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期间中日战略述论

2015-12-31 20:19肖燕明
红广角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战略

肖燕明

【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日,中国战场逐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中日两国在中国战场展开角逐,两国的战略决策也根据时局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抗战防御、相持阶段是两国战略决策变化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日本;战略

二战时期,中国和日本是主要参战国,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自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就开始在中国战场展开角逐,两国的战略决策也根据时局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抗战相持、防御阶段是两国战略决策变化的重要节点。本文所指的中国,主要为中国执政党国民党和非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本文拟就两国采取的战略的优劣作出评价,并提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分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的战略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奉行的战略是:“避战媾和,忍让退缩,‘攘外必先安内”,日本采取的是“挑衅试探,步步进逼,有备而来”的战略。从全世界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9月1日。但在亚洲,日本早于1931年9月18日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从思想上、军事上、组织上都毫无防备,被动挨打。而日本蓄谋已久,从组织上、军事上、思想上做好了侵略中国,灭亡中国的准备。

1931年前后的中国形势是:蒋介石于4年前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使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和武装据守部分地区,继续与国民党斗争。蒋介石为了剿灭共产党,对共产党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同时,镇压各地的共产党人和共产党活动。共产党虽然遭到血腥镇压,但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继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赣南、闽西根据地,湘赣、湘鄂赣根据地以及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等。国民党成了一党专政的执政党。政治上,执政的国民党内部派别纷争很多,蒋介石既要建立独裁专制的统治,又要平衡党内各派别。军事上,国民党内部划分为各种军阀,各派军阀割据混战,战争连绵不断。张作霖割据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冯玉祥割据陕西、河南;阎锡山割据山西;李宗仁、白崇禧等割据广西;蒋介石的势力主要占据江浙一带。汪精卫另立南京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经济上,战乱连连,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一时期,蒋介石为了筹措军费和筹集镇压共产党及治理千苍百孔的国家的开支,大量发行公债。国民对蒋介石寄予希望,希望蒋介石能够带领国家抵御外侮,独立自强。因此,很多人购买。国民党政府还大举举借外债,这要跟外国列强作一定的妥协。同时,国民党官僚加紧敛财,逐渐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九一八事变”打响侵略中国的枪声。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日本轻而易举地占领东北三省。蒋介石此时仍然坚持镇压直至消灭共产党,这才是国民政府战略的重中之重。他认定“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必须“先清内匪再言抗日”①。

“九一八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大胜而告终。日本从甲午战争中尝到了巨大的甜头。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利用从中国获得的经济利益迅速走上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但是,日本人的野心是要称霸亚洲,进而称霸世界。而它称霸亚洲的最大的障碍是中国。

为了从中国攫取更大利益,日本政府密谋策划,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做好充分准备,开始把“挑衅试探,步步进逼,有备而来”的战略逐步变成实际行动。

通过发动“九一八事件”,日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西安事变”至“卢沟桥事变”期间中日两国的战略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被迫采纳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战略,中国开始了全民抗战的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加强侵华武装力量,采取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全方位、多领域侵华战略。

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薄弱,而且时刻受到国民党的围剿,但中国共产党以微薄之力,发动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而此时,日本正在中国长驱直入。1935年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从日本侵略中国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极力呼吁抗日救亡。共产党的抗战战略是:在保存自我力量的前提下,争取共产国际的支持,争取苏联的支持,以微弱之力,发动群众抗日。同时推动国共合作,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17日,刚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共产党的抗战表现在:首先,在政治上坚持争取联合国民党,发动各阶层各界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路线方针。其次,在舆论宣传上,通过办报刊杂志,刊登宣传抗日文章,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鞭挞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通过走上街头,演出抗日剧,向群众演讲,谱写抗日歌曲等形式,发动群众抗日。军事上,坚持武装斗争,武力打击日本侵略者。相对于国民党的依靠政府抗战,共产党更注重的是广泛发动群众。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响,抗日热情高涨。张学良由于执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迅速沦亡,背负亡国奴的罪名,被全国人民唾骂。1935年12月,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共副司令员,围剿陕西甘肃的共产党军队。但是,经过直罗镇等战役后,国民党剿共东北军惨败。内外交困的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派部队逮捕蒋介石,将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两人随即知会中共中央,要求共商抗日大计。

