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牧与儒家人格

2015-12-31 20:19苑朋欣
红广角 2015年12期
关键词:谷牧儒家人格

苑朋欣

【摘 要】谷牧的人格行为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关联。谷牧所具有的儒家人格主要表现为:尚仁重义的做人准则;审慎务实的人生态度;贵和持中的行为方式;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关键词】谷牧;儒家;人格

谷牧191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小时候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大学》《中庸》等,他均广泛涉猎。谷牧还是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作为山东人,谷牧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儒家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念,已经浸润和渗透到他思想和灵魂的深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人格行为,为他道德人格的养成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底蕴,也极大地拓展了谷牧思想的精神内涵。

一、尚仁重义的做人准则

谷牧年轻的时候“曾经用心读了些孔子之书、孔门之书”,深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尚仁重义是他一生坚守的做人准则。抗日战争时期,谷牧任中共山东分局主任秘书、统战部部长,一直与在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和大众日报社工作的陈沂,有着浓厚的友情。1958年陈沂被打成右派,后来下放到黑龙江劳动,但谷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厚感情。1965年底,中央任命潘复生为黑龙江省委书记,在潘复生临行前,谷牧专门拜访他,嘱咐他到黑龙江后要好好关照老朋友陈沂。在那反右气氛浓重的年代,对于右派,众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谷牧却敢冒着极大风险,关照一个右派,这是多么真挚的战友间的仁义之情啊!谷牧的尚仁重义在对待当时靠边站的彭老总身上也有体现。彭德怀是谷牧尊敬的老革命家,“文革”前被下放到大西南,当时的谷牧作为国家建委主任去当地布置任务,当在会议主席台上的谷牧看到彭德怀在底下坐着时,便走过去恭恭敬敬地说:“彭老总您这么大年纪,您回去,我晚上来跟您汇报。”这实际上是找一个晚上单独去探望彭老总的借口。虽然彭老总坚持要在会上听,但是到晚上谷牧还是去看望了他,并请彭老总负责西南三线建设的后勤方面的指挥,关心他不要轻易下部队,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据彭老总的侄女讲,这一天是庐山会议后到“文革”遭受迫害前,彭德怀最愉快的一天。

从党史上有名的“二月逆流”,也能看出谷牧是何等的尚仁重义!1967年2月16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三老四帅”李富春、谭震林、李先念,陈毅、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对林彪和“四人帮”一伙的反党、反革命行为极端愤恨,纷纷揭批他们妄图打倒老干部、反军乱军,取消党的领导的种种罪行。当时“三老四帅”对“文革”怨气冲冲,讲了很多“会引起麻烦的话”,而负责会议记录的谷牧,对他们“会引起麻烦的话”,“一个字都没有记上”。①谷牧的尚仁重义的做人准则,展现了儒家一种“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崇高的道德品质。

谷牧的人格魅力中仁义,体现在平凡之中,细微之处,但于平凡中见高尚,于细微处见精神。谷牧1941年大青山突围后,躲在一个老乡家养伤,后来他多次讲述房东大娘用老母鸡汤给他补养身体的故事,1985年6月谷牧重返他负伤流血的沂蒙山区,专程重访大青山旧战场,缅怀牺牲的战友,并一再嘱咐当地县乡同志帮助寻找救护他的那位大娘。可惜由于不知道村名和姓名,时间又过了太久,已无从查询,成了谷牧的一个遗憾。①可这种感恩图报的品格,不正是谷牧儒家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嘛!

儒家视“孝”为“仁”之本,“仁”在家庭中就是孝悌之爱。儒家孝道是谷牧一生谨记的信条。自从谷牧参加革命离开家乡后,为了不牵连家人,他有将近20年没有回过家,老母亲想儿子想得厉害,常常盼着儿子能够回来。听说了母亲的思念之情,谷牧心中很不是滋味,曾写下“寒风冷雨阻不住,夜夜街头唤儿归”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前夕,谷牧终于得以回到家乡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住。据谷牧的亲属讲:和母亲住在一起的谷牧是个大孝子,他一生中都非常孝敬他的母亲,在他母亲生病住院的时候,亲自晚上陪床,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轮流照顾,直到母亲最后去世。

