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视阈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管理与创新

2015-12-30 01:10:59周鸣阳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年11期
关键词:默会知识家族企业创新

周鸣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默会知识视阈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管理与创新

周鸣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代际传承不仅是家族企业物质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控制权的传承,还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传承,特别是隐藏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技能性、诀窍性、实践性的默会知识传承。研究家族企业默会知识传承,通过共享和创新等途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核心能力,探索家族企业长青之“道”、长盛之“魂”。

关键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默会知识;管理;创新

一、 引言

家族企业是跨越社会发展阶段和国界的组织,代际传承是家族企业延续的关键,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提升家族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素质和能力。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意思是能用言辞表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叫得出来的相名,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道”又何尝不是如此,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和管理职位,只是家族企业得以传承的物质基础和管理权限,能让企业长盛的却是家族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核心能力。需要传承的内容,就资本形态而言,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就知识结构而言,既包括能用言辞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技能性、诀窍性、实践性和默会性的默会知识。我们以“后危机”时代家族企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背景,以企业家需要传承的默会知识和家族企业默会知识共享、转移为重点,借鉴国际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之路,使家族基业得以长青。

二、 家族企业默会知识内涵和特征

家族企业是指一个两代或两代以上家族成员掌握大部分所有权并保持临界控制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纽带,以追求家族利益为重要目标,以实际控制权为基本手段,以亲情为第一首要原则的经济组织[2]。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指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家族创始人传递给继承人的过程。我国现阶段主要有子承父业、亲属传承和职业经理人继承三种,子承父业的代际传承,保持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家族内部的统一。在信息化、国际化的“后危机”时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能否顺利完成企业家代际传承,事关企业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有的家族企业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代际交替,但众多企业在权力交接中出现障碍。我们要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国家思维”的层面,探索家族企业代际间有效传承的机制、模式和路径,特别是企业家默会知识在代际传承中的传递和转移,因为它是代际传承的核心要素。

默会知识支配着人的认识活动,家族企业生存与发展、企业家成长与继任,都有赖于默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在全球500强企业中37%是由家族所拥有或经营,家族企业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一半。国外家族企业能够生存到第二代的只有30%,能够生存到第三代的只有10%~15%,美国家族企业平均寿命为24年[3]。在国内中小企业中八成是家族企业,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占全国生产总值的六成,可是平均寿命却只有2.9年。商场如战场,在《孙子兵法》中决定胜负的有“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道”独排第一,在“道”之外,兵法权谋中更多的则是“术”的东西[4]。研究家族企业的专家和学者,大多把重心放在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代际传承上,它虽是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家族企业的成功延续取决于那些给它们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要素在代际间的传递或转移,特别是作为构建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核心能力的默会知识,是隐藏在家族企业背后的长盛之“魂”。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隐性知识、内隐知识、意会知识、缄默知识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理论代表是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迈克乐·波兰尼(Michael Polaniyi),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另外一种知识”[5]。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比如人的价值观、信仰、预见性、经验、技能、能力等方面。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mberg)所说,默会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6]。Nonaka等人指出默会知识包括认知(cognitive)和技术(technica)两个要素[7]。认知要素是指人脑对外部世界的模拟和理解,例如范式(paradigms)、信仰(belief)、价值观(perspectives of value)等等;技术要素是关于know-how方面的知识,指具体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技能等等。默会知识通常是按名词来理解的,如果作为动词来理解是默会认识(tacit knowing),两者的关系可理解为:默会知识是通过默会认识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默会认识能力,是一种领会、把握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进行理智控制的能力,“理解”包括了人类各种不同的默会能力。在知识过程中,默会知识活动是默会能力的体现,默会认知就是默会能力的运用[8]。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像大海中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占知识总量的20%,而默会知识像隐藏在水中的冰山主体,占知识总量的80%。默会知识的理论让我们认识到通常在知识背后,还有更深更广的知识天地,给我们探索“知识之迷”提供一种崭新的思维空间,也让我们关注个体生命的难以言状的默会能力。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就是创造和利用默会知识[9]。

