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辞典·春秋左传卷》人名词条处理的原则

2016-01-06 23:16
辞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辞典事迹左传

曹 强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 714099)

由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主持,全国十一个省市专家、学者参与,经过二十余年、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十三经辞典》(含各经词语索引)终于于2012年底全部出齐。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人”的浩大工程宣告结束。

由于辞典的体例,编纂中所依据的体系、标准和原则等常常贯穿于辞典始终,而不能在文中详细阐释,因此可能会给读者阅读带来一些不便。何乐士先生(2006)曾在《观〈十三经辞典〉有感》一文中希望“本书(《十三经辞典》)编纂中所依据的语法体系,划分词、词组、短语、句子的标准,划分词类的原则,区分活用与兼类等问题的依据等,望能撰文介绍,附于正文后,便于读者在使用中共同检验是否贯彻;读者若有不同意见,也便于讨论”。何先生的论见,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读者的观点。笔者有幸参与了《十三经辞典·春秋左传卷》(以下简称《春秋左传卷》)的编写工作,并忝居副主编之列。基于何先生的观感,本文主要介绍《春秋左传卷》人名词条处理的原则,以期为读者翻检查阅提供便利。

《左传》中提到的人名多达3400 多个,相应的人物有2400 多人。不熟悉《左传》中的人物对阅读和理解《左传》有一定的影响,而要了解《左传》中的人名,读者通常要借助相关的工具书,但因大多数工具书不是专书辞典,对某些人名条目存在失收、释义不详、释义过略等现象。鉴于此,《春秋左传卷》在编撰过程中为凸显专书辞典的特点,将人名词条的训释作为重中之重,编写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六条大原则:

一、以中心人物为核心,建构春秋人物谱系

为了理清《左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春秋左传卷》采取以中心人物为核心,建构春秋人物谱系的原则。编纂工具书的目的在于让各个层次的读者能借助工具书,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编纂《十三经辞典》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旨在帮助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十三经”,研习“十三经”,为读者提供“桥梁”与“手杖”的作用。读者或许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影响较大的人物熟识,对与之相关的人物知之甚少,因此,《春秋左传卷》编写时以这些人们熟识的历史人物或影响力大的人物为核心,由此向上向下延伸,建构人物谱系,一则在于让读者了解人物之间的血脉相承,二则在于让读者认识春秋家族或宗族势力对邦国的影响等。

编撰中依照《左传》原文,参考了蜀冯继先《春秋名号归一图》、晋杜预《春秋释例》、清陈厚耀《春秋世族谱》、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日本学者重泽俊郎《左传人名地名索引》、近代学者杨伯峻等《春秋左传词典》、程发轫《春秋人谱》、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等系列资料,着力建构人物谱系。例如:

栾黡 [名]人名。春秋晋大夫。谥桓,又称栾桓子,尊称栾伯。栾书子,栾盈父,范宣子婿。晋悼公即位,栾黡任公族大夫,荀偃强命出师伐秦,栾黡撤兵。其弟栾针以无功为耻,与士鞅相约冲进秦营战死,栾黡迫士鞅亡秦,遂与范氏交恶。栾黡骄纵暴劣,最终殃及其子(17)。

“栾黶”在《左传》中一共出现17 次。辞典训释时指出“栾黡”是“栾书”的儿子,“栾盈”的父亲,“范宣子”(士匄)的女婿。《春秋左传卷》同样收“栾盈”条,解释为:

栾盈 [名]人名。春秋晋大夫。谥怀,又称栾怀子、栾孺子。栾黡子,栾书孙。鲁襄公十八年(前555)伐齐时为下军之佐。二十一年(前552),其母诬告栾盈作乱,栾盈被逐,被迫奔楚,后奔齐。二十三年(前550),齐借送滕妾的机会,将栾盈及随从送进栾氏旧邑曲沃,遂率部族袭绛,兵败被杀(17)。

“栾盈”一词,《左传》中共计出现17 次。“栾盈”是“栾黶”的儿子,“栾书”的孙子。《春秋左传卷》以“栾黶”为中心人物,勾勒出了晋国“三栾”之间的关系,有益于读者了解《左传》中栾氏家族的谱系。

再如:

伍奢 [名]人名。一作“伍子奢”。春秋末楚大夫。伍举之子,伍尚、伍员之父。楚平王时任太师,与少师费无极同辅太子建。费无极不被建所喜,因向楚平王进谗言,使建居于城父(今河南平顶山西北)。楚平王七年,无极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将以方城反叛,太子建奔宋,伍奢被执杀(5)。

“伍奢”一词,在《左传》中共出现5 次。《春秋左传卷》中以“伍奢”为中心,指出其为伍举的儿子,伍尚和伍员的父亲。

类似的例子在《春秋左传卷》中俯拾皆是,便于读者了解春秋人物谱系,有助于读者理清《左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读者阅读和研究《左传》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以常见名为纲,旁及别名、别号、谥号和封爵等

现有的几部人名大辞典,都是以人物的正名立目的。对于他们的别名、别号、谥号等,一般只在释文中涉及,不再另立条目。(金文明2003)这种处理原则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左传》中人物众多,同一人物有时以别名称之,有时以别号称之,有时以谥号称之等。鉴于以往人名大辞典编写的不足,《春秋左传卷》通常以常见名为核心,旁及其别名、别号、谥号和封爵等,并且为别名、别号、谥号和封爵等立条目。例如:

晏子 ①[名]指晏婴。春秋齐上卿,字平仲,夷维人。继其父晏弱为卿。后相景公,勤俭力行,使齐中兴,名显诸侯。(25)。②[名]指晏弱。又称晏桓子,春秋齐上卿。参见“晏弱”条(1)。

就是说“晏子”在《左传》中共计出现了26 次,其中25 次是指“晏婴”,1 次是指“晏弱”。为便于读者翻检与阅读,《春秋左传卷》中另立“晏婴”“晏弱”条目,并详细介绍。“晏婴”字平仲,《春秋左传卷》中又立“晏平仲”“平仲”条目;“晏弱”又称“晏桓子”,《春秋左传卷》中又特列“晏桓子”“桓子”等条目。

又如:

叔向 [名]人名。即羊舌肸。春秋晋贤臣,公族大夫。名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食邑在杨,亦称杨肸。羊舌职次子。为人正直,善于辞令,很有政治才识。晋悼公时傅太子彪(即后来的晋平公)(99)。

史书中“叔向”较多见(《左传》中共出现99 次),《春秋左传卷》以“叔向”条为核心,指出其名、字、别称等,同时专门列“羊舌肸”“叔肸”“肸”“杨肸”等条目。如:

杨肸 [名]人名。春秋晋大夫羊舌肸,亦称叔肸、叔向。食采邑于杨,故称。参见“叔向”条(1)。

《春秋左传卷》不仅为正名立目,而且为别名、别号、谥号和封爵等立条目,在别名、别号、谥号和封爵等条目下,先扼要介绍,再以“参见”常见名的方式详细训释,便于读者翻检与阅读。

三、以时间为序,勾勒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事迹

许多人物的事迹、言论散见于多部典籍,传统人名大辞典侧重于全面综合评介历史人物,忽略了人物某些言论或事件。《十三经辞典》编写遵循“针对性”原则,突出专书辞典的特色。(迟铎2000)有些重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等在《左传》中前后横跨四十余年,若不认真系统研读《左传》,往往难以把握其言行和重要的事迹。方朝晖的《春秋左传人物谱》中曾试图梳理重要人物的言行及其重要事迹。方朝晖先生(2001)以人物为中心,将其在《左传》中的事迹原文摘录出来,汇编成书,供读者阅读,但限于篇幅,未能对《左传》中的所有人物逐一梳理。鉴于此,《春秋左传卷》在解释人名时,常常以时间为序,勾勒出其在春秋战国时的主要事迹,甚至以“履历”方式介绍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目的是让读者全面了解该人物在《春秋左传》中的事迹,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该人物。例如:

士鞅 [名]人名。春秋晋大夫,又称范献子、范鞅、献子等。晋卿范宣子(士匄)之子。鲁襄公十四年(前559),秦、晋交战,栾伯、士鞅逐秦师,栾伯死,士鞅返,栾黶因此怨士鞅,士鞅奔秦。后返国。隔年(前557)为公族大夫,与栾盈不相能。二十一年(前552)谗栾盈于范宣子,宣子信而逐杀栾盈之党。隔年(前550)助宣子尽杀栾氏之族党。后聘于鲁,谏晋侯,迎齐君,吊卫侯。因贪于财货,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以大国之威惧鲁,隔年(前519)取货于叔孙。二十七年(前515)以辞逼宋、卫。为政无德,结党营私,构怨于赵氏。鲁定公元年(前509),士鞅由中军佐升为中军帅,遂为国政,国力渐微,诸侯皆叛。十二年(前498)卒。次年(前497)范氏亡(20)。

