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沉沦——论晚清海军国产舰船地位的边缘化

2015-12-30 02:29赵海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边缘化

赵海涛

(广西师范大学 报刊传媒集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夹缝中沉沦——论晚清海军国产舰船地位的边缘化

赵海涛

(广西师范大学 报刊传媒集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晚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设厂造船,开始了近代海军的建设历程。国产舰船在晚清海军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占有主要地位,为海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身质量问题以及来自外部的冲击,官办造船厂存在的先天弊端以及统治者海洋意识的淡薄等原因,国产舰船在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中的地位日益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近代海军建设的失败,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的危害。

[关键词]国产舰船;边缘化;海洋意识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3.026

19世纪60年代中期,清政府开始设厂造船,终于向海洋迈出第一步。这标志着晚清政府创建自己的近代海军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一、晚晴时期国产舰船的建造

晚清海军舰船国产化的重任主要由江南制造局(以下简称沪局)、福建船政局(以下简称闽厂)、广州机器局等三个造船厂来承担。在晚清时期,三厂总共建造了近百艘舰船,为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国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沪局开中国近代造船业之先河。虽然沪局在晚清时期仅成船8艘,但是在没有工业基础的中国,在短短几年之中,迅速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造,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其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闽厂是专门的造船企业。晚清时期,闽厂造船技术实现了由木质、铁木合构再到铁甲的转型;舰船功率从最初的80匹马力逐步提升到2400匹马力;舰船类型由战斗力低下的炮舰,到火力凶猛的巡洋舰,再到攻守兼备的铁甲舰,造船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质的飞跃。在40余年时间中,共建造各类舰船40艘,为晚清海军舰船装备的国产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州机器局于1873年开办以来,虽未雇佣洋员,却成效非凡,这与该局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生产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国产舰船的边缘化现象

晚清时期,国产舰船一度在中国海军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在1874年抗击日本侵略台湾和1884年中法战争中都成为抗击外敌入侵、保卫海防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海军建设者建军思路的变化,加之经费短缺情况下在买与造的取舍中,国产舰船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国产舰船在海军舰船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

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购与造并行的现象。两种途径此消彼长的变化状况,反映出外购舰船和国产舰船在海军建设中地位的变化。

1875年前,海军主要舰船都由国内建造。在海军初建的10年中,国内共造船21艘,约27260吨。仅购买了11艘小炮舰,排水量5474吨。国产舰船占整个海军的83.3%,以压倒性优势成为海军建设的主力军。

1875年海防大筹议后,清政府购买了一批较新式的舰船,约8400吨,加上之前购买的炮艇共约13874吨。国内共造大小舰船20余艘,共约14100吨。加上之前存留下来的,中法战争前国产舰船的排水量共有35444吨,约为外购舰船的2.5倍,在海军中所占比例为71.8%,仍然是比较高的。

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海军损失了11艘舰船,有9艘是国产,共9281吨。在之后的石浦海战中,南洋海军又损失了“澄庆”“驭远”2舰,共4068吨。总损失达到13349吨,是当时所有国产舰船总吨数的37.7%。此后,清政府购买舰船达到42000多吨。而这段时间内,国内共建17018吨,加上旧有国产舰船,甲午战争前共39113吨。受外购舰船冲击,国产舰船所占的比例也下降到48.2%。从数量上看,国产舰船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

甲午战争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本应是国产舰船重新主导海防和国内造船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但在清王朝的最后十几年中,国内仅建造9艘舰船,共6450吨。清政府只能再次大规模从国外购买舰船,共24268吨。1909年,整编全国海军时,只有7艘国产舰船的名字被划入海军,所占比例为26.7%。国产舰船在清末海军中已经彻彻底底的被边缘化了。

图1 不同阶段国产军舰在海军中所占比例变化状况(单位:%)

资料来源: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三联书店2008年版

图1可以看出,国产舰船在海军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特别是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这段时间下降最快。说明清政府的海军建设越来越倚重外购舰船,国产舰船已失去了海军建设基石的地位。

(二)国产舰船在海军建设中所承担的角色被边缘化

国产舰船在整个晚清海军建设中地位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其在海军中所担任的角色变化。国产舰船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地位每况愈下,就一步步被边缘化了。