默会知识在家族企业和企业家传承、共享、转移中,具有自身的特征。第一,内在默会性,企业家个体内在的“特质”往往是难以言表的,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难以言传和无规则形式是默会知识的本质特征。第二是情景依赖性,无论是第一代“草根”创业者还是继任者,默会知识都与特殊的任务情景或环境相关联,是对特殊问题情境及其解决方法的直觉把握。如金融危机,企业遭遇“订单”和“资金链”困境,企业家的个体默会知识被激活、被唤醒,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而一旦情景或环境消失就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三是行动导向性,默会知识既能提高效率也能导致失败,真所谓“成也家族,败也家族”。第四是个人独占性,企业家默会知识深植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保持个人竞争优势的源泉,由于环境、悟性、经验、信念等差异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五是路径依赖性,默会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它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环境的依赖,因而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第六是不易转移性,默会知识具有运用上的专属性,从在任企业家转移到继任者身上相当困难,交流与转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七是创新工具性,创新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事物的一种能力,默会知识是创新的直接工具。

三、 默会知识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核心要素

综观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研究,“一维观”认为是企业领导权;“二维观”认为是所有权和管理权;“多维观”认为是一系列核心要素在代际间的传递或转移,并着力对那些需要传递或转移的要素进行识别。哈佛大学Drozdow教授认为家族企业要成功实现代际传承,必须确保战略、所有权和(或)治理、家族对企业的领导权、家族凝聚力、企业文化、使命、自主等七项要素中,至少有一项能够留存下来。“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化装置”,任何企业组织成员所拥有的个体知识是其组织知识的基础,家族企业的独特资源和默会知识,大多为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家所拥有。企业家个人层面需要传承的主要是企业家默会知识、企业家关系、企业家精神三大要素[10],家族企业生存、发展及转型,关键取决于企业家素质和能力。默会知识是构建企业家“特质”和家族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能否顺利完成默会知识在代际间的传承和转移,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在赞同“多维观”的基础上,构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要素模型(见图1):

图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要素模型

面对社会经济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又恰逢代际传承高峰,家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点的浙江,在遭受金融海啸考验后,家族企业渴望解决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关键是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拓展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最终要依靠人才,特别是企业家。浙商家族企业正经历“父业子承”的交接班,其最重要的默会知识传承要素有八类[11](见图2)。

家族企业能否长盛不衰,不仅是看它的财力和物力,主要是这个家族下一代的精神面貌;不仅看新一代继任者显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是内在的潜能,特别是有待开发的默会知识。以显性方式呈现的科学知识,是基于默会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的,默会知识具有本源性及基础性,是创新和价值的源泉。早在2000多年前,解释《易经》的“易传”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阐述,其实质就是存在难以言语的默会知识,包括个体默会知识、领域默会知识、行为默会知识,以及伴随着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默会知识。

图2 浙商家族企业最重要的默会知识传承要素模型

四、 探索默会知识共享机制和传承路径

企业默会知识管理涉及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技术支撑、环境建设等。企业核心能力是难以模仿和交易的,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增值的那部分默会知识,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员工所取得的经验、方法等默会知识。企业获取核心能力是不断教育培养和开拓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为明晰知识共享和默会知识互动,提供各种机制、方式和途径。

(一) 构建家族企业默会知识代际传承模型

按照默会知识论,知识的传承和转移是个默会的过程。我们根据默会知识层次分布、传承环境影响和路径依赖,构建家族企业默会知识传承模型(见图3)。企业默会知识是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部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模仿、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窃取,是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隐性知识[12],因其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默会知识在家族企业内并不能自然地转移、扩散和传承,实现默会知识在个体、团队和组织等各个层次的传递,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默会知识共享,以充分发挥组织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默会知识管理需要技术工具、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氛围。

图3 家族企业默会知识分布与代际传承路径依赖

(二) 构建默会知识共享机制

Szulanski的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源、转移渠道、信息、接受者和情境[13]。影响默会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良好的人际关系、垄断知识的心理和缺少激励[14]。默会知识共享就是寻求以最佳的方式,培育和激励人们去改进和共享个体中的知识,建立默会知识共享氛围和机制。首先,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共享合作机制。培育企业内默会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以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运用为导向,尊重知识和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开拓进取。第二,采用经济思维方式,坚持互利互惠的共享原则。制定默会知识共享薪酬体系、考核和奖惩制度。布莱恩提出了“创造公司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15],使互不熟悉的各方彼此交换各种有价值的知识,让互相不熟悉的人为了彼此的利益实现合作,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市场,通过交换促进有价值知识的流动,即通过交易达到知识在不同员工之间转移。第三,建立默会知识共享管理制度。默会知识镶嵌于员工个体的知识和技能之中,也存在于团队和企业,如团队协作、组织流程和价值观等方面,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在企业内共享。建立默会知识的交流共享管理平台,将显性化的默会知识及时地转化为企业内的明晰知识加以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和知识内化系统再转化为企业员工的默会知识。此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默会知识在组织间共享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三) 探索家族企业默会知识传承途径

