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莉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樊瑞莉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利用国际市场化解过剩产能方面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能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对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制度和贸易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化解我国过剩产能,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大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能过剩;对外直接投资;制度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和多晶硅等多个制造业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出于缓解产能过剩、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考虑,国家开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国际市场化解过剩产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及化解过剩产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我国企业可在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予以借鉴。
一、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国外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被奉为经典理论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五大学派。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
(一)比较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中比较优势的来源主要基于要素禀赋、需求偏好相似和产品生命周期三个理论。赫克歇尔(Heckscher,1919)和俄林(Ohlin,1933)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成本差异和比较优势,这些有利于参与全球分工,实施国际化经营。林德(Linder,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从“产品差异化”和“规模经济”的角度对产业趋同、需求结构相似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作出了较合理的解释。弗农(Raymond Vernon,1966)从技术差距和产品发展阶段角度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解释处于不通产品阶段的企业如何发挥相对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二)制度因素
制度理论认为,企业行为和绩效受到它所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North,1990)。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忽视了制度对投资活动的影响,但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增加,一些学者将其特有的制度因素纳入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框架。第一,母国的制度支持。Gugler和Boie(2008)研究表明,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政策鼓励、资金支持以及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到政府的全球经济战略中。Luo等(2010)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国家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政策和国内制度建设弥补了本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劣势。Kalotay和Sulstarova(2010)通过建立模型验证了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理论在俄罗斯的适用性,同时验证了母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投资政策改变等因素对俄罗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第二,母国与东道国的双边关系。一般而言,那些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双边投资协议或其他类似合作协议的东道国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对其投资(Poncet,2007)。
(三)贸易效应
关于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一是认为二者存在替代关系,芒德尔(MundellI,1957)假设两国生产函数相同,按照H-O-S的要素禀赋比率定理,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是替代关系;二是认为二者存在互补关系,Andrew Schmitz(1971)认为,ODI既可以提高东道国出口产品的效率,也可以带动本国产品出口。小岛清(Kojima,1978)的研究表明,日本从母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对外投资时,对外投资与贸易存在互补关系。马库森(Markusen,1983)利用简化的要素比例模型分析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得出互补与替代交织关系模型。概括来说,学者们认为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是互补还是替代取决于理论的假设条件。
Host(1972)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出美国在加拿大子公司销售额的增长导致美国对加拿大出口减少,其原因在于美国公司投资的动机是绕过加拿大的高额关税,也就是关税引致投资替代了出口贸易。Lipsey和Weiss(1981)依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数据,研究了美国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设立的子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行为,发现美国的对外投资与出口是互补关系。Pfaffermayr(1994)在较早的研究中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对奥地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弱正相关关系,此后,他又采用寡头垄断模型证明了奥地利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二、国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即从初期的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过渡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且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林毅夫和李永军,2003)。新兴市场可以凭借要素禀赋结构性差异获取后发优势(林毅夫,2003)。孙黎、阎大颖和任兵(2010)则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要素禀赋结构性差异”的逻辑外延到对外直接投资中,使其成为新兴市场将自身资源和已有的特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粘合剂。
(二)制度因素
许多国内学者关注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钟昌标(2012)从整合资源与制度视角提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东道国资源(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包括东道国制度(如贸易与财政政策、自由化程度)和母国制度(如信贷政策)。龙云安(2013)应用回归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在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之前并不具备所有权优势,中国企业通过建立个人关系网络,降低市场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同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议可以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贸易效应
许多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存在互补关系。多数研究针对中国数据展开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的实证检验。蔡锐和刘泉(2004)采用1990—1999年的数据进行估计,结论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总体上呈现互补关系;项本武(2005)运用引力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分析了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属于出口创造型,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出口水平提高。陈石清(2006)的研究则认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出口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四)对外直接投资化解过剩产能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2014)认为,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化解过剩产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地建立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以带动我国技术和设备出口。董小君(2014)认为,通过过剩产能的海外转移可以彻底释放外部消费需求,既能帮助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出口,也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向高端化。陈岩、翟瑞瑞(2015)认为,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移国内部分过剩产能,但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而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较好地转移国内相应的过剩产能。
三、结语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过剩产能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缓解产能过剩和促进产业升级,我国政府开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我国产能过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目前关于过剩产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尚显不足,未来仍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分析产能过剩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以及研究化解产能过剩机理;二是构建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M].商务印书馆,1990.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4]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M].华夏出版社,2006.
[5]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建红,周朝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制度障碍研究——以海外收购为例[J].经济研究,2010(6).
[7]裴长洪,樊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特定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0(7).
[8]顾露露,RobertReed.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1(7).
[9]高宇.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市场和资源导向——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5).
(责任编辑:乔虹刘茜)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3-0040-02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BJJ014)。
[作者简介]樊瑞莉(197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