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棠
【关键词】思想品德 悬念 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 课堂结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5-01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及行为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吸引學生,引导其集中注意力并跟随教师的步伐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等多重目的。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感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设置悬念。
一、在课堂导入时设置悬念
思想品德课堂相对显得枯燥,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初中生是感性思维主导的群体,教师可用故事、笑话、社会热点事件等吸引学生融入课堂。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情绪”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来引入课堂:一位老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开印染店。晴天,老奶奶担忧大儿子的雨伞卖不掉;雨天,老奶奶又担忧小儿子的印染店无法晒衣服。因此,她总是满面忧愁。邻居知道她的担忧后,说了一句话,瞬间让老奶奶转忧为喜。此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邻居到底说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又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的“面对挫折、不幸”的内容时,教师可先讲述故事“落井的马”:一个农民用辛苦钱买了一匹马。这匹马不小心掉落枯井,虽然马并未受伤,但是救上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农民忍痛作出决定放弃这匹马,但是又不忍心马匹活活饿死,于是不断地向井里填土……这是一个拥有开放结局的故事,教师可据此提出问题:这匹落入井里的马最后到底是死是活?如果你是农民,会如何选择?如果你是马,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样教学,层层设问,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主题“如何面对挫折与不幸”, 顺利引出课堂教学核心。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需要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利用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在问题设置上,要注意层次性,做到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的“责任”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教师可创设情境:一个医生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不小心将手术器械遗留在了患者的身体里。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接着,教师连续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你如何评价医生的行为?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不负责任的事件?你对这种事情持什么样的态度?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责任”(本课的核心)这个话题,让学生探讨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并联系实际说出几个具体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问、连续发问,使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关注课堂进程的状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结束时设置悬念
在课堂结束时设置悬念,目的是让学生将思考、探究延续到课后。所以,此时设置的悬念要带有延续性,而且设置悬念的目的要明确,或者深化本节课所学内容,或者衔接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拓展思维。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有差异,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单一,要丰富其内在层次,以方便学生进行实践。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身边的诱惑”的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观看视频:有人向一位官员送礼。起初,这个官员严词拒绝。但是,随着送礼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接受礼物,并且越来越大胆,放纵自己的行为。视频到此结束,教师可让学生设想:照此下去,该官员的未来将会是何种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对视频中的故事进行续写。这样教学,使学生的思考延续到了课后,学生自然地得出了“要抵制不良诱惑”的结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堂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设置悬念,能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导入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