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中词语的英文释义——以《长城汉语·生存交际1》为例
李旭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7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一般采用某种媒介语释义。释义应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长城汉语·生存交际1》中有一些词语释义不太恰当,究其原因,有的是只追求一对一的以词释词,有的对多义词的释义不够明确,有的释义不够完整,另外,对兼类词的释义和列出的词性也有不一致之处。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释义要结合词语出现的语境,体现出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材;词语释义;《长城汉语·生存交际1》
收稿日期:2015-05-15
作者简介:李旭(1972-),女,河北霸州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
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词语的释义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语释义是指对词的意义以及用法的解释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词的意义及用法。因为词义的理解是词语运用的基础,也是汉语提高的基础。词语释义的质量以及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词义。”[1]
基础教材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一般采用某种媒介语来给词语释义。本文拟以《长城汉语·生存交际1》为例,谈谈基础教材中词语的英文释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释义的准确性
准确是对词语释义的基本要求。准确的释义是学生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词语的前提。要做到对词语准确释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同语言之间除了专有名词和单义的术语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2]因此教材中不应只追求一对一的释义方式,而应该尽量把被释词语的意义表达得清楚明白。
(1)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会引起词语的不对应。例如中国人在称呼上对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区分得很清楚,但欧美许多国家,也包括亚洲一些国家对此并不作区分,这种情况下,采用以词释词的方式肯定不能做到准确释义。如“外婆”(第五单元)解释为“grandmother”,“奶奶”(第八单元)解释为“grandma”;“外公”(第六单元)解释为“grandfather”,“爷爷”(第八单元)解释为“grandpa”。实际上,“grandmother、grandfather”与“grandma、grandpa”概念意义相同,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汉语解释:
外婆:妈妈的妈妈奶奶:爸爸的妈妈
外公:妈妈的爸爸爷爷:爸爸的爸爸
在教材中用英文释义,不妨用下面的方式:
外婆:maternal grandmother
奶奶:paternal grandmother
外公:maternal grandfather
爷爷:paternal grandfather
汉语中,“嫂子”指哥哥的妻子,在第八单元的释义为“sister-in-law”,实际上,“sister-in-law”是指“the sister of your husband or wife;your brother’s wife;the wife of your husband or wife’s brother”[3],它包括的范围比“嫂子”要广。课本中的释义显然不够准确,可以解释为“elder brother’s wife”。
(2)有时词语本身的原因也会引起不对应。“姑娘”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未婚的女子”[4],在实际使用中,常用来指年轻的女子,有时也用作称呼语,译为“young girl”比较妥帖。但课本第九单元却将其译为“miss”。有了这样的释义,难怪有个学生在我讲解之前会冲我喊:“李姑娘!”
释义时还要注意两种语言中词语词性的对应,避免用不同词性的词进行释义。
“请”出现于第三单元课文中的句子“请再说一遍”,并作为语素出现于第二单元的“请问”一词,都表示有礼貌的请求。如果细分,则前一个“请”表示请求对方做某事,第二个“请”表示请允许我做某事。第二单元中的释义使用了“please”一词。第一个句子中的“请”确实可以对译为“please”。但这两个词并不对等。“请”是动词,而英语中的“please”是叹词。因此,该释义并不准确。笔者在讲课中采用了《新实用汉语课本1》中的解释“an expression used for making polite request”[5],再举例句,这样学生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该词。
二、要注意“随文释义”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多义词的释义来说的。
对于多义词的释义,应该是对其在课文中出现时表现出来的特定意义的解释,也就是“随文释义”,而不是解释它的常用意义。另外,有的教材用来做解释的词语也是多义词,常常使学生难以判断该选取哪个义项。这种情况下,就不宜只用单个的词来释义,而最好是用词组的形式把被释词的意义解释清楚。
例如第二单元课文中出现了句子“认识你很高兴”,对应的英语句子为“Nice to meet you”。课本对“认识”一词的释义为“to meet,to know”。首先,教材用两个词来解释“认识”一词,实际上在该句中“认识”表现出来的意义与“know”并不相同。其次,“meet”是个多义词,对于母语非英语而又需要适当借助英语作为媒介语来学习汉语的初学者,很容易把“meet”理解为“to be in the same place by chance”、“to come together”,笔者问过几个学生,他们说看到“meet”一词,第一反应都是如此。其实这里的“认识”意思为“初识”,当然“meet”也有“to see and know sb. for the first time”的意义[6],教材的编写者选用“meet”来释义可能就是基于此。但笔者认为,鉴于“meet”是个多义词,对“认识”进行释义时不如使用上述与“meet”同义的词组更为明确。
