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群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资源 教材 学生资源 课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9-0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课程资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材、师生、家长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值得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重视和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因地制宜,活用教材,重组与整合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改动乃至增删,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例如,有一次,笔者参加市级赛课活动,授课内容为科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的《七彩文化》。在备课时,笔者综合了备课组的意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设计了以“文化”为主线的“世界文化之旅”:
第一站“中外文化大不同”:说说中外文化有哪些不同。(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不同点多)
第二站“传承中华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你希望采用什么方式让它永远地留存下来?
第三站“我爱家乡的文化”: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打算向游客介绍自己家乡的哪些文化?
由于对教材进行了比较成功的二次开发,笔者的课得到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最后,获得了赛课第二名的好成绩。这让笔者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让课堂教学既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不断丰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关注学生实际,开发学生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备课的重要资源。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在上课前已具有但没表现出来的潜在资源,也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它是无形的,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生成性,是最丰富、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实际,积极开发学生资源。
例如,教学科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心晴雨亦晴》一课前,笔者对任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烦恼。之后,笔者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活动一:展示10张反映情绪变化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后,为图片配上一句话,描述该图片所反映的心情。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讨论热烈并争先恐后地发言,能感受到情绪的多变与复杂。活动二:展示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学生情绪曲线图”,请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得出了什么结论。生1:“情绪是多变的、多种多样的。”生2:“我们的烦恼多数来自学习。”生3:“好情绪让人有好心情。”生4:“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追问:“我们怎么去克服这些不良情绪呢?你在生活中是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的?”生5:“若考试没考好,我会准备一个错题本。”生6:“拿不到理想的成绩,我会适当降低期望值。”……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建构新知识,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开发了学生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而有意义。
三、利用课外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积极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例如,教学科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前,笔者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事例(特别是发生在学校附近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堂上,有一个小组展示了兴业县香山公园建设征地与当地居民不愿迁祖坟的矛盾冲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这样教学,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到思想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进而在生活中应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多角度地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