《春秋左传卷》中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士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生平及大事,有助于读者全面掌握士鞅在《左传》中的事迹。类似的例子又如:

楚子囊楚大夫子囊。名贞,字子囊,庄王子,共王弟,又称公子贞。继子辛为令尹。鲁襄公五年(前568)冬,帅师伐陈。七年(前566)冬,帅师围郑。八年(前565)冬,伐郑。十年(前563)夏,伐宋,秋侵鲁西鄙,冬诸侯伐郑时救郑。十一年(前562)乞旅于秦。十二年(前561)冬,帅师侵宋。十四年(前560)秋,帅师伐吴,同年冬卒。临死不忘卫社稷而被传诵(7)。

《春秋左传卷》首次指出楚国子囊的名、字及别称,其次以时间先后顺序,交代了楚子囊生前的几件大事。

《春秋左传卷》力争每位人物都以时间为序,展示其在《左传》中的事迹,旨在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左传》。

四、以有定性为原则,明确人物称名的具体所指

《十三经辞典》编写遵从“有定性”原则。所谓有定性,是指《十三经辞典》“各卷的收词范围限制在各部经书的范围之内,各词条分列音项、义项以及释义也是根据各部经书含有词条的全部书证归纳出来的”(迟铎2000)。也就是说,每个词语的所指是穷尽式地归纳每部经书中所有涉及的例证,其意义是有定的。《左传》中由于“春秋笔法”及记事原则的缘故,往往以泛称替代某人。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春秋左传卷》中认真分析每条书证,指出泛称之具体所指。

“春秋”笔法诸多,其中如《左传·隐公七年》:“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根据《左传》的解释,《春秋》对于他国国君之卒的记载本着这样的原则:凡与鲁国有同盟关系者则书其名,否则则不书名。《春秋左传卷》中均能逐一分析书证,一一指明其具体所指。

例如,“晋侯”在《左传》中共计出现351 次。《春秋左传卷》梳理了每条书证,指出这351次中69 次是指“晋平公”,59 次是指“晋悼公”,50 次是指“晋景公”,42 次是指“晋文公”,32次是指“晋厉公”,23 次是指“晋惠公”,17 次是指“晋献公”,14 次是指“晋襄公”,11 次是指“晋灵公”,10 次指“晋定公”,8 次是指“晋昭公”,7 次是指“晋成公”,6 次是指“晋顷公”,指“晋哀侯”“晋武公”“晋出公”的分别为1 次。且在《春秋左传卷》中均有例句为证。又如:

伯姬 ①[名]人名。指宋共公夫人,鲁成公之妹,鲁宣公之女,又称共姬、宋伯姬(2)。《成公·九年经》:二月,~归于宋。(114/1905 中)《成公·九年传》:二月,~归于宋。(115/1905 下)②[名]人名。卫大夫孔文子夫人,太子蒯聩之姊。帮助卫庄公蒯聩夺取政权。又称孔姬、孔伯姬、伯姬氏(2)。《哀公·十五年传》:与之盟,为请于~。(287/2175 上)《哀公·十六年传》:载~于平阳而行。(288/2177 下)③[名]人名。指纪侯夫人,鲁惠公长女,又称纪伯姬(1)。《隐公·二年经》:冬十月,~归于纪。(3/1719 上)④[名]人名。指杞成夫人,鲁庄公同之长女,又称杞伯姬(1)。《庄公·二十五年经》:冬十月,~归于杞。(31/1779 下)⑤[名]人名。指鲁公之长女。未嫁而亡(1)。《僖公·九年经》:秋七月乙酉,~卒。(44/1800 上)⑥[名]人名。指秦穆公夫人,晋献公之长女,又称穆姬(1)。《僖公·十五年传》:初,晋献公筮嫁~于秦,遇归妹之睽。(49/1807 上)⑦[名]人名。指潞子婴之夫人,晋景公之姊,鲁成公之女(1)。《宣公·十五年传》:虐我~,四也。(101/1887 下)

