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5-04-11 03:06李晓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

李晓林,孙 宽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李晓林,孙宽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社会中物欲主义盛行、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个人道德认知的渐进性及道德目标的错位,是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从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建立道德内化体系、促进道德认知能力提升,创新道德评价机制、完善道德评价体系和树立远大理想、明确道德目标等四个方面,解决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公正团体策略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3.023

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93.9%的大学生认同“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92.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97.6%的大学生认可“诚信是做人之本”;93.2%的大学生认同“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表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比较良好,在学习生活中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然而现实中,也有部分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当个人利益与道德观念出现冲突时,会出现道德知行的冲突。

一、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分析

道德知行冲突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悖离道德认知而做出不道德行为的社会现象。道德知行冲突包括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个人、他人道德评价标准发生冲突[1]。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如下。

1.社会中物欲主义盛行。物欲主义是指把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以及实现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当今社会中物欲主义盛行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人对奢侈品的追捧。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称,2013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1020亿美元,而当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中国也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更加深刻地卷入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对物质的占有与享受成为衡量成功与否极其重要的标志。享乐主义的大潮铺天盖地,从经济开始到社会到精神,金钱逻辑势不可挡,物欲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主宰了人们的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益、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容易滋生一些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的观念和行为,而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导致物欲盛行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泛滥。物欲主义的盛行,促使人们包括大学生追求个人主义,陷入价值观功利化、崇尚享受、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困境。物欲主义盛行使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正确性与道德行为的冷淡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在遇到道德选择时会产生困惑,导致大学生的道德知行冲突。

2.道德认知的渐进性。道德认知指对现实社会中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具体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2]。首先,道德认知是以社会中的道德现象为认知对象,而社会道德现象首先呈现为感性事实,以感觉、知觉等形式存在。比如,社会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与之相对立的坏人坏事,以及社会风气、习俗民情等。其次,道德认知也以理性形式存在,比如对道德概念范畴的界定,以及对道德现象的评价判断等。总之,道德认知的形成是离不开经验事实的。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根本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道德也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因而人们对道德的认知也处于一个逐渐上升的状态,不可能一步到位。在一定的阶段,道德认知会受到自身和外界制约因而具有局限性。从心理学角度讲,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过程。这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绝大部分大学生一直在校园环境中成长,没有经过艰苦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磨练,缺乏经验事实的积累。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对道德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并不深入,难以形成完善的道德情感和意志,从而无法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造成了道德知行的冲突。

3.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道德评价是生活于现实社会关系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等方式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评论和断定。对道德评价的标准,历史上中西方的思想家有着各种各样甚至是对立的阐述。苏格拉底说:“智慧是唯一的善、无知是唯一的恶。”把知识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费尔巴哈把个人幸福与痛苦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中国古代儒学大师王阳明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3]善恶标准由个人心性良知判断。就像恩格斯所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直接互相矛盾的。”[4]但无论何时,道德评价标准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脱离于物质利益的抽象评价标准都是不科学的。

道德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道德评价。不同人因各自的立场不同其道德标准也不相同,不同的社会群体,因各自的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价值观、人生信仰等在面对同一道德行为时,因其所处立场的局限性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大学生不同的家庭及成长环境给他们带来多元化的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标准在公共生活中遇到同一道德行为时,每个人用自身的立场去评价,会发生个人与他人评价标准的不同,也会造成道德知行的冲突。

4.道德目标的错位。道德目标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特定的道德境界或道德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人们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实现个人目的不惜违背道德准则,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而人们往往看重事情的结果,却忽略了事情发展过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只要结果“圆满”就将道德抛之脑后,从而导致了道德目标的错位。

道德的最终落脚点在个人身上,道德行为的实践或多或少与个人得失相连,当一个人的道德目标选择为个人利益至上时,就会选择满足个人的“得”而非“德”,这样的道德行为必然对社会、集体、他人造成损害。大学生一方面对腐败、虚伪、唯利是图等强烈不满,另一方面却不愿与这些坏人坏事作斗争,甚至逐渐融入世俗。导致个人价值观趋向功利化,造成道德目标错位。在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冲突时时,做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行为。所以,道德目标的错位必然会引起道德知行的强烈对立与冲突。

二、化解道德知行冲突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引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形成是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需要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首先,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净化当前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从社会中为大学生的教育、成长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其次,在尊重世界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对本民族传统优秀道德价值的认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发展提供凝聚力、向心力。

大学生越来越多地运用新媒体工具来服务于自身日常的学习生活,新闻舆论对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力量。首先,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多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以物质资料占有多少作为个人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其次,新闻媒体应该发挥其道德监督作用,媒体对道德观念、行为等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认知与情感。最后,实事求是地报道相关社会现状,切勿为了博取眼球过分地刺激大学生的物欲,造成错误的价值舆论导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

2.建立道德内化体系、促进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能动的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能力,可以不断地接纳新事物、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内化是指个人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时,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二者相统一的态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对道德知识的讲述和理解,在提高个体的道德行为水平及其道德认知结构的改善方面用力不足。

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道德讨论策略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行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道德的知行冲突,激发学生进行道德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水平。公正团体策略指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合作的团体中以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目的,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成员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这与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相当的一致性[5]。对大学生内化道德体系的建设需要给大学生更加自由的道德空间,充分发挥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特性,改善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结构,促使其道德行为的自觉产生。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状况,通过运用道德讨论与公正团体策略与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道德内化体系,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提升。

3.创新道德评价机制、完善道德评价体系。首先,创建科学合理的道德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保证道德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坚持以学校评价为核心,让家庭、社会都能够参与进来形成对道德舆论的抑制机制。其次,保证道德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使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作为评价内容,保证道德评价形式多样化,不只是停留在课堂表现以及期末德育分数,还要兼顾平素的行为,诸如公益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等形成利益保障机制。最后,保证道德评价功能的多样化,不仅仅评价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还要兼顾引导、监督、激励等功能,形成道德评价奖惩机制。

现行道德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构建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动机和效果为依据,保证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其次,以科学的评价机制为支撑,以全面、公平、实事求是为原则;统一完善评价标准,兼顾德、智发展,将道德认知与实践结合考察,防止道德知行脱节。最后,以大学生为评价主体,强调大学生对道德不断地领悟与接纳;设定阶段性的目标,培养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发挥评价体系的监督、反馈与激励的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

4.树立远大理想,明确道德目标。古人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理想是人内心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决定着人生的发展轨迹。树立远大理想可以指引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成长道德理想,遵循道德形成的规律,切勿盲目随意、急功好利造成目标错位。无数事迹表明有道德的人往往更有智慧,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会有大人生。

不少大学生片面追求高层次理想目标,忽视内在的基础目标,造成目标空洞抽象,无法为其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动力支持,从而无法践履道德目标。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将道德目标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言行举动当中,明确道德目标的界限与层次,运用多元的引导模式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德智素养,克服个人功利至上的错误思想,脚踏实地地为理想的人生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晓林,于珍艳.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102-103.

[2] 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20.

[3] 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4:2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32.

[5] 万正维.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学校德育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7):67-69.

Study of Causes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ity and Their Behaviour and Countermeasures

Li Xiaolin,Sun Kuan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李晓林(1968-),男,山西盂县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3-0088-03

孙宽(1990-),男,山西原平人,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