1874年之前,闽厂、沪局所造军舰大都被分配到沿海各省,承担起当地的巡洋捕盗、保护贸易、保卫海防的重任。“万年清”北上天津检验完毕后,便率领购买的“长胜”“华福宝”组成小舰队开赴浙江洋面,在宁波、温州一带洋面痛剿海盗,绥靖海面,颇为奏效。“伏波”级军舰则在抵御日本侵台过程中成为福建海军的主要力量。“扬武”号巡洋舰作为福建海军的练习舰承载着中国海军的未来。“飞云”“济安”则成为广东海防的主力。福建所拥有的军舰也成为中国第一支海军——福建水师的主要力量。沪局所造各舰成为江苏舰队的骨干力量,也为日后南洋海军的建立打下基础。调往北洋的“湄云”“镇海”“操江”等舰成为当时北洋仅有的3艘新式军舰,是北洋水师建设初期的重要军舰。

1875年后,随着外购舰船不断到达,过时、老旧的国产舰船开始逐渐退居二线,担任辅助角色。北洋在1875年到甲午战争是外购军舰的主要客户,李鸿章先是购买了一批蚊炮船作为守护海口的利器,然后又购买了一批用于辅助铁甲舰作战的巡洋舰,此后从德国购入两艘大型铁甲舰作为主力舰。而国产舰船在北洋海军中的角色逐渐由主力舰向辅助舰转变。“操江”舰被调入北洋后与新购买的蚊炮船一度活跃于北方,但是在新购的新式主力舰船回国后,其重要性降低,逐渐退出了主力巡防舰的位置,后被改用为通信联络、侦察、缉私、运送饷银物资,甚至充当商船载客。“海镜”“泰安”两舰调往北洋后成为北洋海军的运输船。“威远”舰被调入北洋初期作为比较新式的炮舰,一直处于一线主力的位置,经历并参与过长崎事件、朝鲜平叛等重大事件。随着“定远”“镇远”“济远”的回国,其在舰队中的重要性下降,被改作练习舰使用。在甲午战前代表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水平的“平远”在北洋也备受冷落。在“平远”尚未建造之时,李鸿章就已经将其批评得体无完肤,称此船“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欲以此敌西国之铁甲舰,恐万万不能”[1]。在“平远”调拨北洋海军后,按辅助船使用,编入后军,作为预备队,主要任务是守护海口。其他同类“远”字号舰的管带配副将,而“平远”舰管带李和其军衔和“镇”字号小炮艇的管带是一个等级,仅仅是个都司,李和是船政一期毕业生,和刘步蟾、邓世昌、叶祖圭、方伯谦等是同窗。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和闽厂生产的“广乙”编为一队,守护海口,掩护陆军登录,只作为预备力量。就连舰龄1881年下水,老旧、战斗力低下的“超勇”“扬威”的接战序列也排在其前面,是一线主力。

南洋、福建、广东三支海军,由于经费原因购买外国军舰并不多,仍然以国产舰船作为主力。但是甲午战前,当朝鲜局势紧张时,许多人建议调南洋舰船北上,李鸿章却根本没有这个打算,他认为“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日”[2]。他不但下令南洋派舰船分防台湾,而且还提出要从北洋抽调舰船去加强台海地区的防守。李鸿章加强海军力量的唯一办法就是临时从国外购买舰船。也就是说,李鸿章长期看低国产舰船的战斗力,众多国产舰船在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时刻,竟然置身事外。这也是国产舰船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甲午战争后,国产舰船的重要性也曾在战后初期由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得到提升。甲午战争后,北洋海防空虚,南洋的国产“开济”“镜清”“寰泰”3艘和德国建造的“南琛”“南瑞”先后北上,驻扎北方港口,填补失去北洋海军后的海防真空。国产舰船一时又成为海防主力。但是随着从国外购买的“海天”级、“海容”级巡洋舰和“飞鹰”“飞霆”等鱼雷炮舰的回国,国产舰船又不得不让出主力的位置。在1909年,清政府统一整编全国海军时,在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总共32艘军舰中只有7艘国产舰船,只有“通济”“保民”进入巡洋舰队,而且只是担任运输任务,其他均因舰况不佳、航速缓慢,只能加入到长江舰队。剩余没有进入编制的国产舰船则由于陈旧不堪,要么裁撤,要么供沿海各省运输。在清末,国产舰船实质上已经彻底的被边缘化了。

三、国产舰船被边缘化的原因

(一)清政府投入大幅度减少

1866年,左宗棠建立闽厂,1874年计划完成后用银530余万两。曾国藩于1867年从江海关洋税内拨1成作为沪局造船专款,在1874年之前,大约收银160万两;加上广东的造船活动,到1874年为止,国内3个造船厂总共投入白银约700多万两,平均每年约90万两。