默会知识在家族企业中转移、传承与共享,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默会知识显性化,家族企业的默会知识,特别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和市场营销团队的默会知识,通过建立团队默会知识的激活机制、培育默会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情境、搭建团队默会知识共享的实践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平台等途径,促进默会知识显性化。二是默会知识社会化,促进默会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直接扩散。企业默会知识转化,其实是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化过程[16]。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知识共享过程,通过合作机制、补偿机制、绩效考核、知识奖惩、知识薪酬等方法,促使员工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共享他人的知识。同时,对企业默会知识传承实施动态管理,基本技能的传递一般在传承初期就能完成,而默会知识的转移则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往往贯穿于整个传承的始终。

(四) 现代师徒制是默会知识传承的有效方式

默会知识是心智的根本力量(fundamental power)[17],默会知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只能通过实践而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学徒制”传递,“徒弟”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主要不是显性知识,而是范围较宽的倾向性态度和不能编撰整理的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方法等默会知识。这种师徒之间共享的知识也叫“聚融知识”(coalescent knowledge),通过默会认识,师傅的“聚融知识”可在徒弟的头脑中复活。听从师傅的指导,通过内心的揣摩、联想、体会、移情等,获得技艺、鉴别力等默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与他竞争,有时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那些连师傅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我们倡导承认权威价值、倡导亲密接触传承模式,企业工作经历是继任者由“校园人”向“企业人”角色转换的平台,如方太集团采用“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策略[18],就是具有家族企业现代传承意义的“师徒模式”。

五、 创新企业家默会知识代际传承管理

企业家默会知识的代际传承,必然依附于物质资本所有权、企业管理控制权的传承和交接,伴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传递的整个过程,渗透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各种情境之中。继任企业家能否传承在任企业家的默会知识,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决定着家族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 构建企业家默会知识传承与创新模型

嵌入在组织惯例中的默会知识是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居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家及其继承人的默会知识,是重要的独特要素。根据Wagner的实验发现,默会知识包括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三个方面,我们从内容维度构建企业家默会知识传承与创新模型(见图4)。

图4 家族企业家默会知识传承与创新模型

首先是在创业、守业、展业的企业管理情景中,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管理自我”主要是“自我发展”(对自我长远发展目标的认识)和“自我调节”(现阶段遇到某种情况如何处理的认识,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组织、自我选择等)的默会知识。其次是管理他人,这是家族企业家最重要的默会知识,主要有“人际交往”(包括与同伴相处和困境处理)和“社会秩序”(包括管理他人和接受管理)的默会知识。再次是管理任务,关于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主要是“辅助工具”和“绩效管理”的默会知识。在企业家代际传承与默会创意过程中,还受企业文化、家族情境和内生性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 传承默会思维方式,注重自我管理提升企业家素质

管理自我意指在工作相关的情境中,自我激励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如自我调节、克服自我弱点等)。从“管理自我”视角看,家族企业家作为高层管理团队的核心,其“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默会知识,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家是特定角色与特殊人力资本的耦合,舒尔茨把通过教育、培养、迁移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人力资本。诺斯和李斯特研究发现,企业家更需要精神性人力资本,我们必须挖掘内生于企业家自身行为的接班意愿和企业家精神,树立“做人”准则和经商理念。家族企业家对利润永不疲倦的渴望和追逐,以及对市场竞争对手永不枯竭的竞争欲望,成为家族企业成长的动因。但往往缺失道德、信仰、理念、诚信、群体等文化,存在着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排斥合作、小富即安等传统思想,甚至缺失良心,如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依靠制假造假谋取利润。要让家族企业走出“小农经济意识”,逐步稀释家族资本,最终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重视默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认清历史赋予的职责和使命。调整企业家价值期望,还原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公民标准而非富豪标准;健全新富阶层的法治环境,杜绝财富特权;加强正面引导,构建和谐财富氛围,建立健全财富回馈机制。让家族企业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包容性增长中。

为了传承默会知识,在任企业家必须选择、整理和明晰自己的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传递,其沟通和表达能力是内在的制约性因素。在任者的交班意愿和继任者的接班意愿,以及他们的个性和能力,是影响代际传承效果的关键因素,影响着默会知识传承与创新。要建立传承协调机制,体现对候选人的公平性和利益关系;制定和落实传承计划,包括传承人学习教育和培养计划、对防范不可抗拒因素的措施和预案等;继任者要采取整合策略,包括树立权威、建立团队、再造文化等。

