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 石敏
摘要:女性人物的服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服饰所固有的东方神韵和审美风采。服饰色彩文化是《甄嬛传》所描写的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服饰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印证人物社会地位,传达人物审美意象,是电视剧中塑造人物、情节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全方位地研究《甄嬛传》中清代满族服饰色彩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服饰在表现和塑造人物上的作用、各种不同地位、性别的人物的服饰、一些典型服饰的款式、色彩的运用等。
关键词:满族服饰;影视女装;色彩文化;独特审美
一、甄剧中女装的色彩美达表现
甄嬛剧中女装的色彩配置的美达表现是现实与理想结合的。清代末期的女装色彩犹如一抹夕阳,在延续了华夏五千年服饰美丽基础上现实地映射出中国近代女装色彩之美,它集中反映出中华民族服饰色彩的交融、多样与传承。这些可以从现在热播的清妃剧“甄嬛传”中可以看出。表现为清代女装色彩虽然艳丽而不焦躁,具有匀静文雅,对比色彩的调和统一,色彩处理精美至细、色彩布局动静平衡,色彩面积处理得法合理,总之在女装的款式与色彩配合上取得了完美统一。清代女装色彩能解读晚清服装独特的审美语言。具有现代洛可可式华美、旖旎、绚烂、平和的美感。
清代满族女子服饰,基本上是因袭女真族传统款式与色彩,按宇文懋昭的《大金国志》(卷39)记载,他们是“好白衣,辩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妇人盘髻。”又因为他们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狩猎时,常以“桦皮为弓,吹呦呦之声,呼麇鹿而射之。”所以每当白雪皑皑、寒崖料峭的冬季来临之际,他们都以“原毛为衣,非入室不撤。”满族女子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衣裳。清代满族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女子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清末满族女装色彩是吸纳与融化了以汉族服饰色彩为主体的色彩文化结晶,是中华各民族服饰色彩互相渗透而形成的服色代表。清代末期女装色彩无论是在设色理念、色彩搭配还是构图安排方面,都集中反映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美。
二、服饰彩美的阈值
色彩阈值是色彩美度临界值。甄剧中表现出满族女子服饰彩美的阈值是新的审美现代价值。是现实写实与艺术夸张的完美结合,时代审美与历史现象的高度统一,是近代女装服饰文化所蕴涵的“自然美”加艺术美。“自然美”最突出的审美因素就是服饰色彩的仿生运用。清代满族女装服饰色彩自然美的具体表现有:以自然界中娇艳、美丽的植物、花卉命名的服饰色彩,例如“草绿色”、“荔枝色”、“茄色”、“葱黄”、“玫瑰紫”等色彩,这是对美丽自然界色彩的丰富联想;以动物或毛皮颜色命名的服饰色彩,例如,“银貂裘衣”、“猩红”、“黑仄鼠”、“鹅黄”等色彩,这是用来表现高贵、典雅的服装主题;以矿物生态现象命名的色彩,例如,“石宝蓝”、“玉色”、“古铜”、“赤金”等色彩,是用来表现服装色彩的丰富性;有富于经验联想和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概括色彩的相貌:例如,“水绿”、“天蓝”、“月白”、“娇黄”、“粉红”、“秋香色”等,这些自然界中的色彩既包含了自然界的美,也包含了人们尊重自然的观念,包含着人文的认识、情感的升华、审美经验等方面的因素。黑格尔说过:“自然美还因为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而得到一种特性,例如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的流着,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洋的雄伟气象,以及星空的肃穆而庄严的气象就属于着一类,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大自然的变化万千、神奇莫测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清代满族女装崇尚黑、红、黄、蓝、白等色彩皆来自于对自然色彩的模仿,其情感的升华具有深刻视觉审美理念,这些对于现代时装色彩设计也极有借鉴意义。可以说清妃戏中的服装色彩和唐装、汉服一样构成了中华民族色彩审美代表视觉印象。
“甄嬛传”是满族服饰色彩文化的生动写照。“甄嬛传”对于细节上所表现的严谨真实,让它成为一部不同气质的宫廷剧。“甄嬛传”中的每一件服装都大胆采用了以往古装剧中从未使用过的面料;衣着上的所有图案,都是在参考大清服饰宝典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妃子不同的个性、品阶、爱好而设计的。每场华丽的后宫女人群戏,嫔妃们的服装颜色如何搭配、如何彰显主次,如何布景,都经过精心设计,甚至让观众仅从宫人们的服饰上一眼就能看出剧情的深意。
三、东方“洛可可”色彩味道