1875年,海防大筹议后,清政府决定从国外购舰,以加快海军建设。此时,沪局的造船专款多挪用作军火生产,直到1884年只建造了“金瓯”一艘铁甲蚊子船,建设费用不到6.3万两。闽厂在1875年至1884年这段时间内共建造了10艘舰船,总共用银约186.6万两。广州机器局在这段时间共建造小炮舰10多艘,其所用经费大约30万两。国内各造船厂在1875年至中法战争前这10年中总共用银约222.9万两,平均每年22.29万两。

中法战争后,沪局仅建造了“保民”号钢甲舰,用银22.4万两。闽厂虽然困难,但仍有进步,开始建造铁甲船。截止甲午战争前,闽厂造舰9艘,用银248.2万两。广东也建造了炮舰8艘,大约用银40万两。在甲午战争前的10年中,清政府对国内船厂共投入白银310.6万两,平均每年31.06万两。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投入更小,国内各造船厂大都濒临停办的边缘,造船数量锐减。从甲午战争直到清朝灭亡,闽厂造船总共用银192.4万两。江南船坞造船总共用银24.7万两。那么,在清末海军重建时期,国内船厂总共用银约217.1万两,平均每年仅仅为12.77万两。

图2 不同阶段清政府对国内造船厂的投入状况(单位:万两)

资料来源: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

清政府对国内造船厂投入的大幅度减少,终于导致清末闽厂的停办,晚清海军中国产舰船的来源基本断绝,国产舰船在清末彻底被边缘化。

(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清朝统治者,长期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旧知识分子极力反对一切新事物,近代造船事业自然也包含在其中。他们实在想不出把银子花在这些身躯庞大、吐着呛人黑烟的舰船上有什么意义,也压根就看不出这些“丑陋”的军舰对国家海防安全意味着什么。

1867年春,闽厂正在兴建中,保守派倭仁在北京的论战中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古今未闻有侍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3]这代表了保守派对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反对态度。

同样,闽厂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闽浙总督吴棠向来以思想保守著称,利用总督权力,对闽厂造船处处掣肘,反对造船,这严重阻碍了造船事业的发展。由此看来,仅仅靠几个封疆大吏,要担当起全国造船事业的大任,并使它赶超世界造船水平,实在是一种不符实际的想法。

(三)李鸿章为首的购舰派“急于成军”思想的影响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参与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实际负责人。其建军思想自然对晚清近代化海军建设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从参考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李鸿章始终都不主张中国通过自造舰船来建设海军,而是认为在外国订造更省钱省力,这为其大规模购买军舰建设海军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沪局,主要生产枪炮、弹药。但对于造船,他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目前尚未轻易兴办,如有余力,试造一二,以考验工匠之技艺。”[4]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在向求富阶段转变,对于造船,李鸿章认为中国所造之轮船,其性能大多只能与国外所造的炮艇相等,但是费用却达到数百万,造船材料多从国外进口,造船费用远远高于从国外购买的费用。事实上他已经形成自造舰船“靡费”的观点,因此主张从国外订造战船较为省钱,并对此加以深化,认为建设海军所需的一切装备都须从国外进口,国内造船厂应该加以开拓,以备修造购买之舰船之用。这样就严重打击了走出仿制阶段,正在独立发展的中国近代造船业。

由于李鸿章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靠轮船御侮的能力,更不用说制造轮船建设海军抵御外侮。加上自身海防观念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这些因素直接间接地使他放弃了自力造船御侮的迫切需求[5]。因此在海防大筹议后,李鸿章把建设海军的精力大都投入到购买外国舰船上,同时排挤力主自造轮船的势力,压制国产舰船。1878年,朝廷下旨:“从李鸿章请,从外洋购办船炮,派李鸿章一手经理。”[6]这使其独揽海军装备建设大权。在短短十年中,李鸿章迅速为清王朝购买了一支北洋舰队。

李鸿章在购买外国舰船的同时,还极力挤兑国产舰船,从本就艰难维持的国内造船厂挤银子,以争夺宝贵的海军建设经费。1879年,李鸿章通过赫德从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造了两艘新式的巡洋舰,同时要求,闽厂正在仿制的巡洋舰,要求各项性能都要与购自外洋的巡洋舰相等。但是就在4个月后,李鸿章就上奏将闽厂制造巡洋舰的费用调拨给他购买铁甲舰。中法战争后,清廷成立海军衙门,作为会办大臣的李鸿章却在这时停止了沪局的造船活动,只有闽厂在左宗棠等的坚持下勉强维持,并开始建造铁甲舰。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受到李鸿章的百般刁难,闽厂所建的铁甲舰“平远”调拨北洋海军后,李鸿章又认为此船“以之归队操练聊助声威,尚未可专任海战”[7]。这说明,李鸿章对待本国的造船业极不公平,违背了洋务派通过自力造船建设海军以自强的初衷。

