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夙, 项丽瑶, 俞荣建,2
(1.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 浙江工商大学 浙商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8)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
陈夙1, 项丽瑶1, 俞荣建1,2
(1.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2. 浙江工商大学 浙商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众创空间作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兴载体,具有无边界、自组织与客户化等创业生态系统特征。文章以杭州梦想小镇众创空间为例,阐释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结构化为众创精神、创客生态圈、资源生态圈以及基础平台与创业政策等四个维度,分析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代谢、多层次创业网络嵌套、异构创业资源整合、创业能力建构以及用户价值创造等五个核心机制。基于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与机制,分析众创空间绩效提升路径,并从众创空间层面和政府创业政策层面,提出众创空间建设的策略选择与政策安排。
关键词:众创空间; 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政策
一、 引言
众创空间是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背景下,面向大众创业所构建的新型创业集聚平台,正逐渐成为社会化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伴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潮与创客运动的兴起,近年来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不断涌现,成为创业经济前沿的新现象,也势必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一百余家具有相当规模的众创空间,以北京、杭州、南京、以及深圳等大中城市发展尤为快速,其中包括中关村创业大街Binggo咖啡、苏州工业园区云彩创新孵化器等著名的众创空间,孕育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与新兴创业企业,如小米科技、聚美优品、猛玛浏览器等。杭州作为创业重镇、特别是互联网创业大本营,也涌现了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众创空间,如专注于医健行业O2O创业的贝壳社,阿里云计算公司与西湖区合作共建的云栖小镇,专注于电子商务创业的B座12楼、福云咖啡等。在涌现的诸多众创空间中,以互联网创业为显著特点的梦想小镇,规模大、特点鲜明,已经积聚基金及投资机构58家,资本管理规模超过115亿元,引进孵化器公司7家,申报入驻项目近100个,创业团队人数超过2000人。梦想小镇定位于“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小镇”双镇融合发展。其中,互联网创业小镇重点鼓励和支持“泛大学生”群体创办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数据、云计算、动漫设计等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企业。天使小镇则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集聚天使投资、股权投资与财富管理等专业机构。作为众创空间的创新形态,梦想小镇既体现着鲜明的杭州特色,也将为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标杆。
众创空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对众创空间的内在规律具有深入的理论认识。虽然各地政府与相关企业对众创空间的构建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但是众创空间促进创业的内在机制以及系统性的构建模式,仍缺乏理论上的探讨。本文将众创空间视为新兴的创业生态系统,以杭州梦想小镇众创空间为例,剖析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念、特征与功能,分析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并提出众创空间构建的战略思路与具体举措。
二、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概念、特征与功能
众创空间是众多创业活动在特定地理空间的集聚,所形成的复杂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为数众多的创业者积聚创业的空间,众创空间基于创客精神促进创客不断成长,为创客们提供社区互动平台与生活休憩场所;作为孵化技术创新、商业创意、促进创业的空间,众创空间是孵化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土壤;作为丰富多样的创业资源集聚空间,众创空间为创业资源和创客们的对接,搭建创业的基础设施平台,同时也是一系列创业政策的集成空间。目前,众创空间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小镇”模式,平台大、占地多,生态复杂,例如浙江打造的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另一种是孵化器模式,由创投机构(如36氪)、知名企业(如阿里巴巴主导的百川计划),以及高校(如浙大校友孵化器)等搭建。事实上,小镇模式和孵化器模式在形态上有差异、但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可以将小镇模式的众创空间,视作孵化器模式众创空间的积聚,是一种多层次的嵌套结构。例如梦想小镇内目前就入驻了阿里百川计划等7家孵化器,这些孵化器可以称之为“子空间”。理论上,众创空间内的创客数量众多、角色多元,创业资源与服务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创客与各种创业资源主体等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创业生态网络,而且不同层次的众创空间相互嵌套,空间内的创业生态动态演化,具有鲜明的生态系统属性[1-2]。将众创空间视作创业生态系统,是基于生态学隐喻所刻画的创业组织新范式。
