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乾智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经典诗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3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数学与文学联姻,对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经典诗文,尝试将经典诗文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两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如果运用得当,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数学教学也“诗情画意”起来。
一、运用经典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把“数感”列于十个核心概念之首,可见新课标对建立数感的重视程度。从古诗词中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句作为数学课的整合资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诗词”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巩固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初步感知序数的意义,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小组活动:各组选一人用最喜欢的数字说一句话,说完后按顺序排好队,然后观察发言同学排成的队形,任选一人说说他是第几个发言的。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诵读宋朝理学家邵康节的一首启蒙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郑板桥《咏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些古诗用数字将景物自然地组合起来,意境开阔,情景交融,使人容易识记,又“诗”趣盎然。
二、运用经典诗文,提供迁移资源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作为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学生应“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生正值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强烈的求胜心理和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恰当地引用诗词,不仅可以使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习惯。
如五年级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笔者在课前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了古诗导入的情境。本课伊始,笔者就出示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让学生从古诗中捕捉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适时与学生交流:“数枝”是几枝?学生们大胆猜想,从三枝五枝到十几枝,再到几十上百枝,笔者都充分给予肯定。随后,笔者再提出问题:怎样从数学的角度表示我们猜想的那几枝梅花呢?沉寂片刻,有学生跃跃欲试:“用一个符号来表示那几枝梅花。”“用一个字母来表示那几枝梅花。”……至此,笔者就自然而然地引入用字母表示数,有效地实现资源迁移,把数学意识的培养较好地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给枯燥乏味的“用字母表示数”增添几分轻松气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无所不在。
三、运用经典诗文,创设“现实”情境
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教学内容本身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巧妙地创设“现实”情境,优化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互动,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与掌握。数学课的开始,只要教师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一个有趣、生动、合理的现实情景,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明显。
如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选择了一段录像《盲人摸象》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了过来。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认识物体的方法除了用手摸,还可以用眼睛观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观察物体”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形体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际的感观,并以此为思维起点,学习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最后,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全课总结时,首先与学生交流“怎样观察物体才更加全面”,让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随后,告诉学生有一首诗巧妙地写出了这种数学现象,它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通过结合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写,让学生从诗情画意中得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数学现象。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获得知识。可见,经典故事和古诗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恰到好处地创设学习的“现实”情境,既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又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故事《盲人摸象》与古诗《题西林壁》的首尾呼应,使得整节课浑然一体,情境的创设自然而不着痕迹。
四、运用经典诗文,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入一些经典诗文,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展开学习。
例如,当学生解题陷入困境时,可以鼓励学生“当你‘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又如,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破解难题时,不妨来一句:“淘尽黄沙始得金,苦到尽头方知甜。”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多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吃到了别人无法吃的苦,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
再如,当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不断超越同学或老师时,一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你真棒”更有力量。
另外,可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来劝勉学生珍惜学习时间;用“小菏才露尖尖角”“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可用“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名言来警戒学生骄傲自满;可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眼前何处无风景,切莫谈心在课堂”等名言警句避开直接批评的常规套路来维持课堂纪律。
在不少人眼中,枯燥、无味和深奥已然成为数学课的代名词,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那抽象的概念、繁琐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复杂的图形常常令人望而却步。其实,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经典诗文融入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张扬个性、开发潜能、焕发生命活力、实现学科之相容、丰富学生之情感的平台。因此,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情画意”的芳香。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经济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访学研修人员)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