其实从技术水平上看,国内造船厂已经可以为海军制造较为精良的战舰,“平远”号就是例子。在黄海大战中“平远”多次被重炮击中,但安然而返,而且在被日本海军俘虏后参加了日俄战争,也取得了很大战绩。在“金瓯” 号的建造中,中国首创为蚊子船加装铁甲。这些都可以说明中国近代造船业是有一定的创造力的,只是还尚未被完全挖掘出来。但是却遭到了李鸿章等“购舰派”的压制,妨碍了其潜力的发挥,严重影响了晚清海军的国产化进程。

(四)官办船厂的弊端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办近代企业,始终停留在器物层面,也没有扶植民间产业的意思。清政府官办工业的封建性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是数千年来官府手工工场的直接继承人。各大船厂只是把现代的因素装进官府工场,并不是商品生产,生产船只调拨应用,没有盈利和竞争,经营腐败,浪费严重,其衰落是必然结果。

由于有常年经费,造多造少无关紧要。沪局40年造轮船8艘,小艇7只,也无人过问。一旦封疆大吏不想造船,或者经费短缺,便收缩停办。闽厂就是个例子,开始资金充足,尚能连续造船,但末期经费短缺,只能停办。由此看,寄希望于封建衙门来发展近代造船业,实现科技和生产水平的进步,实现造船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的国产化只能是幻想。

(五)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古代中国是一个“陆主海从”的内向型农业国家,中国海军没有向外发展的利益需求,不存在以海洋贸易活动为目标的建军基础。这种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历代海军建设。中国历代海军是纯军事性海军,其兴衰更大程度上决定于皇帝的意志;而历代统治者也没有控制海洋的意愿。离开了经济活动的舰队便成了无本之木,完成政治任务后便慢慢消失在海滩上,化成一堆朽木。

来自于西方列强的海上威胁是推动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的原动力,近代海军建设是被迫进行的。在建设近代海军之初完全没有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消极自卫。这必然制约海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消极地放弃海权。

“李鸿章建设海防主要遵循海口和近海防御,强调陆上炮台的防御作用,建威销萌,不穷兵于海外的思想。”[8]这是一种缺乏争夺制海权的进攻性意识的海防思想。李鸿章控制下的北洋舰队,渐渐成为“港口舰队”,无事则出海巡洋,有事就退入港口配合陆上炮台守卫港口。而中国造船厂所造舰船大多都停留在巡海捕盗、守卫港口的低级层面,很难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比较,日本领悟到了马汉“海权论”的真谛——海军既是国家的海上防御力量,又是实现国家海上权利的依靠,是行使国家海外战略的工具。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与强大。日本认识到在海国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海权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兴衰也与海军密切联系在一起。建立新造船厂,扩充海军经费,尤其是造舰费用,实行“保育养成法”,大力扶植民间造船事业。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的造船水平也大大提高,无论从造船种类还是质量都远超过了中国。而清政府不但没有扩大造船规模,而且由于经费短缺,停止了一些船厂的造船活动,军工企业都由官办,严防民间造办。因此,日本海军装备建设有着内在的、持久的动力支撑,海军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终于在甲午战前使其海军总体力量超越清朝,特别是在国产舰船的建造水平上超过清朝(见表1)。

表1 中日国内生产最高水平舰船性能对比

资料来源: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从表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与日本海军的“桥立”相比,“平远”无论是从排水量、马力、机动性、火炮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作为铁甲舰,其防护能力较强。但是从整体看,此时日本的造船水平已经超过了中国。其之后建造的“秋津洲”号穹甲巡洋舰的性能超过了之前中国所购买的任何巡洋舰。

海军建设是建立在外向型海洋经济及近代工业基础之上,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的海军、海权和海洋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当海洋利益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时,海军的建设必然缺乏原始的驱动力。”[9]晚清中国仍然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国家,国力衰弱,在更多人看来,海军建设是巨大的财政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海军无坚定的物质基础,海军能否强大,更多决定在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这样即使在短期内建立起一支舰队,也难以长期维持其规模,更不用说加以壮大了。