企业家默会知识的转移能力,主要包括企业家默会知识的转化、吸收和保持能力[19]。从知识源的在任企业家看,其转化能力、保护意识、转移意向、信任度和激励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效果,特别是默会知识明晰化的转化能力,它是默会知识转移最为关键的环节。从接受者的继任企业家角度看,其吸收意识、吸收能力、知识搜寻能力、保持能力等直接影响其转移效果,提高对默会知识的吸收能力至关重,因为吸收是消化和应用的前提。对于跨跃时间默会知识的转移,保持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习得和应用默会知识都存在着一定的时差。在继任者与在任企业家之间,构建起“关系型心理契约”,降低默会知识转移障碍,提升默会知识传递效果;构建起“理念型心理契约”,激发继任企业家学习默会知识的源动力,以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当然在两任企业家之间传递默会知识必然存在经济风险,需要确立“交易型心理契约”[20]。作为继任者的接受方,需要在互动交流中,观察、识别并接受默会知识,通过理解、体会、整理等途径消除传递、表达中的障碍,吸收默会知识。继任企业家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吸收能力的强弱,贯穿交流、感悟、提纯、整理等整个过程。

(三) 传承默会创意能力,通过管理他人提升企业家用人智慧

管理他人意指管理自己的下属及与同僚间的互动,如知道如何奖励和夸赞部属,以扩大工作产量及提高工作满意度。从“管理他人”视角分析,企业家核心能力就是用人之道,谁掌握用人艺术谁就占领“人才”高地。家族企业用人,最为关键的是继任企业家的选拔和职业经理的选用,在传承路径选择、培养计划制定、接班人制度选择、继任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默会知识的传承。让潜在接班人尽早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通过实践和竞争使其继承的身份明朗化,建立新权威,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习得家族企业家所需的默会知识。

创设传承情境,在实践中传承默会知识与能力。由于默会知识本身和家族企业特点的限制,传承与转移存在众多障碍,如默会知识本身造成的障碍、主体认知能力造成的障碍、激励考核制度障碍和环境障碍,还受组织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特别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创设情境有利于默会知识传承,如李嘉诚培养两个儿子的做法值得借鉴,7-8岁就列席懂事会旁听,10岁左右出国留学,20多岁参与管理企业,在家族和企业的实际情境中,渗透经商理念和管理技能,因材施教传承默会知识,量材而用分别采取“继承家业法”和“辅助上路型”的培养模式,成就了两位新一代家族企业家。

(四)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加强任务管理提升企业家核心能力

管理任务意指知道让任何与工作有关的作业更加专业化,做得更好。从“管理任务”视角分析,企业家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适应管理需要,而默会知识和默会创意是企业家获得持续核心能力的根本源泉。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实践性智力相对应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包括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默会知识。从认识方面看,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等。默会知识的传承要考虑继任者的“个体协同性因素”,包括个体性经验、情感、判断、评价、想象、直觉、理智激情、信仰或者困惑、责任、良心等。

企业家能力根植于他们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等,特别是有待发掘、传承的默会知识。因为,默会能力是发自人自身的一种内在力量,个体探究问题的意识,刨根问底、百折不挠的毅力都来自自身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冲动。我们要尊重企业家个体的独特性,默会知识支配着企业家整个认识活动,对于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着企业家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进程。依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继任者成长时期,在任企业家或继任者都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和培育,并形成企业家核心能力;在企业家核心能力逐渐走向成熟阶段,要促进默会知识的转化,通过交流、反馈、创新等,让更多的默会知识被激发、整合、创造;在企业家核心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要保持动态和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家要像“探险家”那样深入到整个经济市场中去捕捉、分析、比较、鉴别、判断、预期、修正、放弃、再捕捉等等,如遇到困境时,要勇于运用经验和智慧,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承担判断与选择的风险,这种判断力、洞察力主要源自企业家的默会知识。

(五) 营造默会知识共享氛围,探索家族企业长青之道

从“传承环境”视角分析,代承传承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家族企业背景,如社会文化背景、家族企业规模、发展阶段、企业创始人理念等,这些都影响着继任者岗位技能、管理能力培养。默会知识传承深受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影响,家族是家族企业的特有情境,包括家族亲密度、家族集体倾向、家族适应性等三个维度[21],在凝聚力较高的家族中,通过交流企业期望、规划及管理的理解与看法,组织集体聚会、召开家族理事会,为企业家默会知识代际传承提供良好机会和场所。情感价值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助推器,它反映近代控制家族的归属感需求、家族共同价值观追求、家族的社会身份和影响力获取,以及家族权威实施等方面的非财务成果目标集合。家族与企业关系的永续是情感价值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企业创建者而言,公司不仅是可以出售的资产,更是可遗传给后代的家族长期投资[22]。