“伯姬”,《左传》中共计出现9 次,但其所指并不相同。《春秋左传卷》指出其具体所指,并举例及标明出现的频数。

在《左传》中,男性和女性人物称名存在很多人物同名的现象。《春秋左传卷》仔细辨别每个人物称名的具体所指,且列举出其例证和出现频数,便于读者阅读。例如:

子家 ①[名]人名。即公子归生,字子家。郑大夫。参见“公子归生”条(12)。《文公·十三年传》:~赋《鸿雁》。(80/1853 上)《宣公·四年传》:公子宋与~将见。(90/1869 上)《宣公·十年传》:郑~卒。(94/1875 中)②[名]人名。即公孙归父,字子家,鲁大夫。参见“公孙归父”条(3)。《宣公·十年传》:冬,~如齐。(94/1875 中)《宣公·十四年传》:~其亡乎?(100/1886 中)《宣公·十八年传》:~还,及笙,坛帷,复命于介。(103/1890 中)③[名]人名。即庆封,字子家,齐大夫。参见“庆封”条(3)。《襄公·二十八年传》:~曰:“子之言云,又焉用盟?”(177/2000 中)《襄公·二十八年传》:庆嗣闻之,曰:“祸将作矣。”谓~:“速归,祸作必于尝,归犹可及也。”(177/2000 中)《襄公·二十八年传》:~弗听,亦无悛志。(177/2000 中)④[名]人名。即公孙归生(按:应作公孙归生),字子家。蔡大夫。参见“公孙归生”条(2)。《昭公·元年传》:蔡~曰:“蒲宫有前,不亦可乎?”(189/2020 上)《昭公·元年传》:子与~持之,皆保世之主也。(189/2020 中)⑤[名]人名。即仲归,字子家。楚大夫。参见“仲归”条(1)。《文公·十年传》:王使为工尹,又与~谋弑穆王。(77/1848 中)⑥[名]人名。即析文子,字子家。齐大夫。参见“析文子”条(1)。《襄公·十八年传》:~以告公。(153/1965 中)

同为“子家”,实际上是指“公子归生”“公孙归父”“庆封”“公孙归生”“仲归”“析文子”等六个不同的人。类似的例子非常多,诸如“桓子”“共姬”“齐姜”“郑伯”“楚子”“齐侯”“姜氏”等等,《春秋左传卷》均能指出每条书证的所指。

五、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公允评介每一人物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即《春秋》的字里行间表现着对人物或事件的褒贬之义,藉以达到惩戒后人的目的。例如《春秋·宣公四年》:“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左传·宣公四年》:“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根据《左传》的解释,《春秋》中点郑公子及郑灵公之名,意在表明臣为有罪之臣,君为无道之君。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左传》中多见。《春秋左传卷》编写时不为春秋笔法所束缚,要求编写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感情“零介入”,不参杂个人的好恶,客观公允评介每一人物。

六、以《左传》原文为本,不参杂其他史料信息

传统人名大辞典侧重全面评介历史人物,强调“全”;专书辞典重在凸显专书的特点,强调“专”。《春秋左传卷》人名词条的处理同样遵从“有定性”原则,凸显专书性。有些人物在《左传》中仅出现一二次,但见于其他历史典籍。《春秋左传卷》编写以《左传》原文为本,简要解释,不参杂其他史料中的信息。例如:

“夏桀”在《左传》中仅出现一次。《春秋左传卷》中解释为:

夏桀 [名]人名。夏代最后一位君主,名履癸,谥桀(1)。《昭公·四年传》:“~为仍之会,有缗叛之。”(198/2035 中)

“夏桀”在《左传》中仅出现1 次,而关于“夏桀”的事迹,《史记》等典籍中有详细的记载,《春秋左传卷》中仅以《左传》为本,不参杂其他史料,体现专书特色。

1.白玉林.从《十三经辞典》谈专书辞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5(2).

2.迟铎.《十三经辞典》编写的缘由、原则及特点.辞书研究,2000(6).

3.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济南:齐鲁书社,2001.

4.何乐士.观《十三经辞典》有感.古汉语研究,2006(1).

5.金文明.对新编历史人名大辞典的一点建议.辞书研究,2003(3).

6.十三经辞典编纂委员会.十三经辞典·春秋左传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辞典事迹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揭傒斯事迹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