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0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感兴趣时,注意力就会持久地高度集中,想象力特别丰富,思维极其敏锐,不知疲倦。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弱、注意力不够持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的需要,谱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篇章。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我设计成“飞飞过生日”邀请3位好朋友来做客这一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试着帮飞飞分蛋糕,说说分的方法,再动手分,最后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只有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数学学好。激发质疑,打开探究思维的闸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義”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人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歌谣语言.激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歌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四则运算中带有小括号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四则运算中“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的规则。就交给孩子们歌谣:“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从小计算不马虎,人人夸我顶呱呱。”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5个圆形,然后在下面摆2个三角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摆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圆形哪一部分和三角形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圆形比三角形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圆形比三角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圆形比三角形多,这样很直观看出圆形比三角形多,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家长带着学生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作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架设桥梁,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理解、总结自己学习的全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学会思考。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