15日,中共中央以15位将军将领的名义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合作、化敌为友、共赴国难的政策。及后,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终于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从而得到释放,“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直接促成了中国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创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新局面。

这一战略使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占领了东北三省等地的日本,凭借强大的武力,继续实施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全面侵华的战略。到1937年上半年,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政权经过系统准备,全面侵华政权体制已经形成。为了达到目的,军事上,1936年9月,日本陆军省修订的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在继承历年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对华北方面,使用2个军(5个师团),根据情况发展可再增加3个师团,用以占领平津地区和华北五省;对华中方面,使用第9军(3个师团)占领上海附近地区,另组建第10军(2个师团),从杭州湾登陆,两军互相策应向南京方向推进,占领并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对华南方面,使用1个师团占领福州、厦门、汕头等地。日本海军方面则认为,限定局部作战可能是不现实的,“必须作出全面战争的计划。海军用兵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它富于机动性,所以一开始就是准备去全中国所需要的地方,用必要的兵力,迅速达到目的”①。在空军方面,日本对中国占有绝对优势。

政治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初,日本法西斯军部势力打败政党势力,成为执政主体。1936年,发生了“二·二六事件”。2月26日,日本一批军队士官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内务省、陆军省、参谋本部等机关,杀死内大臣、藏相、教育总监等官员。这是军部极端法西斯势力蓄意而为的旨在构建军国主义政府的政变。这次行动直接促使了冈田内阁的下台,代之而上台的广田弘毅内阁执行的是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政策。

经济上,日本一切费用向侵华战争倾斜。增加军事经费,发展军事工业,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1937年,武器产量达到年产步枪42754支,机枪2295挺,火炮478门,坦克479辆,飞机1580架,军舰51724吨。②为加快经济军事化和对军事工业的扩充,1937年5月,陆军省向政府提出《重要产业五年计划纲要》,决定在本土和新占领的满洲等地区全力发展各项产业。日本加速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铁、煤、铝、镁等资源进行强盗式的开采掠夺。以支撑其军事工业的需要。③

外交上,日本企图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擅自退出国际联盟。继而,单方面退出华盛顿条约(1922年签订)和伦敦条约(1930年签订)。这两个条约制约了日本的侵略扩张。日本在向侵略战争的路上一步步迈进。由于双方在发动战争这一点上不谋而合,经过一番蓄意密谋,1936年日德终于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迈出了侵略战争上关键的一步。随着德意法西斯的进一步结盟,形成了德意日三国连成的“轴心国”侵略链条,世界法西斯势力进一步加强。

抗战防御阶段中日两国的战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的正规军大兵团阵地战,敌后战场则采用游击战、运动战、山地战、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等多种作战战术。国共合作后两军在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共同作战就取得了胜利——平型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抗战的信心。

正面战场的作战以国民党为主。正面战场较大的战役有22次,主要包括:

1、平津战役。1937年7月,历时2天。日军速战速胜,国军速战速败。

2、华北会战。1937年8月,历时半个月。此战打得激烈惨极,国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虽败犹荣。

3、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历时4个月。日军遭到国军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战况激烈,国军伤亡惨重,但斗志高昂,重创日军,有效地拖慢了日军侵略的步伐。

4、太原会战。1937年10月,历时一个多月。这次会战共产党的军队也参加了。会战经历了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三个战役。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占领太原。

5、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历时不到一个月。上海失守后,日军用重兵涌向南京,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重大挫折,元气还没恢复,在日军的围攻下,南京很快失守。

6、徐州会战。1938年1月,历时5个月。日军先后调集8个师团及3个旅团、2个支队约24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夹击徐州。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徐州及中原战场的安危,决定全力防守,确保徐州,先后调集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由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取得歼毙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战果。

