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教作文之等待他的蜕变

2015-12-30 16:25:21吉顺权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作文老师学生

吉顺权

学生的作文到底是为应试还是为生活而写?我们是应当引导学生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的所谓“作文提高”,还是有一个长久而灵动的、脱胎换骨式的作文导向呢?作为语文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辨清作文的方向尤为重要。剥除了应试的干扰,我把作文教学列为三部曲:善于细致观察;注重语言积累;唤醒头脑创意。

一、作文观察小记

作文与语文内化、表达需要密切相关,“世事洞明皆学问”,作文特别注重生活的积累,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讲究技巧性,运用得当的方法才能体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首先需要学生善于细致观察。要在学生脑中重新构建细致观察的价值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观察体系。大文学家福楼拜特别重视观察,他常让莫泊桑蹲在街口,一蹲老半天地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马车等,并要求用一个最准确的词来形容所见事物。既然福氏用得此法,我们又何尝用不得!

这日,我以自身作例,请学生以细致观察的眼光看待老师,说说具体注意到了哪些部位。结果,从头部的耳、鼻、口、眼、发到躯干部的前胸、后背、肩再到四肢的胳膊、大腿、膝盖、手脚再到穿戴的衣裤、鞋袜,包括我“密不示人”的大肚腩都被学生“揪”出来了。这些身体部位被用超过20个词罗列在黑板上。

“你会用哪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某个部位,举个例子,你会说‘(  )的眼睛呢?”我在“眼睛”前板书加上“(  )”的。

“炯炯有神”“小小”“黑色”“戴着眼镜”……学生的答案此起彼伏。

“找一个最能概括我眼睛特点的词语。”

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小而聚光。”有人叫起来。

“好词语。”我比较乐于接受这样的答案,于是随即板书下“小而聚光”,“每个事物都会有并且只有这么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这才是最能准确表述老师眼睛的词语。”我指指身体朝它们笑笑:“老师其余的部位你也用一个词来形容。”

等依次把他们概括的形容词写下后,我问他们:“以前想过把老师观察得这么细吗?”

一致的摇头。有声音飘过来:“把老师进行这么细致的分割真有趣。”

姑且把这称为“细致观察法”吧,以名词作为事物部位名称与学生表达的共同点,用一个形容词来陈述事物的特性,做到表达精确化,从而构建细致观察的方法体系,学生不能轻而易举地据观察的结果来进行表达,这样的观察和结果表述更能体现出观察的实质价值。

“细致观察法”可以被运用于观察事物,同样也可以被运用于观察动作。一连串的动作也可以分解,并用特定的动词来表述。比如“三步上篮”可以通过“拍、跨、夹、跳、托、落”等动词来陈述这个过程。

一次次的训练,慢慢内化为他们的观察习惯。就像在盼着蚕的第一次“眠”,我在期待学生们向着“有心人”的蜕变。

二、重在课外积累

积累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基础性的持续动作。写作就好像建房子一样,要想造一个漂亮的小洋楼出来,就必须先建一个牢固沉稳的地基。自身庞大的积累就是那个牢不可摧的地基。

积累可以分为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如果教师把全部注意力指向教材所提供的范畴,眼光仅限于课内积累,那么覆盖面就是狭隘的。仅凭教材上那点可怜的知识就能满足已经伸张自己全身的知觉系统去感知世界的学生的需求了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调整注意力的方向,对学生课外积累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和行为。

以怎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呢?