众创空间作为新兴的创业生态系统,在空间内的创业项目以及空间层面,都显著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在入驻的创业项目层面,首先众创空间中集聚的创客数量众多、角色更加丰富,具有“众”的属性。梦想小镇首批入驻创客就达到将近200家,近年将会达到2000家,与积聚的首批70余家天使投资人与创投机构以及创业导师等,共同构成众创空间内充满生态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其次,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起步小、创业团队人数少,具有“微”的属性,梦想小镇内首批入驻的创业项目,多以3-5位甚至人数更少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等为主,微型创业团队更加灵活,也使得众创空间富于弹性;第三,众创空间的创客们秉持创客精神,普遍以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创意为主,具有“新”的属性,使得众创空间富于创造力;最后,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往往从事的是具有显著特色的创业项目,如梦想小镇实际上也是“互联网小镇”,以互联网创业项目为主要特色,而云栖小镇则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或商业模式为特色。
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等创业孵化方式,众创空间整体层面具有“无边界、自组织、客户化”等显著特征。无边界指众创空间既可以作为“实”的创客集聚地域,在地理区域上集中式发展,也可以在商业版图中分布式发展;既可以在大城市标志性地带建立相当规模的创业区域,如梦想小镇就占地3平方公里。也可以分散在城市楼宇、车库、咖啡吧等,甚至可以在偏远小镇甚至青山绿水的远郊农村生根发芽。相比地理空间的“实”,众创空间内的创业活动,同时也与空间之外的商业主体发生复杂的网络连接,这种商业网络是无限拓展的,具有无边界性和广域性,因此众创空间同时也是“虚”的社会网络空间。正因如此,在互联网情境下创客空间极具社会辐射性和创业带动力,是不设围墙的开放域。例如,梦想小镇众创空间,除了正式入驻空间内的众多创业辅助角色,与众创空间地理临近的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浙江大学等众多高校、各类传统制造与服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科技机构,构成梦想小镇外围的重要角色。自组织指众创空间内的丰富创业生态资源,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资源自发缔结网络并动态演化,无论从资源的多样性还是组织方式,都具有自组织的生态学属性[3];客户化是众创空间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和最终指向,众创空间内的创业资源生态圈面向创业项目客户化,众多创业项目面向用户客户化,因此众创空间是客户化的生态组织方式。
表1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与传统园区比较
众创空间作为根植民间的新兴创业生态系统,在促进大众创业中具有多元功能,是社会创业促进体系中大众创业层面的主要载体。(1)地带信号识别与创业资源积聚功能。众创空间释放强烈的创业信号,易于社会创业资源对创业项目的识别,从而大大节约社会上创业资源对创业项目的搜寻成本。在创新创业大潮下,迫切需要标志性的创客地带,节省创业信息沟通成本与创业活动交易成本,让投资者、服务者、消费者等创业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快速识别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服务。换句话说,创客空间得以聚焦社会多元主体对创业活动的注意力,这无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点睛之笔。梦想小镇开园伊始,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吸引大批创投机构、创业者的持续关注,大大激发社会的创业热情。(2)创业能力构建与创业孵化功能。众创空间旨在促进大众创业,在创行业项目孵化与社会资源集聚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比于科技孵化园区、大学生创业园等传统创业集群,更加显著地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作为创业集聚空间,起着创意诞生、创新孵化与创业支撑等三大功能[4],是创业孵化的新载体;作为创客社区空间,起着强化创客深度互动、引领创客生活范式、积累创客社会资本等三大功能,是创客集聚的新方式;作为众创网络空间,将众多创客之间、众创空间与社会系统联结起来,是社会化创业的新模式;(3)以点到面驱动与促进社会大众创业。