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

2016-01-06 23:16佘伯明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摘 要】要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定位选择具有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构筑与专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采取合作双赢的共建方式。并不断延伸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拓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并夯实学校和企业间的紧密型合作机制和长效合作架构。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15-03

一、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以及培养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对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在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人才和理工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对前者,用人单位希望财经类人才具备勤思、能干、善写、会说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对后者,用人单位更希望理工类专业人才在某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外向性、复合性与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敛性、专向性有着显著差别。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在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时,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权衡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却很少考虑财经类和理工类这两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在理工类专业领域,就某项具体的技术或技能而言,其实际操作和专业实践,即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比只懂理论原理而不解决问题重要得多。但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面对诸多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环境和问题,面对多个方案、多种选择和多种不确定性,懂得缜密思考、精准判断,学会权衡利弊、了解因果得失往往比贸然行事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开动脑筋思考比放开手脚、草率行动更显重要。在此背景下,要处理好财经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更重要的不是去讨论或权衡“理论够用”还是“不够用”的问题,而是要强调专业理论对具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成效等方面的影响,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性和交互性,不断深化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途径的协同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途径的协同性。即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构筑好两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一是构建具有综合性、长效性和共赢性特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平台。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人才。二是构建具有专业性、阶段性和实操性特点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为各门专业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项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专精尖人才。其中,人才培养基地平台立足于学科专业发展,着眼于长远;而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则立足于课程实践建设,着眼于当前。通过两个平台建设,长短结合,互为促进,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构建“校企合作筑平台、工学结合育人才”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性。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拓与建设,一直是困扰众多财经类院校和财经类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难题和瓶颈。因为,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境、手段、途径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远比那些技术性、标准性和操作性都很具体和明确的应用技能环境复杂得多。作为一个以市场、行业或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为背景,以不同角色管理者为主体,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营管理业务为客体的真实性场景,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很难通过模拟仿真或人为构建的方式来拟合和获得。其内涵和外延也远远超出某个具体的工厂、车间或某项特定专业技能演练和操作的范畴。基于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性,财经类院校和财经类专业办学,更应“走出去”,实施开放式办学模式,打破“象牙塔”式人才培养环境的桎梏,让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企业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构建“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财经类高校转型发展重要途径。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转型发展中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广西经干院)为例,为实现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广西经干院把“服务行业企业,校企协同创新”作为办学特色;把“依托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办学,适应广西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将学院办成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办学定位;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实现学院转型发展,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应用型高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期内,对于转型发展中的每一个学校、专业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离不开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尤其对于财经类院校和专业。因为,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仅仅依靠学校、依托课堂,没有企业参与,仅有理论,没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培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必须搭建一个与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并衔接配套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平台,营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壤和环境。

(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积淀、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是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也只能在“应用”上做文章。传统的课堂讲授、考试测评以及实验室模拟等常规性教学活动,很难体现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难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式、不同的校企文化和不同的管理模式等形成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同的合作模式又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点、特色,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西经干院为例,作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把面向东盟、面向北部湾作为专业发展方向,把培养具有报关、报检、货代和国际会展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广西经干院在国际贸易专业外向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西经干院打造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的新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实践,拓展了学生眼界,增长了学生见识,增进了信息交流,积累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基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立足专业定位,寻求适宜的校企合作伙伴,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已成为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精选合作对象是构建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要选择一家契合学院办学定位、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企业,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甄别筛选。选择合作伙伴,一是看合作双方的条件是否具备;二是看合作的意向是否强烈;三是看合作的资源能否互补匹配;四是看合作能否实现共赢。以广西经干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广西公司)正是这样一家符合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对象。

作为一家国际化、专业化、综合化的大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中外运广西公司长期经营海外各类进出口货物的海、陆、空快件和国际多式联运代理业务,其多年从事的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服务等业务,涵盖了多项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技能。此外,中外运广西公司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指定的历届博览会展品运输和报关的总代理商,为参与博览会的东盟及其他各国展品提供运输、装卸及代理报关报检等服务。同时,中外运广西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既有校企合作的背景,也有合作发展的需求和愿景。无疑,中外运广西公司是校企合作共建面向东盟、面向北部湾,培养国际贸易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首选合作伙伴。

(二)主动寻求合作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甄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企业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要构建校企合作关系,增进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信任和互动,学校应主动迈出寻求合作的第一步。积极主动、诚恳务实和虚心寻求合作是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系的关键。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卖方市场,多数企业奉行的是“拿来主义”思想。许多企业更愿意到人才市场去“挑”人才,而不是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才,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兴趣。尤其对财经类院校及专业,由于学校缺乏企业亟须的核心技术以及专利工艺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优势,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理工类学校或专业进行创新生产工艺和创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合作。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或专业而言,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机会,依托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的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建立具有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特色和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是财经类院校和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以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校企合作为例,要在中外运广西公司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走出去”,要诚恳、主动地迈出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广西经干院提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筑互惠型、紧密型和长效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共同诉求,以及相互信任、理解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目标,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有强烈意向通过合作共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夯实校企合作关系的核心。尽管校企合作双方对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比如,就学校而言,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而对企业而言,则更愿意通过学生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解决人手不足和降低用人成本等问题。尽管双方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异,但基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的认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了校企合作关系存续的基础和前提,并成为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对在校学生的培养,也包括企业各级各类管理经营人员的培训与提升。如果把人才培养的范畴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企业方往往因“无利可图”或嫌“麻烦”而不愿“合作”或消极对待,或在所谓的合作中“貌合神离”。要把学校的“一厢情愿”变成“一拍即合”,就要让企业看到全方位人才培养合作的作用和成效。以广西经干院为例,学院凭借多年从事大中型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选派了优秀的培训教师,精选了最好的教学资源,送教上门,为公司定制了中高层工商管理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优良的培训教学效果,为广西经干院赢得了信誉和口碑,也进一步促进了校企间高、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往来、沟通和互动。此外,中外运广西公司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指定的海外展品运输和报关的总代理,把博览会筹备相关工作作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参与国外参展商品的制单审单、报关报检及国际货代等顶岗实习。在企业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关业务技能,成为博览会展览管理和客户服务中心的“准工作人员”,学校成了企业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蓄水池”。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及互惠互利,成为夯实校企合作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人才培养质量是维系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关键是看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成效,而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

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工作标准规划教学课程,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订教学计划,要培养能接“地气”,满足企业“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必能胜”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广西经干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为培养与市场和企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了“岗、证、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对接,做到了在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把人才培养和职业标准同步,做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的同步教学;把人才培养同技能竞赛结合,做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技能的相互促进;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专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岗促学、以证促学、以赛促学、以业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和顶岗实习岗位中,不仅学习和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吻合与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维系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截至2015年10月,广西经干院先后有8届共216名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高职学生,连续八年参与博览会专业实践,每一年都能顺利出色地完成博览会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任务,多次受到褒奖和表扬。

(五)内涵外延建设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的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合作关系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下工夫,还要在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方面做文章。要通过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提升校企合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依托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联动,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全面共享、协同创新双赢的新机制。近年来,公司领导受邀加入了学院董事会;公司的业务骨干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公司领导和中层领导还到校授课讲学,在校内开设“广西外运论坛”;相关管理人员进入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等方面,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一道,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打开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为研究探讨广西对外贸易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了科研项目团队,共同进行项目调研和社会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广西经干院也派出骨干业务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培训业务骨干,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

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拓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创新了校企合作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外延,为凝练夯实“服务行业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新动力。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GXTSZY261)

【作者简介】佘伯明(1965- ),男,广西桂林人,大学学历,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