淡薄的海洋意识影响下的清政府思想认识落后,坚持狭隘的封建专制立场,使他们不能够处理建设海军及其装备中的所有问题,是清政府不能建立强大海军和独立自主的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原因。

四、 国产舰船被边缘化的危害

从1866年起步,到1912年清朝灭亡,中国自己设厂造船近半个世纪,但始终不能发挥其对海军应有的基础性作用。晚清海军没有能够在国产的基础之上立足,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外购买舰船,这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一)影响了中国近代造船业的扩大再生产

晚清中国的造船水平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与同时期购买自外国的先进舰船相比其性能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些使海军的建设者形成了国产军舰不如外购军舰的观念,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将大量的海军经费用来购买国外军舰,造成了国内造船厂资金严重不足,阻碍了它们的扩大再生产,延迟了其技术进步的步伐。

1874年之前,闽厂的造船费用还算宽裕,但是此后闽厂经费多有拖欠,由于经费短缺勉强维持,甚至连所造军舰都没有配备武器装备,只能等待其未来的主家为其置办。1876年,船政大臣吴赞成计划建造新式的巡海快船,预计需银40余万两,首期购买材料、扩建厂房需银20万两。但是由于造船费用被李鸿章用来购买铁甲舰,对于闽厂每月3万多两的经费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对新式军舰的建造无能为力。后经接任船政大臣黎兆棠四处筹措才勉强开工,直到1883年才建成下水,中间竟然花费7年时间,相对于闽厂之前的建造速度,无疑是非常慢的。由于受外购舰船性能优于国产舰船的误导,就连“船政之父”左宗棠在造船与买船的抉择上都出现失误。左宗棠出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期间,计划再建造4艘“开济”级巡洋舰,同时为长江水师建造炮舰10艘,但是他却将其中的两艘巡洋舰的订造合同送给了德国泰来洋行,小炮舰则由沪局试造一艘。在总价多达数百万的订单中,闽厂仅仅分到了寥寥两笔。这对于寻求技术更新、扩大建造规模的闽厂,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中法战争后,左宗棠上奏折请求增拓船炮大厂以图久远,制造船炮,开炼铁厂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此后闽厂新建了鱼雷厂,并采购了一批机器设备,准备建造钢甲舰。1888年,船政大臣裴荫森又提出兴建青州石船坞。但是还是由于李鸿章的排斥,争夺经费,钢甲舰的建造由原来计划的3艘减少到1艘,青州船坞也因经费缺乏而停建。此后,由于慈禧太后要修建颐和园,大量经费都被挪用,就连清政府重点建设的北洋海军都停止购买船炮,其他海军就更提不上议程。这一时期,闽厂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广东的订单。1891年,户部下令停止购买外洋船炮两年,这本应该是闽厂发展扩大的大好时机,但是李鸿章却宁愿将海军经费存入外国银行以备日后购买舰船之用,也不愿拿出来用作闽厂改进设备、扩大规模,导致闽厂造舰日少,一步步走向衰落。清末重建海军时,闽厂却因为经费缺乏,建造缓慢,两艘“建安”级炮舰竟然由于没有经费,总共花了7年时间。而且40年来,闽厂的造舰规模始终维持在2000吨级的最大规模,直到停办也没有得到扩大。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派系畛域分明很难处理好购买与自造之间的关系,淮系李鸿章掌握海军建设大权,急功近利,力主购买舰船,不仅把更多的经费投入外国造船厂,甚至还提供给慈禧修园子,也不愿支持自主造船,解决国产舰船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在1878年到1888年,清政府先后购买军舰40艘,由李鸿章经手购买的就达到了38艘,共耗银1800多万两;而同时期内,国内造船厂共造军舰16艘,用银348.6万两,仅仅为购买舰船费用的19.4℅[10]。而在清末重建海军时,清政府更是将近1200万两的白银用来购买舰船,而只将约200万两用来支持国内造船[11]。更有甚者,他们排斥国产舰船,指责其性能落后,下令停止制造。这就导致了自主造舰陷入没有经费不能扩大生产、提高质量,国产舰船性能不济就更引起清政府及李鸿章等人的质疑、指责,更得不到经费的恶性循环,最终不得不停办。

(二)影响中国近代海军的正常发展

造船业是一国海军建设的根基,没有强大的造船工业,这个国家的海军只能依赖于外国,容易受制于人。在晚清海军建设过程中,由于国产舰船的地位日益边缘化,导致清政府对自主造舰的投入越来越少,国内造船厂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小,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军舰船装备的国产化。清朝统治者将绝大部分经费用来购买外国舰船,而西方列强又不希望看到中国拥有强大的舰队。没有强大自主造舰能力的中国,单一靠购买外国舰船来建设海军,是一条错误的建军道路。