数量众多、星罗棋布的众创空间,是寻求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路径,众创空间富有个性和文化的创业阵地,具有的创业过程示范与创业精神彰显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业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创业园区之外,第四种经济集聚发展方式。同时,土地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众创空间蕴含着商业地产的新模式,甚至是农村城镇化的新路径。譬如,梦想小镇作为杭州未来科技城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战略背景下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杭州发展信息经济、构建创业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三、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剖析众创空间的系统结构,存在“众创精神、创客生态圈、资源生态圈,以及基础平台与众创政策”等四个空间维度。其中,众创精神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文化特质与内在动力,统领众创空间的其他维度。创客生态圈是众创空间的主体与生态活力的源泉,资源生态圈构成众创空间创业活动开展的生态资源基础,众创网络与众创资源交互地促进创业项目成长与创业系统演化,而这一复杂的生态系统过程建立在众创空间基础平台上,包括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平台与众创空间的政策体系。
图1 杭州梦想小镇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众创空间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的根本基因,是众创空间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质——众创精神。众创空间的基本使命,在于聚合众多创业角色,矢志通过合作来创造新的技术、新的商业,乃至创造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同时成就创业者的商业愿景:(1)创业梦想。众创空间内创业项目的核心价值是富有创造力的新技术或者新的商业创意,往往极具前瞻性甚至颠覆性,虽然起步微小、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是其中可能蕴育着新的技术范式与突破性技术创新,或者蕴育着新的商业主张,甚至蛰伏着全新的商业模式,部分技术或者商业模式有可能产生十分巨大的商业影响乃至重大产业革新;(2)合作共生。在创业梦想引领下,创业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中,采用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寻求资源互补、分工协作与价值共享,互生互栖、协同共生;(3)对创新的容错性。众创精神还体现在对创新的容错性,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小从而风险也相对较小,创业风险投资及其风险补偿等机制安排,大大化解创客的创业风险、创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这种追求创新、容忍失败的氛围,催生一大批敢于创想并付诸行动的创业项目;(4)个性化的行为符号。相比传统园区的创新创业项目,创业空间内的创业行为方式新颖、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梦想小镇以互联网创业为特色,积聚一大批矢志于“互联网+”的创客,从事3D打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或者服务的创业项目,创客群落普遍年轻、充满朝气,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车库、咖啡座等具有创业文化符号的空间内,以崭新而又个性化的方式开创事业。众创精神凝聚创客与创业资源,驱动创客群落的行为风格,创业资源与创客的互动模式,以及独特的空间符号等不同层面的文化要素,主导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演化,是众创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力。
众创空间中的创客角色多元、种类丰富,主要包括众多大学生创业者、高层次海外留学归来创业者、科技人才创业者,以及高管创业者等,号称创业“新四军”,构成众创空间的创客主体。梦想小镇中,有一半以上创客为大学生创业者,也包括部分从阿里巴巴离职创业的管理者和浙江大学等在职创业的教师等。由于梦想小镇的创客生态圈主要围绕互联网展开,因此梦想小镇又称“互联网小镇”。创客生态圈作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活力源泉,在创客精神驱动下,创客们具有了新技术与新模式等商业创意,以及创客们初始的创业才干。正是这些创意和创业才干,成为众创空间内的种子,在创业资源生态圈的滋养下发芽、开花与结果。与传统科技园区创业项目数量较少、相互联系不够紧密不同,众创空间内众多创客,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创意分享、经验交流与信息沟通,形成广泛而纵横交错的大量弱联结,同时通过相互持股、技术授权与转让、交叉参与创业项目的不同环节,形成空间内的强联结。创客网络密度高而中心度低,这种社会网络结构更有利于新知识吸收、创造力的形成以及探索性创新[5],从而助推创业项目快速成长,对创客具有强大的学习与教育功能。基于共同的创业梦想与价值追求所形成人际信任,众创空间内丰富厚实的社会资本,构成创业空间的第一资本,是创业起步阶段最为关键的资本。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集聚角色多样、资源丰富的创业相关者,包括各类创业投资家、创业导师、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律师、会计师、知识产权专家等),以及产业链相关主体,为众创空间提供战略性创业知识、技术性创业知识,以及创业服务与资金等创业资源,构成众创空间的资源生态圈。