8、广州作战。1938年9月,历时9天。中国守军几乎没有抵抗,广州很快沦陷。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首次出击,就联合国民党打了一个大胜仗——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策略,显示了八路军的抗战实力和作战能力,消除了国民党散发的弥漫在中国上空的妥协言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日军的威风,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念。

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共识,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战术灵活多样,战士们英勇善战,同仇敌忾,不屈不挠,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有人民群众的掩护,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主要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冀东、冀鲁边、琼崖、东江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一战略有效地阻止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肆意妄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日本曾叫嚣3个月内灭亡中国。为了侵占中国,日本出动了所有军事力量。派出陆军、空军、海军,海陆空全方位进攻,誓要踏平中国。但日本预料不到会遇到这么前所未有的激烈的抵抗,它不断增派军力,甚至使用化学武器,施放毒气,细菌,凶残杀戮,狂轰滥炸,在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对八路军的根据地实行大扫荡,把中国大好河山践踏得满目疮痍,哀鸿遍地,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这并没有击倒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奋力抗击,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拖住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

抗战相持阶段中日两国的战略

中国国民党采取打阵地战,步步坚守,顽强抗战的战略。中国共产党采取依靠人民群众,同日本打持久战、消耗战的战略。两党共同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日本则采用拉长战线,扩大进攻面,侵略东南亚,侵略美国,企图侵占整个亚洲的战略。直接导致侵略战争的失败。

中国国民党政府步步坚守,日本攻哪个地方,国民党守哪个地方,日本每攻占一个城市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刻地分析局势,认为战争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在战场上不宜硬碰硬,宜跟日本打持久战,消耗日本的实力。中国共产党不是“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外国的援助,而是寄希望于中国人民自身的抗战;不是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而是主张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发动各阶级、阶层、政党和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之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造成克服敌强我弱的有利条件,实行一条全面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路线。这条抗战路线,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以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彻底解放为最高利益,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①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地阐述了以弱胜强,与日本打持久战的战略理论。毛泽东认为:对于抗日战争,有两种论调,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容易产生轻敌倾向。毛泽东强调:虽然日本人来势汹汹,但中国不会亡国,但也不会速胜。敌强我弱决定这场战争是持久战。持久战这一战略是拖垮日本军事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四川、西藏、新疆、宁夏、甘肃、云南、贵州7个省日军没打到,其他各省都有一部或大部分领土被日军占领。日本在中国的战线已经铺得很长很广。此外,日本还侵略了美国以及缅甸、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战线过长,直接导致日本军力衰竭。

日本长期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使日本国内的经济千疮百孔,国力枯竭,民众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特别是同盟国的参战,形势对德日法西斯越来越不利。进入1945年,在欧洲战场上,反法西斯战争已临近最后胜利;在亚洲、太平洋战场,盟军步步逼近日本本土。

中国战场的对日反攻也打得如火如荼……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出兵对日作战,德军投降后,苏联也对日出兵作战。1945年8月9日,苏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同时对日军关东军发起进攻,10日,越过国境,经过20多天的作战,迫使关东军投降。苏联出兵,加快了日本的失败。1945年8月、9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直接导致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整个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①

综上所述,日本发动的是反人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它采取的战略不得人心,违背道义,灭绝人性,残忍至极,是对人类和平正义的公然践踏,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失道寡助,直接导致它最终在中日战场上失败。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是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是正义的,深得全世界反侵略战争的人民的人心,得道多助。它采取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用武装的反侵略战争,反对武装的侵略战争的战略,是正确的。它显示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中国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中国采取的战略决定中国必胜,日本采取的战略决定日本必败。这是战争的规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拼尽全力,在抗日战场上厮杀。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和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合力最终打败日本侵略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七·七事变”69周年座谈会上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因此学术界一般将二战的起源定为1939年9月1日。但是,早在1931年,日本就侵略中国,1937年中日两国就开始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而且,一直延续到1945年。日本当时是经济、军事大国,中国是人口、面积大国,不管怎么说,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这是不容置疑的。1936年日本已与德、意法西斯结盟。实际上,战争已经不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所以,作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应该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因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应战。这样才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中东方主战场先打起来的事实。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中国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战略
战略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