由于建军道路选择的失误,晚清中国海军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远征舰队横行中国东南沿海,而此时李鸿章从德国订购的“定远”“镇远”“济远”三艘主力舰已经建成,力量薄弱的中国海军急需这三艘军舰来扩充实力,抵抗法国舰队。但此时德国借口中法交战,应该保持中立,拒绝为三艘军舰放行。结果中国海军在中法海战中惨败。而清政府并未吸取教训,置闽厂的衰落于不顾,仍旧大力购买外国舰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即,这时清政府才忙着从欧洲购买舰船,但均因战争爆发,各国都借口保持中立,购舰无果。李鸿章也曾努力向南美各国订购,但由于日本从中作梗都失败了。而以进口舰船为主的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正是由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发展自己的造船工业,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国际地位的弱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的国产化受阻,影响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正常建设,也决定了晚清中国不能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战争的惨败证实了单纯靠金钱购买海军装备是不能建立起强大国防的,只有依靠自身的军事工业及其发展起来的完整工业体系,才是国防力量发展的最可靠保障。

(三)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海军的建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19世纪以后,世界已进入了海洋时代,每个沿海国家的命运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贸易而向海外扩张,进而掀起了建设海军的狂潮。中国拥有漫长海岸线,此时也被迫卷入这个世界大潮。但是,中国发展近代海军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从海上侵略的一种本能反应,仅仅是一种最低层次的防御对策。导致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处于海防紧则海军兴、海防缓则海军弛的消极、被动局面。即便是在海军建设中,也是将重点放在购买几艘军舰来守卫海港,并没有借建设海军之机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为建设强大的海军打下坚实基础的意愿。中国虽然建立了几所造船厂,逐渐引进了一些工业设备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海军专门人才,加快了近代化的步伐。但是,由于统治者对国产军舰的认识只停留在“费用高而质不佳”的层面,没有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造船工业而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才能真正降低海军建设的成本;更没有认识到通过建设海军可以带动整个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使“富国”与“强兵”有机结合,才是实现中国富强的有效途径。由于丧失了富国与强兵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命运。

从根本上说,国产舰船地位的边缘化、国内造船工业的衰败,主要是统治者海洋意识和海权观念的淡薄而造成的。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产生一支强大的舰队。只有由农业社会向海洋贸易转型,由内向型的农业经济向外向型的海洋经济转型时,海军建设才会获得持久的内在动力。晚清海军的兴缓而衰忽、成难而败易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华民族要走向复兴必须树立“走出去”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海权观念,树立浓厚的海洋意识。而实现走向海洋的伟大战略,最根本的就要建立和维持强大的海军,保卫海防、保护海上生命线、维护本国的海上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鸿章.议驳船政局请造兵船[M]∥崔卓力.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第17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4809.

[2] 李鸿章.复伦敦龚使[M]//崔卓力.李鸿章全集:函稿第16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6022.

[3] 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47卷[M].24.

[4] 李鸿章.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局[M]//.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38.

[5] 张家瑞.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J].军事历史研究,1998(3):111-113.

[6] 姜明.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60.

[7] 李鸿章.查验“平远”兵船折[M]//崔卓力.李鸿章全集:奏稿第68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545.

[8] 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5):28.

[9] 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23.

[10] 张墨,程嘉禾.中国近代海军史略[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152-169.

[11] 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624-627.

[收稿日期]2014-12-25

[作者简介]赵海涛(1987-),男,甘肃正宁人,广西师范大学编辑。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3-0099-07

Falling in the Crack
——OnmarginalizationofthedomesticshipsinthenavyoflateQingdynasty

Zhao Haitao

(PressandMediaGroup,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1960s, the government of late Qing dynasty set up shipyards, which started the building process of modern navy. The domestic ships once occupied the major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vy in late Qing, contributing much to the coastal defense construction. However, due to the poor quality and the foreign challenges, the inborn defects of the state-run shipyards as well as the weak maritime sense of the governors, the domestic shipyards were gradually marginalized in the maritime equipment build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eventually led to the fail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vy, and did great harm to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domestic ships;marginalized;maritime consciousness

猜你喜欢
边缘化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传统的再现与边缘化——论阿来创作中的民间文学(下)
边缘化对酒店员工工作绩效和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老年人边缘化影响因素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边缘化”问题刍议
大学生中边缘化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