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微
摘要:师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本文站在“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辩证关系的视角,首先分析了当下师德教育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根本原因,提出师德教育必须回归本旨,真正尊重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通过润物无声而又刻骨铭心的价值引导,才能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而后从师德教育目标、方法、过程三方面提出了让师德教育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促进教师自主建构良好师德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师德教育只有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教师的自主建构为根本目的,更多地从师德教育目标、师德教育方法、师德教育过程的创新上,为教师的自主建构创造条件,师德教育才会闪烁智慧的光芒,富涵人性,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
关键词:价值引导;自主建构;幸福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08-2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奠基工程。教师职业道德的归宿就是希望教师具备作为好人,并且是作为好教师的品质,用自己的道德人格来保证教育的道德性,实现教育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建设活动,我们习惯上称其为“师德教育”。
然而,师德教育这一学校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管理目标,实效却距理想甚远。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我们回到原点,追问师德教育本质,不难发现,当下的师德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最大弊端在于只关注外在的价值引导,忽视了教师建构良好德性的自主性,使得师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基于此,我们提出:师德教育必须也只有真正尊重并发挥了教师的自主性,通过润物无声而又刻骨铭心的价值引导,才能使师德教育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才能使教师得到精神的升华、道德的内化、品格的训练,进而促进教师进行真实有效的自主建构。
一、赋师德教育目标以“温暖和诗意”,让师德成长找到幸福的方向
1.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良好师德的奠基石——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师的职业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赖以安身立命的篇章,同时,整个生活世界又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依托和根据。具体而言,教师总是带着他在现实世界中实际所感受的,所经历的,可以描述和交流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情趣习惯、人生境遇等来设计、操持、审视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鲜活的现实生活与师德是同在的,且是不可割裂的。教育教学生活折射出教师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制约着师德的发展水平。教育界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一些教师身上出现的有悖师德的言行,究其根本,许多是由不健康的心理、消极的生活态度引起的。教师是人,是极富感情和靈性的,他们也都有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带来的快乐与忧愁。因此,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真正做到以坦然的心态,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得失,就不可能平静地执着于教育这块芳草地,坚守自身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教师只有带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正当利己,有条件利他——才能执着于教育这块芳草地,才可能自主地从多彩的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去发掘作为人师应有的人师之道。
2.广博、纯熟的专业知能是良好师德的物质基础——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自古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教师道德情操的典型写照。但是,“蜡烛论”毕竟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再加以简单的沿用是不合适的。教师不仅要做“蜡烛”,而且要做“珍珠”,既照亮别人,又实现自己。“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人与动物都能做到。”如果只有良好的师德,缺乏真才实学,师爱无以寄托。能力必然地成为师德的物质基础。
基于此,我们提出:学习是教师应当自觉承担的道德责任,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包括教育机智、教育热忱、敏锐、教育幽默、简明清晰、深刻、创造等在内的专业知能。良好的师德只有籍由这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知能,通过学生具体可感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3.教师集体师德的优化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做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对自己来说,人是不充分的”,这在人的生活中是自明的。师德教育的目标设置必须指向于教师共同体。因为在一个学校中,只有普遍地建立起道德关系,才能帮助教师个体摆脱自我构建道德人格过程的局限性,让教师个体的道德发展同整个学校的教育发生实际联系。事实也证明:一个学校的教师集体只有以一种凝聚的、协调一致的精神面貌出现,才会获得教育事业的真正成功。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他们在积极的竞争中愉快地合作。他们常常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在师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中多一些“模糊理论”、“期待效应”,让师德教育洋溢幸福的表情
1.敏锐捕捉日常教育事件——“价值引导”随机生成。