首先是词的积累。汉语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字词,一篇好的作文必然要以修辞性的词来作为支撑的“骨架”的,没有这些词的积累,就谈不上去运用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学生要备有专门的本子来抄录修辞性的词以便记忆。每天“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学的3个词,连续记录3年”,并使这项“作业带有游戏的性质”:“在回家的路上,你们回想一下,今天我们抄了哪3个词,它们是怎样写的。你在记忆里回想一下这些词的模样。明天早上一醒来,马上就回想这些词的写法,靠记忆把他们默写在练习本里。”——这种轻松的积累方式值得借鉴。我们联系自身的教育实际,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词义进行绘画或模仿动作与情境,亦或采用其它记忆的形式,极力淡化这是作业的印象,突出其中的游戏性质,牢牢地吸引孩子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为学生建造一个“词语智囊”,学生作文用则选之,取之不竭。

还有一种重要的积累方式就是扩大阅读面。苏氏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并且“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划分专门的时间、提供相当的书籍让孩子去阅读。不必局限于某一类读物,广开阅读路,扩大阅读面,接触的知识越多越广,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思考得就越深,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的自身积累就越丰富,那么为写作创造的“智力背景”也就越广阔。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积累正是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好似在盼着蚕的“二眠”一样,我在期待学生向着“小博士”的蜕变。

三、唤醒头脑创意

儿童的头脑里总是会诞生出无数古怪念头:要么想从墙角挖出宝藏,要么是到野沟里作一次意义重大的探险,还要手持木棍、身披布毡、棍指天空疾呼:“我是雷欧奥特曼!”这些想法和行为在成人的眼里是多么幼稚可笑、荒诞不经啊,他们完全不符合成人世界的逻辑,有时甚至违反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而在我看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它寓含了人类对世界的触觉中最直接的一部分,犹如太阳放射光芒一样,全部的思想光线都已伸张出去,去触碰、感知世界。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写作还是起步阶段,某类文体的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要认知,都要像婴儿学步一样,先从模仿开始。因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学生的“律”就是从老师处学得的写作方法或者是模仿的作文书上的,说他们的作文在语言、结构上出现“大同小异”的状况就像日出日落一样是必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不足为怪。

尽管要遵守同一个写作方法,有着“一律”,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思维方式相异、言语习惯有别,因而随着他们的差异所诞生出的作文内容就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一千篇作文就该有一千个面孔,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作文“千面一律”。

我们力求写作“千面”的时候,难题来了。那些不去“盗版”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又了无生趣、平平无奇,让老师阅卷之后长叹一声:“太缺乏想象力了!”于是,问题的解决之道指向了一点(而这也是根本):需要唤醒儿童的头脑创意,让他们的头脑爆发一次次风暴,大胆地去想象,进行扩散式思维训练,以至演变成写作中的思维“闪光点”。

“词语风暴”,我最常用的方法。以词“房屋”为例。老师说出名词“房屋”,学生快速说出与“房屋”有关的实物,也以词的形式表达,多多益善。比如说“砖”“木头”“树干”“窗户”“水泥”“瓦片”“门”……这是一种思维扩散性的训练,目的是经常通过这种“只要敢想”的训练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儿童的想象,灵动孩子的思维,加大他们形成创意写作的可能性。

怎样让孩子的创意能被别人认同、理解、接受呢?我们也可以在训练中体现“逻辑的创意”。试举一例,提供一则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可以设置一些悬念,给学生发挥想象的余地,比如:猴子和乌龟本来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有一天他们吵翻了天,都说自己的本领大,于是他们决定比试一番……结尾解开悬念:最后,他们又重归于好,比以前更团结了。至于这个悬念是怎样解开的呢,这就要请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巧妙地设置情节,以“金点子”来帮助这对欢喜冤家打开这个结了。这种训练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相同的,它除了要学生拿出“金点子”创意外,更要求学生注重智力上的逻辑,才能在不背离题意的基础上,提出解决之道。

我多希望学生思想的太阳向外辐射出无数条创意的光线,照亮他们写作的蔚蓝天空。开作文之先河,创思维之新意。好似期盼蚕的第三次“眠”,我在期待孩子们向着“开创者”的蜕变。

但愿经过这作文教学的三部曲,看到“蜕变者”灵动的作文以后,我们会感叹:“应试,我们赢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

编辑∕于金苗

猜你喜欢
作文老师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