洛可可(Rococo)艺术起源于18世法国。其色彩特点是色彩华丽、细腻、配色繁复等,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东方色彩审美与西方配色相交融,得到近代中西合璧式审美共同特征。清妃剧“甄嬛传”中根据人物角色的不同,在色彩处理上也各异。如服装设计师设计了不同颜色与款式造型,整体表现特定人群、地域、文化传统,在原有服饰的基础,改变创新。从而使服装从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到默默无闻的小配角,服饰无不细致而且考究。满族女装色彩搭配中在两百多年相互融合中,满族女装在色彩应用上也越来越多地借鉴汉族女装吉祥色彩的方法,在装饰风格手法上,两族女装的界限已不再是那么明确,色彩上互借互用,服装由初期的对立,到中晚期时已走向民族间之融合。清代满族女装作为色彩的“载体”,运用当时的新型服装材料和时代工艺手段加工而成,从而使晚清服饰色彩具有浮华而略显浪漫、传统仍不失有时代气息的新古典装饰氛围,这些对于今天色彩流行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服饰色彩作为人类创造的表达意义的符号,必定是一种精神文化反映。色彩符号传达的不仅是表象文化意义,更是民族心理构建下意识形态的折射。
四、纷飞赋彩 对比柔和
“甄嬛传”剧中通过人物服装色彩对比的使用,所产生出的大多是对比协调效果,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大对比小协调效果和大协调小对比的两种效果,使人通过剧情的发展得到烘托。例如:剧中大部分女装服饰色彩凝聚着色彩装饰艺术形式美的诸多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意愿和欣赏尺度,清末女装配色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赋彩诀窍,如“红配黄,亮堂堂”:红黄相配华丽明亮;“软靠硬,色不楞”:柔嫩的色彩与浓烈的色彩必须相互依靠,才能激活色彩,相得益彰;“粉青绿,人品细”:粉青粉绿是雅嫩之色,易收柔美俏丽之效;“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女红,妇桔,寡青,老褐”:少女衣饰宜红,以显其青春之美,少妇衣饰宜桔色,以示其成熟华贵,孤寡者宜用青色,以表其孤寂,老妇宜用赭墨或褐色,以露其年老沉稳之态,这些服饰色彩配合的某些方面经验适合于现代女装色彩应用,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我国服饰色彩装饰上的传统理念、程式化、类型化的倾向。尽管剧中女装配色飞粉赋彩,所产生出的艺术效果是对比调和的美学效果。
五、结论
清代满族女装服饰色彩之美离不开世世代代民间艺术家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巧妙睿智的设计构思以及巧夺天工的双手,这些运用了象征的表述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避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赋彩、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曲折含蓄地运用到服装当中,使服装锦上添花。
电视剧“甄嬛传”中人物的服饰色彩,不仅是文学的需要,还是历史的写照,不仅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还是对人物历史时期生活层面的写照及外观形态的表露:更是中国电视剧美学、服饰美学及文学传统的一部分。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摆脱原始蒙昧时期,开始迈向文明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服饰是记录人类跨向文明大门的具象符号,它负载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凝结,被誉为人类形体美的外延,是“人的第二皮肤”,是“无声的语言”。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清代满族传统服饰在中国服饰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女子的旗装,从款式,颜色,纹样都对后来的中国服装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清妃剧“甄嬛传”作为清代满族服饰的典型代表,通过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社会地位以及不同的时期展示了清代满族服饰的独特美感,考究的款式,丰富的颜色,传统的纹样图案,还有精美搭配的发型、头饰,都从细节上再现了满族服饰的艺术感。
经研究发现,在现代时装色彩流行应用中,时代色彩占70%左右,传统色彩占30%左右,时代色彩是人们追求时代视觉平衡的心理特征,传统色彩是人们对历史、民族、民俗、宗教、地理环境有关的服饰色彩的一种眷恋,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稳定性、继承性的色彩。时代色彩与传统色彩之间是互相依存,互补关系,今天的时装流行色作为时代色与传统色并用是人们追求用色彩来调节自己视域、满足生理、心理需要的结果,说明了当今时装流行色彩的审美有对历史再塑造的可能,也许这就是时装色彩流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