呼,即交际者通过顺应交际语境来实现交际目的。
(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Verschueren认为在社交世界中,需要语言做出的顺应的社会因素各种各样的,在顺应过程语言的选择也更加复杂,更加动态。其中大多数社会因素涉及到社交场合、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限制和规范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一些准则和原则,即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袁周敏,陈新仁)前者主要包括交际中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后者主要为了顺应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1.对权势的顺应
Brown&gilman提出权势关系和亲属程度是影响称呼语选择的两个重要因素。身份、地位和职权能够显示出一定的权势关系.例如:
周萍(急躁地):凤,你以为我这么自私自利么?你不应该这么想我。——哼,我怕,我怕什么?(管不住自己)这些年,我做出这许多的……哼,我的心都死了,我恨极了我自己。现在我的心刚刚有点生气了,我能放开胆子喜欢一个女人,我反而怕人家骂?哼,让大家说吧,周家大少爷看上他家里的女下人,怕什么,我喜欢她。
在当时受封建等级制度影响,婚姻应遵循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周萍,作为周家大少爷,喜欢上家里的仆人鲁四凤在当时被认为颜面扫地、违背了社会等级关系的,面对世人的嘲讽他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这里他用第三人称“周家大少爷”正是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尊卑关系,凸出来人与人之间权势关系的事实,顺应了人们遵循权势这一观念的心理。同时这也表现出周萍对传统社会等级尊卑关系的反抗,对自由恋爱的向往。除了上述这类表示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及头衔的自称语外,用我+名字也可以显示出交际者的权势地位,例如:endprint
李云飞:是她不好,可你说这么多大男人为这个小姑娘给被人看见多没面子啊。
黄三:我黄三不认面子只认钱。
此例中,白凝在李云飞的要求下故意往黄三身上泼了一碗水,黄三十分恼怒对白凝不依不饶,此时李云飞在一旁出现故作好言相劝,黄三仗着有几个手下就横行霸道,此时黄三用“我黄三”而没有直接说“我”,顺应了他对自己街头霸王权势的需要,显示了他自己的权势地位和目中无人,认为老百姓就应该向他俯首称臣和畏惧三分,从而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语用距离。这种情况下的自称语可能会引起交际双方的冲突,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交际。
除了我+名字的自称语可以引起交际冲突外,比如在谩骂、训导、强烈的指责这样特殊的语境下,说话人会选择抬高自己身份,贬低对方的自称语,如“姑奶奶”、“老子”、“老娘”、“爷爷”这一类的自称语来故意拉大双方之间的辈分差距,以此建立居高临下的倨傲态度,盛气凌人的心理优越感,从而强化谩骂或批评的语气。例如:
例.你给座金山,姑奶奶也不想在这干了。
例.哪那么多废话,老子枪爱走火。
例.李云龙(年轻的少侠在监狱里):啥时候屁股痒痒了,就接着回来找爷爷耍耍。这个地方太大,爷爷一个人打着寂寞。
2.对亲疏关系的顺应
亲疏程度主要是通过心理距离显现出来的,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感知的彼此之间的亲密和疏远的程度。例如:
毕胜男:那孩子的父亲呢?
黄俐:他是不会和我在一起的。
毕胜男: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姐姐我就跟你多说两句。做一个独立的女人吧!
黄俐曾多次不择手段的陷害毕胜男,但是毕胜男不计前嫌想任用她,给她工作机会。在交际过程中毕胜男用“作为姐姐我”来自称,强调自己此时扮演的不同角色,强调她们不再是以前上下级关系以及针锋相对的关系,这样就极度缩小了两人之前曾恩恩怨怨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有利于傲慢的黄俐对她冰释前嫌、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二)对心理的顺应
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做出顺应。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念、欲望、意向等。说话人选择自称语的过程正是顺应了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例:
毛豆豆:余味,对不起啊
余味:没事儿,你别乱七八糟想那么多……一切有你老么余味呢,钱能弄回来。别多想,天塌下来,余味扛着,啊?
毛豆豆之前劝说婆婆将其全部积蓄进行了投资,然而随后得知这次投资是诈骗,她对婆婆及全家人充满了愧疚并深深自责。此时余味安慰她让她不要想太多,用“你老公余味”自称,相反却没有用代词“我”来进行表达,这样意在表明他作为毛豆豆的老公,发生任何事他都不会让她独自面对和承受这些问题和压力,他会作为毛豆豆的依靠,帮助她共渡难关,从而让她在内心感受到力量和支持。这样的自称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媳妇需要丈夫的帮助的情感需求,顺应了对积极情感的需求从而增进了两人的亲密程度。除了对情感的顺应,还应对交际者的意向或动机的顺应,例如:
四凤:那我实实在在地告诉您,我也没有钱!(说完就要拿起药碗)
鲁贵:(着急)凤儿,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四凤:亲生的女儿也不能见天见地替您老人家还赌账啊!
鲁贵赌博输了钱找女儿四凤要钱,见四凤不肯拿钱,便用血缘关系来间接说服四凤拿钱给他,四凤则用“亲生的女儿”这样的自称来强烈的表达即使是血缘关系也没有义务天天为父亲还赌账,这一自称语顺应了四凤拒绝父亲的要求的意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顺应论为理论来分析自称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语言顺应的选择性特征。语言的变异性为自称语的选择提供了语言基础,自称语的变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际者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交际者受权势关系、亲疏程度及个人情感、意志信念等的影响,自称语的灵活变体可以作为引起冲突话语的标志,也可以扩大或缩小交际者之间的语用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