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的新桃旧符

2016-01-06 09:27王巨才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郭老大明湖楹联

王巨才

去济南,不能不到历下。

如果将济南比作一朵盛开的睡莲,历下便是明媚娇艳、蜂蝶萦萦的花蕊。

历下的有名,不仅因这里荟萃了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济南诸多风景名胜,也由于自古至今,众多文人骚客为她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名篇佳作。名胜,名城,名人,名作,交相辉映,历下想不出名都难。

这次去历下,因是随团行动,所去景点大都未及细看,倒是几处传诵已久的楹联,用相机拍了下来,过后仔细品读,获益颇多,也算不虚此行。

历下楹联最著名的当数历下亭的那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亭在大明湖的湖心岛上。从公园南门乘船进去,水天空茫,岸柳依依,右手一列长堤,四桥连通,花木蓊郁。导游说,那叫百花堤,亦称“曾堤”,是唐代文学家曾巩主政济南时,组织民众改造荒滩野地修筑而成;杭州西湖的苏堤,便是苏东坡来大明湖游历后,回去仿照修建的。又说,曾巩当“市长”不到两年,除修筑水门,治理水患,建造沿湖亭台桥堤等惠民工程外,在打黑除恶,整顿社会秩序方面也卓有建树。流风所及,济南的治安现在也是全国最好的……说话间,游船已至湖心岛码头,上得岸来,猛然想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诗句,遂对导游说,你讲得好,凡是为造福民众做过好事的人,我们就该永久感念和大力传扬。

历下亭始建于北魏,清代重建,为八柱八角、重檐宝顶式建筑,现以短墙长廊环护,自成一院。对联即嵌于大门的两边,为清末碑学大家何绍基手笔,字迹高古,情采畅达。据查,对联是从杜甫的诗句脱化而来。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去临邑看望弟弟杜颖,途经济南时受到北海太守李邕款待。李是杜甫祖父杜审言的故交,见到已然名满天下的这位晚辈,自然高兴,特地邀集当地名流在历下亭设宴欢聚。诚情所至,杜甫感触殊深,遂写了那首《陪李北海太守宴历下亭》,其中的颔联便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而何绍基书写此联,已是千年之后,他化用杜甫诗句,将“海右”变作“历下”,巧妙地突显好友陈景亮主持重修历下亭的功绩,妙手偶得,不着痕迹。赏读是联,古代文人间那种相亲相敬的交谊,着实让人感怀和向往。

如果说杜甫的诗句意在彰显济南的人文之盛,那么,刘凤诰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则是对泉城景色的绝佳赞美。这副对联的原作刻石,现置湖北岸铁公(铁铉,明代殉节名臣)祠西门两侧。对联的由来,《历下文史资料》有精细介绍:嘉庆九年七月,时值荷花映碧,绿柳垂荫,佛山耸翠,湖波荡漾,山东巡抚铁保偕同师友雅集于大明湖之小沧浪亭,面对湖光山色,良朋佳友,刘凤诰感从中来,即席吟出此联。铁保闻之,连声叫好,并趁兴挥毫,为之书丹。刘凤诰,字金门,江西才子,历史学家,时任山东提督学政。铁保,字冶亭,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以文章、书法见称。其履职山东期间,曾有感于“各府州县俱有专设书院,而济南独无”,遂辟出藩署司西边的“江园”重建“泺源书院”。为“行远而传后”,又筹款四千金,“以为延师修脯,诸生膏火之费。”正所谓“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其昌明文教谋虑之深,用力之实,堪供时下当政诸公镜鉴。

大明湖的人文古迹,值得一去的尚有纪念辛弃疾的稼轩祠和纪念曾巩的南丰祠。其中稼轩祠的门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寓揄扬于平实,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崇高历史地位的景仰与铭感。该祠又称辛弃疾纪念馆,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悬于大门上方。另有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也是郭老撰写,字好,意思好,既形象状写辛词豪放雄浑的风格,又深情礼赞词人的爱国情怀。而上下联“东”字、“南”字两次迭相出现与前后的对应,工整妥帖,天衣无缝。在我看来,非郭老不能为,可称千古知音,尤为湖山增色。

郭老留在历下的墨迹,誉为上品的,另有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的题咏。且不说迎面那方笔力雄劲、激情迸发的“漱玉堂”匾额如何大气磅礴,直抒胸臆,单是堂柱上笔酣墨饱、文采飞扬的一副楹联,便足以引人凝神注目,反复品赏。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点明故居的方位及清雅环境,一个“深处”,恰与词人孤高自处幽怀无寄的性情相吻合;下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则蕴含了对一代才女生平遭际的惋叹,对其诗词成就与婉约风格的推重。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高深的学识和超逸的才调。由此,联想到郭老对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评价,对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赞誉,我更愿意相信,郭沫若除在文学、史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卓远成就外,仅就楹联的创作与书写,也足与任何古今名家比肩。以他多方面的建树,称之为一代文豪,绝非过誉。

济南乃齐鲁历史文化名城,在各地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大拆大建的风潮中,历下的名胜古迹包括其中的名联题刻能得到完好保护,这不能不算一大功德。

不仅如此,历下人对楹联的喜好自古已然,于今为盛。我们在老城区寻访时,无论曲水亭街渠水两岸的茶厅店铺,还是王府池子街的小巷人家,门前都挂有红底金字的木质对联。正所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那琳琅满目、喜气盈盈的楹联,传递着古城源远流长的文化气脉,也渲染着人们安居乐业、“诗意栖居”的欣悦与向往。我突然又想到,《老残游记》里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未必就尽善尽美,可不可以再加一句“遍地古迹”“随处楹联”呢?试想,少了那些古迹,那些楹联,济南还是济南,历下还是历下吗?

猜你喜欢
郭老大明湖楹联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孔府的年节楹联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大明湖奇遇记
大明湖旅行记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