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
[摘要]本文讨论了新媒体的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推进。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45-02
近年来,“新媒体”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但对该词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较统一的定论。在学术界,较多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传统媒体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相区别,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传递服务的新兴媒体,如校园BBS、社交网站人人网等互联网媒体,还有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等)、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等。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交流便利,大学生群体成为利用新媒体了解国家和世界的主要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拟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如何,新媒体对大学生有何影响,此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如何推进。
一、研究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对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检索项选择主题,输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选择并含,接着输入新媒体,默认精确检索,点击检索,得到检索结果850条(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21日),借助CNKI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分析该课题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统计分析
对检索结果按“发表年度”进行分组浏览,2002年有1篇相关文献,此前及接下来4年期间没有相关文献记录;2007—2009年间有少量文献;2010年文献数量迅速增加,约为此前文献总数的两倍;2011年以来,每年文献总数均超过100;2014年更是发表文献总数最多的一年;因2015年刚开始,目前文献总数2篇,所以本文暂不考虑2015年的文献情况。本文研究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仍然是国内研究热点,未来相关论文的数量仍有上升的空间;再者,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和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新媒体的定义将会不断被刷新,所以,继续讨论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科类别分析
对检索结果按“学科类别”进行分组浏览,由于该课题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性,在按“学科类别”分类时会产生“附分”现象,即同一篇文献可能同时被统计在若干个不同学科(这些学科存在附属、分支的关系)里,造成文献数量虚增,因此不考虑全部分组结果,而是选取文献数量较多的前三个学科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课题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最多,远高于新闻与传媒和职业教育两个领域,这说明两个主题词同时为检索条件时,研究热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更明显,而新媒体通常作为主要限制条件存在。
(三)论文被引分析
被引频次是指论文发表以来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总次数,是衡量研究成果被关注程度的重要指标。虽然有学者指出论文被引频次与论文质量无直接关系,即有可能论文因有明显不足而被其他文献当作反面例子来频繁使用,造成被引频次较高,但大部分文献的被引频数还是能客观评价该文献的正面作用。按被引频次排序,并选取最高的前10篇文献,从这些文献来看,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应对、对策、新载体、教育观、教育功能等等,为同行中较为热门的宏观层面问题。
(四)web下载分析
由于论文的成功发表周期一般较长,论文被引频次较难确切反映近期研究人员对文献的利用情况,而web下载分析正好与之互补。为了了解科研人员对相关论文的关注程度,我们将检索结果按照下载频次排序,同样选择前10篇下载频次较高的文献。如表4所示,除汪崾、徐振祥、肖学斌、朱莉、姜恩来、周源源、费国强等人的5篇期刊论文与被引频次前10名有重合外,其余的5篇学位论文不重合,这可能与文献为篇幅较长的学位论文有关。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迅速拥有了大量大学生用户,也迅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多位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让大学生享受其带来的各种便利,又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是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一)行为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行为方式。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搜索功能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了更为灵活和多元的学习方式,但过于依赖网络搜索,缺少了系统求知的动力,对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有阻碍作用;在获取信息方面,数字信息的发布、传播、获取等更加快捷、容易,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和代价大大减少,而且容易对获取的信息加以编辑再发布,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陈述观点、发表意见时的片面与偏激;在交流方面,与以往传统沟通交流方式不同,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各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BBS、Email、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等更受大学生们青睐,但同时,过于依赖新媒体,大学生也容易脱离社会现实,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迷恋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二)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烙印是爱国爱党但又个性鲜明的一代人,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在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面对其他国家刻意挑衅事件时,他们常常表现出浓浓爱国情怀。但因年龄小、经验不足,理性判断力有所欠缺,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且往往因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呼声日趋高涨。他们追求自信、突破自我、不断创新,追求与众不同的“自己”。endprint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效果有较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无屏障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难度,也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不仅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从新媒体技术的多元化、信息无序性、主客体平等性、快速更新等方面考虑,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理念,要加强正面引导,注重舆情监控,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想
(一)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正如前文所说,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也有着当代特点,即我们常说的80后、90后。了解这代大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支持他们的个性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机制由“大众”到“小众”的传播模式,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局面。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学习主体角色,帮助他们鉴别复杂信息,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并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模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构建一个以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体系。合理利用新媒体,可以使得教育的实效性明显提高,这要求高校和相关教育科研机构,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找出规律,扩大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跨度。例如,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方便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把新媒体素养作为素质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开设选修课等等,普及新媒体知识。
(三)认识新媒体并充分挖掘利用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方面,运用到教育工作中。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建立多层次的信息采集网络,例如开通班级微博、微信,提供学生畅谈平台;学校层面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定期发布权威消息,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培养“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工作中占据话语权;利用“朋辈教育”效应,开展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等等。
(四)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都已经并且会长期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但这些信息有好有坏,有积极有消极,如何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学校可建立校园网监督团队,从源头抓起,过滤外界不良信息以免流入校内,也防止校内发布不良信息;制定相关规定,严厉处置不良信息传播者;注重平时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完善校园网建设,在严密的监管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自由。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