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德育和审美教育的共有和特有的双向视角,运用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对高校德育审美研究进行探索,将德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来打造坚实的学理基础,以此丰富德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高校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德育 美学 德育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03-03
德育作为一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的政治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其功用是调动人们的政治热情、确保正确的政治态度并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局。一旦个体与整体在价值取向上出现矛盾,就简单地提倡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去满足整体需要。这种忽略人的需求的教育理念、缺乏人文色彩与亲和力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必定会影响教育效果,有时甚至事半功倍,今天德育教育已受困于诸多矛盾中,处于艰难境地, 举步维艰。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已成为时代之需。
审美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来,以无所不在的形式呈现出一种审美追求的自由表达方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语境,自此中国审美文化为人民的审美解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已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在其“去中心”、“反本质主义”的标志性旗帜下,建构性的后现代和解构性的后现代思想分别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倾向。建构性的后现代中心思潮强调不同主体之间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有些对话和交往,以祛除现代性哲学思想中的本质主义和线性思维,它给许多学科领域和生活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启示。解构性的后现代哲学思潮放弃区分真假、好坏、美丑等价值标准和判断,抽掉人文科学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使整个后现代社会文化面临价值和价值观终结的危险,同时也威胁到了德育学科的发展,给需解决时代问题提出了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外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将美和艺术运用于教育尤其是以塑造人的心灵为主的德育教育活动的生动的实践。伴随着德育教育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发展,德育的美学借鉴正逐步成为德教育学述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一个全新视角。
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美学的基础理论在美的存在、美的认识,美的创造等方面以形成了稳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形成一批部门美学。美学与大学的德育科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德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作为德育学理论基础而吸收的美学理论,它应是在更抽象层次上规定着本学科的内容,制约着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为本学科操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美学是可以为高校德育学的丰富和完整提供理论依据的。从德育和审美教育的共有和特有的双向视角,研究美学理论和审美教育过程对德育的启迪和借鉴,从美学这个成熟学科和审美教育这个独特领域的教育形式,来丰富德育学的理论体系,促进高校德育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审美教育过程是深得大学生厚爱并有广泛的接受基础。从审美教育过程中,吸收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对高校德育实践大有裨益,会很好地促进和优化高校德育过程,提高德育质量。高校的德育过程充满着美,德育工作者塑造人的美,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它的工作对象即学生省上,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就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由此便产生一种美的愉悦之感,获得了美的享受。从实践的层次看,高校德育过程就是理性美的鉴赏,创造和完善的过程。
德育过程也是享受成长的过程,如果从更深入的层次上看,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养成规律,与人对客观审美规律具有同一性。从德育学方面看,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进入到崇高境界本身就反映了美的客观规律。高校的德育过程,在现实意义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需要德育、审美教育两璧合美,相得益彰,共同作用于被教育者,更需要提高高校德育过程的美学品味。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德育审美研究的理论意义
德育审美理论吸收的紧迫性。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网络虚拟化的今天,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的概念和标准,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德育,即如何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和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他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可以也应该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核心和突破点。
德育审美理论吸收的重要性。美学究其本质而言,是指向一种普遍的人类形态——感性审美世界的理性活动,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领域和知识对象领域。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发育成熟的学科。美学的基础理论在美的存在、美的认识、美的创造等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形成一批部门美学。其中,与高校德育有密切关系的有审美学、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德育美学等部门美学学科。德育与美学理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美学理论对高校德育都具有极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旨在塑造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美育则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德育和美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高校德育的美学理论吸收正是为研究和解析出属于美学理论、审美教育过程独有的,且对于高校德育过程具有指导意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以保证为德育学所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美学可以为高校德育的丰富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新时期在高校德育开展美学理论吸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外思想家、教育家们很早就天才地发现,美和艺术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因此中外历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将美和艺术运用于教育尤其是以塑造人的心灵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在这方面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思想智慧,成为我们对德育教育进行美学思考与研究的源头活水所在。但是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德育同美学(艺术学)的交叉研究,应该是肇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是在国内兴起第三次美学热和李燕杰等老一辈教育艺术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发展的历程逐步开展起来的。回顾与总结20多年来的研究状况,是笔者在现阶段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前提与逻辑起点。