有这么一个师德教育的案例:我校有位青年教师在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初,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大,使得学生时代品学兼优的她对未来缺少了信心。一天,当细心的教务主任发现自己班学生《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师》的习作都写了这位年轻的同志时,便巧妙地将信息传递给了她。孩子的看法与评价,使这位教师深受震动,她更全心地投入了教育教学,细心地感悟学生。在教学随笔中,她以“心情篇”的方式描述了自己的一番心路历程:对于孩子们的溢美之词,我不禁汗颜,恐怕只有天使才配得起这些,他们不计较我的粗心武断,不在乎我的麻木不仁,他们全心全意地爱着我这个不敢爱他们的老师,把我奉作心中的天使,相形之下,我感到自己是那么地自私渺小,这么纯真的童心是如此的高尚而值得珍惜……
显然,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中的她,在“模糊”、“期待”中成了这位教师自主建构良好师德的目标。这样的价值引导随机生成,自主建构则是水到渠成。
2.领导者以身示范——“价值引导”不言而喻。
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领导者自身的人格示范是一种最好的价值引导。所谓“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所起的价值引导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真正作用于教师心灵的。学校领导是师德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更应该是起示范作用的实践者。一切治校成功的例子都证明:领导班子只有重德治,求德政才能实现与教师的情感共鸣,唤起更多教师争先创优、无私奉献的热情以及心向学校、情系学生的情怀。
3.校园文化熏陶——“价值引导”润物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是一个学校的“DNA”,是一个“场”,无形而有力。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制度文化对良好师德建构的约束、警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里,特别强调开掘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高品质的物质文化能让环境、氛围更智慧,体现育人的力量,进而引导教师在与校园环境的相遇中互动生成。在一所学校,进入教学区域,给教师的嘱托是“老师,请带上三句话远行”,具体内容为:心中盛开一片绚丽的太阳花——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种神奇而巨大的教育力量;做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根系教育的土壤,不断激情向上;给学生的心灵送上一束美丽的康乃馨——让孩子更自信、更坚韧地成长。漫步校园,校园内走廊墙壁上的“教师心语”,诸如:“等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唤醒,在于不着痕迹的巧妙引导”;“儿童的心如同蕴藏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教师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耕细作、循序渐进”。……它们就像散落在校园里的一个个文化符号,期待着教师身体力行地将它们演绎成涵养自我、惠及后代的精神养分。精神文化是教师德性成长的黏土。在引导教师自主建构良好师德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发挥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我们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大家谈”、“给校训一百个理由”等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风、校训、学校精神等学校哲学思想深刻理解、耳熟能详、日益趋同并化为行动。
三、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强化“自省”、“自励”,让师德建构充盈幸福的体验
传统师德建设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分依赖于外在考核奖惩制度等对教师的约束。其实,师德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使优良的道德深植于教师内心,警醒教师自觉恪守职业道德,在师德建构的过程中体验自身幸福成长的美丽。因此,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意识,加强师德的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从而自觉调整偏差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自尊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来源,是进取的内在动力。在师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坚持坚持“真”,示以“诚”,注以“情”,采用多种方法保护教师自尊,以此激发教师职业良心、职业自豪感,让师德建构多一份幸福的体验。我们学校曾经开展过节日赠言活动:“您,是学生心目中和蔼的大朋友;您,是家长信任的好老师。新年来了,赠你一枝梦中的百合,它是吉祥的花,散发着淡淡的芬芳,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您,睿智而丰富,感性而从容。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真心地感谢您!诚挚地祝福您!”……通过这样的方式,感激教师的默默无闻,感激教师在平凡琐屑的教育生活中的创造与超越;感激出色、感激平淡、感激差异;感激老师脚踏实地的实践,感激老师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探索。这样的感激是一种真情激励,是一种精神关怀,为教师良好师德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心理背景”和“精神动力”。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创设一种氛围,倡导教师进行移情体验性反思。如我们引导教师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回顾各个教师不同的师德风范给自己的不同影响;我们还启发教师试想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你希望怎样的老师来教育他?通过诸如此类的“移情”体验,敦促教师自我反思,从而升华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我们还要求教师给自我画像,写“师德语录”,一句句名言警句,一段段“凡人凡语”,是教师自找压力,自定目标,自我鞭策奋进的写照。
应该说,在师德教育过程中,强化个人的自修自省,自我认知与践行,体现了道德软控制的高尚性以及灵魂触动的深刻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建构良好师德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