二、审慎务实的人生态度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君子应广博地学习,审慎地问辨、思考,最后是笃实地践行。这一思想对谷牧老成持重、审慎务实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刚刚兴建特区时,谷牧就对如何办好特区做了非常周密的思考,谷牧意识到,举办特区涉及面广,政治性强,党内外不少领导和群众不理解甚至反对,国外投资者也有种种疑虑。因此,光靠有方针政策还不够,必须得提请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所以,1979年底,他就着手组织起草法律性文件,并先后13次易其稿,其慎重程度可想而知。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这个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随即批准上述四个特区的位置和区域范围。至此,经济特区从创意、构想,到党的决定、政府法规,最后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变成了俨然在望的现实。办经济特区,谷牧没有经验,但他作为对外开放的一线的指挥员,“摸着石头过河”, 脚踏实地,审慎务实,本着一种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特区建设之路。

1984年3月,中央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在这之前,即2月14日,邓小平同志曾这样讲过:如果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而在这次座谈会上谷牧对此一字没提,当时来自海南的干部不太满意,他们提出:为什么不讲海南20年赶上台湾。谷牧后来回忆说他是故意不提的,他说:“我牢记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教训时,周恩来同志对我们说过:毛主席的谈话,有时是征求意见性的,不能以为件件都是主席的决定。我对小平同志讲的这一句话,就是按周总理这次讲话的精神去对待的。”②当然,这也是因为他认为海南20年赶上台湾的话既没有在中央讨论决定,也缺乏科学论证,只是邓小平用来鼓劲的一句话。今天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谷牧不是保守而是实事求是。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实用高于玄想,务实不尚空言。谷牧就是这样,在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他一生谨慎稳重、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堪称中国共产党内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三、贵和持中的行为方式

“贵和持中”强调的是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追求适量、守度、得当。谷牧一生坚守“贵和持中”的行事原则,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从来都是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骄不馁,体现了具有儒学渊源的“中庸之道”。谷牧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周总理管理经济的左膀右臂,1975年邓小平整顿国民经济的得力助手,我国对外开放中功勋卓著的先锋官。在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留下淡墨重彩的痕迹。在谷牧当年的工作环境中,与之打交道的人,有像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甚至毛泽东这样的比他要年长一辈的中央高层领导,也有年长他许多、资历比他深的李富春、薄一波等领导人。从1955年1月到北京工作,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审查、“靠边站”的5年(1968—1973),谷牧一直在中央经济和建设部门任职。可谷牧与这些领导人不仅没有什么争执,而且与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即使在“文革”日子很艰难的时候,面对陈伯达、“四人帮”等人的猖狂,谷牧也能始终保持“沉默”,尽力而为做好本职工作。他曾说自己在长期工作中从来没有偏激的行为,认为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他身上的体现。人们常常用“中庸之道”来评价周恩来的行事原则,认为谷牧的“中庸之道”带有周恩来言传身教的烙印。

谷牧贵和持中的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时期也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改革一线的人们看来,谷牧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关系,因为他熟稔中国国情与“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譬如: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场有关“租界”的风波。当时有人把特区比作“旧中国的租界”。中央书记处讨论批转一个对外开放的报告时,曾有人要求在转发对外开放报告中,要附一个所谓 “上海租界的由来”的材料。接着,某报又刊登《痛哉!〈租地章程〉》为题的文章。文章表面上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实际上是怀疑甚至不赞成中国试办经济特区。很快,“洋务运动卷土重来”等说法接踵而至,而谷牧甚至被称为“李鸿章”。 面对“经济特区”是“租界”的争论,谷牧当时压力很大。但是,经过深入思考,特别是特区发展蒸蒸日上的事实,使谷牧坚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举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没有错。为继续推进特区发展,谷牧与广东、福建省负责同志多次交换意见,取得这样的共识:不争辩,不解释,埋头工作,只要中央不明令撤销原定决策,仍然照样干,有些事办起来有困难,暂时缓一缓,先办能做的事。这充分表现出谷牧“择善而固执之”的“中庸大道”。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味的就是中庸哲学。而谷牧恰恰是把中庸当作一种对待世界的方法论,又作为一种道德与人格观念来把握。事实上,也正是靠这种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谷牧在对外开放和特区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特区建设的总工程师。

