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晶菁
谈境外项目税务风险控制
文/刘晶菁
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境外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凸显,本文着重分析税务风险的原因、后果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境外项目;一带一路;税务风险;税务筹划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时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国际市场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背景,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展了境外工程承包、收购资源、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等国际投资与经营活动。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境外项目不会一帆风顺,各种风险伴随项目始终,面对风险我们应该积极的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
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大类可概括为政治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内部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在众多的风险中,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经验来谈谈财务风险中的税务风险。
分析任何风险我们都可以遵循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的步骤,对于已识别出来的税务风险,我们首先来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法规变动风险
税收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府为了实现公共职能、满足公共需求,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定的标准和程序,无偿、强制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法即是国家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经济法部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税收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根据国家财政情况、经济形势,政府会通过调整税法来调节财政收入。
税法的变动可包括税种、纳税基数、税率、征缴时间、征缴方式等,这些变动都会的项目的目标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有可能是减少了税务成本,但同样也可能加大税务成本。
(二)主观意识风险
之所以说主观意识风险,这主要指这些风险本事可以控制的,但人为因素却造成了这些风险,这部分税务风险多是由于主观意识产生的,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项目开发人员对于项目所在国税法的理解程度存在偏差。主要是没有经过深入的税法研究或者理解上存在歧义,比如笔者所经历的菲律宾某灌溉项目,在项目报价时项目开发人员认为设备进口部分非发生在项目所在国的应税项目,不属于预扣税、所得税等的应税范围,但是未考虑菲律宾对于项目收入的认定范围,因此未在合同中明确区分“onshore”和“offshore”的内容、金额,因此当地税务局认为无法区分合同内容是否为发生在菲国,应按全部合同收入认定收入,但是项目项下的设备采购是在中国发生的,不能获得菲律宾认可的发票,所以不能计入成本税前抵扣,从而形成了很大的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增值税、所得税超支,使得项目面临巨额税务成本。
一方面是项目所在国税收部门缺乏相关业态的征税经验。我国走出去企业的项目大多在亚非拉等欠发达地区,这些国别往往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对新的经济形态没有相关的税收经验和解释,因此造成在做税务成本估算没有相关经验参考,企业在项目开发时仅仅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在别国的经验来进行测算,这样就可能在项目实际执行时发现我们的理解与征税部门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在老挝,曾经老挝没有成行房地产行业,因此税收部门对房地产行业相关业态的税收没有具体经验,因此当笔者跟进在老挝某房地产行业投资项目时,曾就增值税征缴方法上产生了很大分歧,面临建设成本产生的增值税在销售时无法抵扣,曾经与当地税务局沟通多次无果,进退两难。
(三)税务部门廉洁程度
以笔者的经验,很多国家的税务部门存在廉洁问题,会通过一些检查收取各种税法外的成本。这多数是由于项目所在国的国家政局造成。在这方便,很多走出去的企业都会有切身感受,例如在埃塞俄比亚、菲律宾、老挝等地都出现征税人员额外收取一些费用等事宜。
显而易见,税务风险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税务成本的增加,但是由此对项目的最终影响可能更加深远,主要影响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项目利润减少
税务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的就是项目的利润,使得项目最终偏离预计盈利目标。例如委内瑞拉某项目,在公司刚涉足时并没有对IVA税有充分的认识,也未对此税项做好预算和筹划,当到对此税项的漏估使得有些单据已经无法获取,最终虽与税务局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但不得不为其支付了超出预算的成本。
(二)对项目所在国后续项目开发及公司声誉的影响
有些公司由于税务风险造成的税务成本过高,可能造成项目巨亏,于是可能放弃与当地税务局谈判,项目结束项目组直接撤离该国,从而放弃对该国别后续项目的开发,从而失去了一个市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税务风险的影响不可小觑,能够规避或者降低税务风险是项目顺利执行的保障。下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谈谈税务风险的规避思路。
(一)提高业务人员税务风险意识,推进财务管理前置
税务风险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业务人员对税务风险缺乏风险意识。在项目开发阶段多是业务人员完成,财务人员参与度很低,但业务人员往往对税务风险认识度较低,等财务人员在业务执行阶段介入时税务风险已经存在,只能事后弥补,但税法规定的应税项目并不是弥补能有效果的,很可能无法挽回损失。因此随着失败的案例频现,财务管理前置的作用日益凸显,曾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海外
下接(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