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娟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比较重视对文本的解读、赏析、重组,而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锤炼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综合素养的提升。事实上,经过精心锤炼的教师语言,能给学生最直接、最典范的影响。笔者下面从“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引导语、总结语”这“五语”来谈谈锤炼课堂语言的意义和做法。
关键词:锤炼;课堂语言;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35-2
一、导入语——学生兴趣迸发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的导入则是这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该堂课能否上成一堂好课,而好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独具匠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也常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但光追求形式还不够,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导入语的内容显得更为重要。好的导入语既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更应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如我们把握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运用恰当的名言警句、诗词等来导入,效果肯定比平铺直入要好。那么怎么锤炼导入语?一位教师在上一节复习课时,导入语既巧妙引用了“温故而知新”的名言,又适当加上自己锤炼的语言(“同学们古人都知道通过巩固复习能获得新知,相信我们通过复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收获”),巧妙的导入语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认真复习的热情,也给原来比较枯燥的复习课增添了活力。
二、过渡语——教学环节衔接点
课堂教学中过渡语是融对学生的肯定与评价,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强调与小结于一体的。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向高处攀登的层层阶梯,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典范。过渡语恰当与否对一堂课的影响较大,精心锤炼“过渡语”,教师不容忽视。曾观摩过一堂公开课,整堂课设计非常严谨,师生互动也不错,可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有缺憾,细细品来,发现问题就在于教师各环节的过渡语呆板乏味。由此,让我联想到以前听过的一些随堂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设计。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紧凑、松而散;有的则不连贯、支离破碎;有的课学生兴味索然。这样,显然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教学过渡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案预设中,一定要重视教学过渡语,充分认识过渡语的承上启下、迎接新知、激发思维以及给课堂教学增加美感等作用,并依据不同的课文特点来锤炼。
精彩的过渡语具有“超链接”功能,能链接学生与文本,链接教师与学生,链接相关知识点。有位老师执教《九寨沟》一课时,运用这样的过渡语:
“九寨沟的水真是清纯脱俗,美如画卷。如果说湖泊是一种静态的,绚丽的美,那么瀑布便是充满动态的壮观的美……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就置身于九寨沟的平湖飞瀑中……”过渡语巧妙一转,学生目光便由湖泊聚焦到了瀑布。
当然,不是所有的过渡语能课前预设好的,智慧的老师总能在教学中相机根据课堂实情生成出巧妙的过渡语,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更体现出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当教师全身心投入时最精妙的过渡句就会迸发。
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过渡语“渡”得准,能准确地总结;“渡”得巧,能巧妙地质疑;“渡”得活,能合理地拓展;“渡”得到点,能有效地激情……總之,教学环节丝丝入扣,离不开恰如其分的过渡语。
三、评价语——学生心弦触动点
罗杰斯认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更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具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与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语的恰当表述,力争使它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能指正学生的错误。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又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以诚换诚,以心交心。如对一些胆小而往往羞于表达的学生,当看到他勇于发表意见时,“××同学,我为你进步而高兴!”“××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不起!”即使回答得还不够完美,也可对他说:“没关系,我相信下一回你一定能说得更好。”学生也会因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增强信心。当然,以上例举的是普适性的评价语,针对语文课,我们的评价语更应有浓浓的语文味。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其一生。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槐乡五月》时,有这样一句评价“你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了身边的美!”辩证又充满真情富有诗意的评价语!是啊,一句真诚而适时的评价,胜过千言万语,触动学生心弦。
然而,教师评价语也要适度。不能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语:“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不竭的动力。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捕捉生成性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用自己的评价语言去唤起课堂中的精彩生成。
四、引导语——课堂互动调控点
很多语文教师都很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随之而来的课堂失控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课堂情境,巧妙进行引导、调控,把师生互动调节得更合理有效,把学生学习逐步引向深入。
引导语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导向语言,更是课堂教学顺畅进行的有力保障。引导语应有明确的导向性,极强的启发性。语文课有其自身浓厚的人文性,每篇课文充满了作者的灵气和激情。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进行心灵对话。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习到“万园之园”一段,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有位老师这样引导:“当我们漫步在这样的(重读“这样的”三字)园内,心中涌起什么感觉?”学生自然能在朗读时融入“自豪、赞美”的情感。引导语的导向性、启发性哪里来?来自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来自教师自身语言素养的不断提升。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对于这样一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课文的教学,有位教师他的引导语就设计得非常巧妙——全篇教学紧扣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一株柳?”随着学文的深入,教师再引导“透过它的外在,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一株柳?”这样主旨清晰、导向明确的引导语就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引导语尽可能锤炼得精炼而有明确的指向。好的引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能及时调控课堂互动。
五、总结语——课文延伸突破点
有深度的总结语,在为一个片段、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的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具有拓展延伸的功能,所以说,我们锤炼总结语的目標是将它的总结延伸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曾在网上阅读到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实录中她的课堂总结,在结尾处,窦老师先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接着,她用低沉的语调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天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听课老师评道:窦老师哪里是在擦掉自己的板书?分明是模拟着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窦老师留下的哪里是字体的残迹?分明是被焚毁的圆明园的废墟!一擦一拭之间,这块稍留残迹的黑板上,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因此,恰当的总结语能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窦老师最后还深沉质疑: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毁灭的又是什么?而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式结束语拓展了文本内涵,带给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的同时,又将学生引向深度的思考。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各科教师的榜样,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让我们用心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精心设计教学用语,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牢牢吸引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这样,我们的教学语言才会更好地服务课堂、点缀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