当然,谷牧坚持贵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绝非骑墙、折中、模棱两可、明哲保身,更不是不要立场、不要原则,做“老好人”。例如,从1984年起,特区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特区热衷于成为商贸、金融中心,对中央规定的以工业为主和出口为主的发展方针贯彻不力。为了及时纠正发展中出现的偏差,从1985年初开始,谷牧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特区工作会议。在其中的一次全国特区工作会议上,谷牧就对1985年以来虽经三令五申但各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仍然不断扩大基建规模,没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爬坡”、“上楼”,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说:“这些批评的话,我曾经考虑过是不是要公开说,后来决定还是要说,否则就是我的失职。”①谷牧对深圳等特区的公开批评,正是他坚持原则的体现。事实上,谷牧在对外开放和特区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既在于他的“中庸之道”所结缘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更离不开他中庸之外的的原则性。

四、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思是说,有德的君子要以日月经天为象征,刚健有力,永远向前。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入了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培养出一批批坚忍不拔、勇敢进取的优秀民族代表。而谷牧就是其中的一员。

1949年9月,济南解放后,年仅35岁的谷牧就担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济南市市长、济南警备区政治委员等职。在中共接管的大城市中,谷牧是年轻的领导人。对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谷牧来说,接管大城市毫无工作经验。但年轻的谷牧面对着战后百废待兴的济南,以他读书人的智慧,加强治安,稳定金融,安抚工商业者,使济南的局面很快稳定下来。他写给中央的关于接管济南的三个报告,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批示,并转发全党。1952年2月,谷牧调到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的上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这年,谷牧才38岁。中央对年轻的谷牧屡屡委以重任,应该说与谷牧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是分不开的。

谷牧是“文革”后期深得周总理器重的老干部。70年代初,周总理让他抓港口建设。谷牧在“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困难条件下,千方百计排除困难,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接受了总理的重托,决心拼老命办好这桩大事”。大干三年,终于在1975年底实现了周总理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奋斗目标。1975年底,全国新增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40多个,超过了1973年以前的历史总和;港口综合吞吐能力新增5500万吨,比1972年增长了50%。“文革”期间谷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这项重大建设任务,不仅改善了当时的海运状况,而且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也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的更大规模的港口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①

在1975年邓小平整顿国民经济的时候,谷牧就是邓小平的得力助手。当时谷牧是副总理,兼管国家建委和国家计委两大部门工作,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主抓工业交通系统的整顿,而这也正是“文革”期间经济工作的难点和邓小平1975年整顿工作的首要战场。当时整顿工交系统的突破口选择了“老大难”部门铁路运输,并指定谷牧负责。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谷牧制定了《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整顿工作。铁路运输整顿初见成效后,谷牧又直接抓了钢铁行业的整顿。他排除干扰,制定办法,调换干部,使钢铁行业的整顿立见成效。铁路和钢铁行业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后,为了进行工业其他部门的整顿,谷牧又被邓小平指定负责组织起草《关于加强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在儒家的理想设定中,君子应有知难而上、奋发有为、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行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忧苦面前不叹息,情绪高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而这不正是谷牧儒家人格的现实写照吗!

谷牧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推动了“开放”。谷牧在改革开放事业中一直站在前沿,冲锋陷阵,领导并执行着党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政策。1978年初,谷牧作为副总理带团去西欧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回国后,代表团写了15000多字的《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其中提出了许多灵活而实用的对外开放思想和办法,得到中央的赞同,这次考察成为中国走向对外开放的序曲。1979年,又是在谷牧的直接领导下,实施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设想。这些今天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当时谷牧作为对外开放的先锋官,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此后,改革开放中的几个第一,都与谷牧联系在一起。1979年9月,谷牧赴日本,敲定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笔外国政府贷款,他成为日后大规模利用国外贷款的先行者。随后,由谷牧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吸收外商资金从此有了法律保障。就是这样一位生于儒乡,深谙儒学,极具自强不息精神的老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带领创伤后的中国杀出了一条经济对外开放的血路。而自此,“特区”“开放”与谷牧的名字也就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

1985年,谷牧主持起草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中国的开放终于从东南沿海扩大到长江以北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和沿海其他地区。后来,谷牧又像当年创办其他四个特区一样,主持筹办了海南建省和建经济特区,并且探索到了除特区之外的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新的开放模式。就是这样,从1979年到1988年,谷牧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穷十年之功,扮演多个角色,为中国经济由故步自封转向融入世界打下了基础。

(作者系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猜你喜欢
谷牧儒家人格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谷牧探病
谷牧:视书如命,寻回周恩来的“宝贝”
贵和持中:谷牧的行事原则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