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晴雨亦晴 另眼观世界

2016-01-05 04:01谭海燕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初中生

谭海燕

【关键词】思想与品德 初中生 情绪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47-01

情绪是人的各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波动大、易冲动的时期。情绪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调节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教科版思想与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编排了情绪教育单元,旨在教育初中生正确认知情绪,理性调节情绪。下面笔者结合这一单元《心晴雨亦晴》的教学,谈谈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情绪教育。

一、逆境体验——学会认知调节情绪

人在顺境中,多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但在逆境中,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会反应过度,做出有悖常理的行为举止。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逆境,调节情绪。

(一)客观认知情绪

情绪带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很兴奋,而有的学生则很低落。不同的情绪,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一些学生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由于没有了解什么是“情绪”,更没有了解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因而,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了解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是情绪教育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中的案例,与学生展开座谈,使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可分为正常情绪和不正常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积极作用,消极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妨害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我们存在负面情绪时,我们要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尽快使自己恢复正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另眼看待逆境

大多数初中生的成长经历都是顺境较多,逆境较少,导致一些学生升入中学后遇到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产生负面情绪,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认识逆境,更没有做好磨砺自己的准备而造成的。教师可以以课文中“合理的想法和不合理的想法”教学内容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体验父母失和对自己心境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畅谈应对之策。引用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是由于这样的假设与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使学生产生“同病相怜”的心态,便于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应对逆境,比如自己在家庭中扮演开心果的角色,在父母之间充当润滑剂,等等,让学生明白这样既可缓和父母的关系,又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逆境。

二、适度宣泄——学会理智控制情绪

《中庸》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绪作为人类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宣泄方式。但过度宣泄情感,使人长期处于亢奋或忧伤的情绪中,会影响身心健康。当然,一味地控制情绪又容易造成抑郁。因此,要适度宣泄,合理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一)适度释放情绪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从客观角度认识了情绪,了解到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但这并不是要教导学生做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相反,青少年应当怀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纯真情感,适度地释放情绪,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使自身的情绪得以调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座谈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压力所在。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较大,有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些烦恼,有的学生则受到家庭不和谐的困扰。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劝告学生。待学生的情绪表达出来后,再通过讨论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解决之道。

(二)做情绪的主人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初中生的情感已经从感性向理性转变,思维意识已经形成,具备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可以自行控制情绪了,只是尚需正确的引导。

《心晴雨亦晴》这篇课文,题目本身就点明了情绪控制的妙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下雨时,你会做些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等雨停”,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心理;而有的学生则回答“欣赏雨”,展现出积极的心态。教师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找到控制情绪的方法,成为情绪的主人。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成绩,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情绪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智慧之眼来看待逆境,并指导学生正确的情绪宣泄方法,提高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达到“心晴雨亦晴,另眼观世界”的思想境界。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冷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