2.德育审美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技艺功能。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证明,美最长诞生于实用,并在远古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完全束缚和局限在狭隘直接的经济实用功利关系上。用美学思路和路径、价值和特色塑造德育的美,进而塑造完美的人,这正是德育美学方法的功能定位。对德育美学方法的功能研究源于教育美学和教学艺术的功能研究。《教育美学导论》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及教师和教材的审美因素的研究和发掘,不仅对于德育教育,对全部教育都具有诱人的工具价值。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运用美的力量和审美的原理来丰富和充实德育,把理论的说服性与情感感染性结合起来,把严肃性与生动性结合起来,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成为新时期德育具有新的要求。那么,运用美学的原理和规律构建德育,作为德育具有的中介,使德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道德说教成为具有美感的东西,这就是德育美学方法技艺和工具价值。在新时期,在德育技艺中引入美学的观点,运用德育技艺的审美艺术方法,提升德育技艺质量,提高德育技艺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德育教育活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塑造人、教育人的过程。在这实践和过程中,要用科学、正确的方法作指导。方法是人们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途径、技术和范式,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意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德育美学方法正是运用了美的本质探索德育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主题和教育客体的授与受的规律。德育美学要探讨的德育教育过程、内容、载体等都是运用了美学的方法来实施德育教育。
第二,陶冶功能。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里就包含了美学的一个特性:即美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特性。美学的各个部分的研究都离不开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价值,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用美学和艺术形式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是行之有效的。美学之于德育教育正是运用了美的陶冶方法,探讨了德育教育的育人规律。德育美学方法借助美学理论,运用审美既艺术手段,创造富有艺术性、审美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效果,实现德育目的和任务,提高受教者的精神境界,塑造美的心灵和美的人格的方法。德育美学方法的功能不是仅仅以求得德育教育效果的改善为目的,同时,它还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精神境界,使德育教育过程成为个体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教育效果。此外德育美学在精神价值方面所倡导的精神自由、独立性、对当前功利的超越等等,无论对最早德育观上的功利主义,还是后来的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的“鉴定适应论”和道德相对主义,都是一种现实的否定。它构成了后来“德育美学观”实现对“德育美学”研究范式进行否定之否定实现回归的逻辑与历史辩证过程的起点,也是德育美学方法陶冶功能的表现。
三、德育审美借鉴研究的维度
由于美和艺术是两个密切关联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范畴,学界对德育美学思考与研究实际上有两个界限不很分明的维度:审美之维和艺术之维。由此形成了德育教育美学借鉴研究的两条发展道路,即德育教育审美研究和艺术研究。其中由以冯文广等人所著《德育艺术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和中南大学刘新庚教授在其专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6)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专门探讨达到了较高的理论水平。
如同美和艺术的关系一样,这两个研究维度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它们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审美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很大中审美因素的发掘和审美关系构建,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式、作品乃至整个很大过程各因素各环节的立美创造于审美体验,以求达到“立美育人”的目的;而艺术研究则主要是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层面。它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创造,以期通过艺术的美感效应(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来改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借美育人”的目的。但是,美和艺术同为美学范畴,本身就有某种“天然”的血缘关系: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美在历史上也主要是指艺术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之维与艺术之维研究的差异和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次要的而非主要的,而紧密联系、彼此相似乃至很强的交互渗透性才是它们关系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中必然会涉及到艺术性问题,其实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者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时,他们实际上讨论的却完全是或者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所以我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在它们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和艺术化最终殊途同归,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真善美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境追求,这种境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不仅体现了合规律性之真与合目的性之善。而且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染力,它既是审美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更确切地说是艺术美的境界。基于上述理由,同时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野研究这个大题目下,我们不对这两条脉络做严格的区分,而是以艺术研究脉络作为主线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借鉴之路,其中当然也会涉及到一些审美视角的研究成果。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维度研究脉络的专门梳理,可以参考中南大学杨国辉《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1)一文。
总之,德育教育应放在人、社会、自然这个广阔的背景上,用系统的思维对高校德育现代化作综合的、动态的思考和改革。其一,高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对美学.美育理论的借鉴,对生动的美的形象的欣赏,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怡情,不断完善仍,回归人的本质。其二,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德育的整体性观念体现在将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心理与行为方式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从美学“人的美”、“审美”和“美感”等理论中挖掘出其深层次的本质,以促进民族高校德育的各种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效果。其三,高校的德育审美艺术研究既不能离开现代的观念、视野和思维,也不能脱离民族感性生活的母体和根基,我们究竟能够从什么角度、在多大的深度上来提出和解决源自我们民族自身发展境况而又具有世界性关联的时代性课题,是今天高校德育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四,审美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是在以传统德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更多的审美要素,使实践活动更具美感,来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高校要确立“大德育”、“大审美”的理念完成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等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从而优化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活动由学校向社区延伸,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沟通校内外,让学生实际地参与真实社会生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体道德的全面和谐统一发展。其五,开展学校和社会机构一体化的互助合作。最后,构建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形成个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网路。
参考文献:
[1]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结项成果。项目编号:31920130104,项目名称:民族高校德育审美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
陶莉(1971-),女,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美育、美学、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