对于“随文释义”,还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词表中列出的只是单个的词,释义就要针对词,而不是针对词所在的词组。例如动词“看”在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中,解释为“to look at”就可以,但第五单元却解释为“to take a look”(意思为“看一看”)。出现这种情况,也许与“看”在课文中出现于“你们来看看”“我看看”有关。
三、要注意释义的完整性
有时汉语中的一个词,包括英语中的两个或多个词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用其中的一个英语词释义,学生的理解难免会片面,那就需要对词语进行完整的释义。
(1)有的“一含多”,是由于语法原因造成的。例如汉语中人称代词没有“格”的范畴,做主语和做宾语的“我”“他”“她”“我们”“他们”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英语中人称代词有“格”范畴,除第二人称代词“you”之外,其他人称代词在形式上都有主格和宾格之分。汉英两种语言中这些词的对应如表1(英语中主格在前,宾格在后):
表1 汉英人称代词对照表
课本中的释义只出现了主格的I、he、she、we、they(分别见于第一单元、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的句子,但练习册中出现了“你也认识麦克/他吗”(第二单元)、“我不认识她”(第三单元)这样的句子。因此,课本的释义还是英语的主格、宾格都出现,这样的注释才更准确,更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的动词“是”对应于英语中的“to be”,课本第一单元也是这样释义的。但“是”无论用在什么词后面都没有变化,“to be”在一般现在时中却随着人称的不同而有“am”“is”“are”等多种形式,而且“be”作为动词还有其他意义。零起点的学生看到“是”后面的释义“to be”不免感到茫然。笔者建议,这个词后可以加上“am,is,are”几个词作为注释。
(2)有的是由于词汇原因。例如汉语中的“父亲”和“爸爸”两个词概念意义相同,但前者更多地应用于书面语,后者更多地用于口语;与此相同的还有“母亲”和“妈妈”。与汉语中这种情况相似,英语中的“father”和“dad”、“mother”和“mum”也有类似的分工。但课本第三单元对“爸爸”一词的释义为“father”,对“妈妈”一词的释义为“mother”,忽视了其口语用法。这两个词的释义最好分别为“father,dad”和“mother,mum”。
对于兼类词,给出的释义应和列出的词性一致。如果课文里面某词的两种词性的用法都出现了,那两种词性都要列出并分别进行释义。
(1)有的兼类词的词性只涉及实词。例如“姓”是一个动名兼类词,做动词如“他姓张”,做名词如“您贵姓”。课本第二单元对“姓”一词的词性标注为“动”,释义却为“surname”,为名词。“姓”出现于第二单元课文中的“您贵姓”“我姓金”,其名词、动词的用法都出现了,因此,对该词的释义应该两种词性兼顾,最好为“名 surname,动 to be surnamed”。
(2)有的还涉及虚词。例如“在”是一个动介兼类词,判断的一般标准是:如果一个单句中没有其他动词,则“在”为动词;如果单句中有其他动词,则“在”为介词。前一种情况如“他在图书馆”,后一种如“他在图书馆学习”。这两个例句对应的英语译文分别为:
He is in the library.
He studies in the library.
课本第四单元对“在”的释义为“介 at,in,on”,课文中出现的句子“我在一家韩国公司工作”中的“在”虽然属于介词,但在第七单元中又出现了“你现在在哪儿”“我在家里”这样的句子,其中的“在”属于动词。因此,对“在”的释义最好兼顾其动介两种用法,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词义,正确使用词语。
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的英文释义不应只是汉语原词与英语词一对一的简单翻译,而是要结合词语出现的语境,体现出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4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362.
[3][6]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75,125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63.
[5]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1 [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38.
On the English Paraphrase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Basic Textbook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On theGreatWallChinese/EssentialsinCommunication1
LIXu
(School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70,China)
Abstract:Somesortofmedialanguageisoftenusedinparaphrasingwordsandphrasesinthebasictextbooksfor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Intheexplanation,accuracyandcompletenessshouldbepaidattentionto.TherearesomeinappropriateexplanationsinGreat Wall Chinese/Essentials in Communication 1.Someareonlytranslatedwordforword;someparaphrasesofpolysemouswordsareinaccurate;someareincomplete.Andthereexistsinconstancybetweentheexplanationofthewordshavingtwoormorepartsofspeechandthewordclass.Inthetextbooksfor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themeaning,usageandcultureconnotationofwordsandphrasesshouldbegivenaccordingtothecontext.
Keywords: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textbook;paraphraseofwordsandphrases; Great Wall Chinese/Essentials in Communicat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