“家文化”是代际传承的伦理动因,但这种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家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危机、金融资本难以获得支持,往往与企业文化缺失相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文化是家族企业生存的文化基础,是家族企业文化区别于其他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23]。如果我们对下一代突破文化低线,一味地呵护、迁就,变味的爱可能将他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家族企业也将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的轨迹。我们要构筑默会知识共享的“圈子”环境,企业家成长受“内生性环境”影响,在“圈子”里面相互感染、互相促进、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示范效果和效仿行为,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激励的关系,凸现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和主体地位,有利于默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圈子”是中国人生活的文化,代表你的社会地位,它令你的人脉不断延伸,为你带来财富[24]。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它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默会知识共享、创新和传承文化环境土壤。在当代中西方文化交融、激荡的过程中,只有建立良好的家族企业文化,才能达到文化与智慧的结合、思维与创新的交融。

六、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虽然依附于物质资本所有权、企业管理控制权的传承和交接,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传递,事实上,家族企业的成功延续取决于那些给它们带来竞争优势的独特要素在代际间的传递或转移,特别是作为构建企业家素质和企业核心能力的默会知识,是隐藏在家族企业背后的长盛之“魂”。

(二)期盼和展望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的物质资本、控制权限、高管团队、治理结构、传承模式及国际经济形势、国内产业环境、现实业务状况等,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和预测。家族企业默会知识共享机制创新及实际效果、家族企业家默会知识的转化、传承及效果,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测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有待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要让家族基业健康持久地发展,有待于家族企业的实践探索,更寄托于继任企业家的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智慧全解[M].刘艳,译.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1.

[2]曾德国,王林.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9-52.

[3]RICHARD B W.GRBB D J.Managing Continuity in the Family-Owned Busines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3,12(1):35-39.

[4]王唤明,许广崇.新基业长青——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实现永续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45.

[5]POLANYI M.Study of Ma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6]STEMBERG R J,HORVATH J A.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 [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125.

[7]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1):14-37.

[8]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60.

[9]张生太,李涛,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4):28-32.

[10]窦军生,贾生华.“家业”何以长青?——企业家个体层面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要素的识别[J].管理世界,2008(9):105-117.

[11]胡玮玮.浙商家族企业隐性知识代际传承矩阵建构:基于多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50-58.

[12]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95-98.

[13]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27-43.

[14]王秀红,韩光平,卓德保.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944-947.

[15]洛威尔·布莱恩,黛安娜·法雷尔.无疆界市场[M].汪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8.

[16]梁启华,杨鸿章.基于本体论的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628-633.

[17]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念与启示[J].2013(5):35-48.

[18]王连娟.家族企业传承潜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5.

[19]余光胜,毛荐其.技术创新中默会知识转移问题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00-107.

[20]张炜,戚家超.双匹配视角的家族企业继承人选择评估模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21.

[21]窦军生,李生校,邬家瑛.“家和”真能“万事”兴吗?——基于企业家默会知识代际转移视角的一个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9(1):108-120.

[22]许永斌,惠男男.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情感价值动因分析[J].会计研究,2013(7):77-81.

[23]何心展,贾春玉,唐新贵.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62.

[24]蔡伟民.非常商道[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79.

(责任编辑郑英龙)

收稿日期:2014-10-31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家族企业继任者成长环境中外比较——基于浙江经济转型视角”(2211YD22YBM);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路径研究”(14YJA880050)

作者简介:周鸣阳,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商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5)11-0088-09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of Family Busin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cit Knowledge

ZHOU Ming-yang

(ZhejiangVocationalCollegeofCommerc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mean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material capital ownership and administrative control power,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of 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especially the inheritance of tacit knowledge, which includes skills, knack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by wor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tacit knowledge in family businesses, and explores ways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family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 by sharing and innovating, so as to make the family business lasting and prosperous.

Key words:family busines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tacit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默会知识家族企业创新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家族企业的“感情困境”
资源再生(2017年4期)2017-06-15 20:28:30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默会知识的实践分析
传·承
默会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应用默会知识,激活语文教学
职业默会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期)2016-03-11 10:21:22
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的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