(1)战略性创业知识。起步创业的创客们对创业战略规划与商业模式设计的知识普遍较为欠缺。众创空间中的创投机构与创业导师团队,为创客提供广泛而丰富的商业视野、市场信息和创业经验,这大大提高了战略与模式的成功率。例如,梦想小镇的著名创投机构硅谷创投,就依据其深刻的产业洞察与创投经验,对旗下的孵化项目进行创业战略指导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优化,使得创业项目具有很高的战略起点和清晰的发展路径与格局;(2)技术性创业知识。主要包括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商业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科技专家以及具备各种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创业项目中解决技术、商业模式以及商业运营中的疑难问题。例如阿里巴巴就在梦想小镇里,通过阿里百川计划向缺乏技术基础的互联网创业者,提供APP开发、互联网技术服务等多种技术支撑。此外,由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财务机构、法律机构以及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等提供的创业服务,为创业项目提供针对性的外包服务,让创客的小微商业组织得以轻装上阵;(3)价值资源。资金、人才资源、供应链与用户等价值资源,为创业项目成长奠定基础。众创空间中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等提供的创业资金,在创业项目诞生与成长的不同阶段,解决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生产企业、渠道商家等产业链相关主体参与到众创空间中,为创业产品的开发与试制、样品加工等,检验创业产品、节约交易成本。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建立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以及运营管理,和面向大众创业的一系列创业政策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支撑体系之上。众创空间的平台主体,包括政府机构、地产开发商、社会投资者以及运营管理者等。平台投资主体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的众创空间,例如梦想小镇就主要来自于政府主导投资、由未来科技城管理和运营。另一类是市场化投资形成的众创空间,一般由知名企业或者投资机构主导,如阿里巴巴百川计划、优客工厂孵化器等。目前政府参与方式也逐步市场化,财政投入更多采取投资引导基金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围绕众创空间,由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以及众创空间管理机构主导的一系列空间管理制度,是众创空间创业活力与运营秩序的有力保证。
四、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基于各个系统维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与运行过程,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通过高效的运行机制达成促进创业的系统功效。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存在五个核心机制:生态系统代谢机制、多层次创业网络嵌套机制、异构创业资源整合机制、创业能力动态提升机制、用户价值创造机制。这五个机制紧密关联、互为因果,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透视这一规律,有助于识别众创空间系统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与成长基因,从而为系统提升运营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图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生态系统代谢机制完成众创空间创客群落与创业资源的优胜劣汰与优化功能,确保众创空间保持持续的生态活力。创客生态圈方面,创客作为众创空间中最核心的角色,是众创空间生态活力与发展的动力中枢,新的创客不断加入、也有创客不断地离开众创空间。在众创空间文化吸引力、社会网络吸收力、平台资源吸纳力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下,社会大众创业项目向众创空间集聚,经过路演、赛马与评选,获取入驻资格;资源生态圈方面,众创空间面向社会的资源边界是开放性的,众创空间与社会进行十分通透的资源交互,这是众创空间生态资源基础保持生态活力的根本特征。社会资源进入众创空间、获取稳定的空间运营资格席位,需要两种机制:门槛遴选机制与市场竞争机制。门槛遴选机制要求众创空间的运营方,对各类资源设置入门门槛、入驻标准与行为准则,规划各类资源企业入驻数量。在达到门槛标准的资源企业之间,通常采取定向邀请、招投标等竞争性遴选方式,吸引优质资源入驻空间;运营期间,功能互补的资源企业之间,面向创业项目进行资源集成,功能替代的资源企业之间则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竞争;空间运营方根据入驻空间的资源企业经营与服务表现,基于门槛标准对资源企业的空间资格进行周期性的动态考核,达不到考核标准的限期整改或者取消空间资格。通过资源遴选与竞争机制,保持众创空间生态资源基础的持续活力与动态优化。
众创空间中的诸多创客与创业资源,相互编织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嵌套的网络联结,是众创空间的生态组织方式。众创空间的生态组织采取“网络”这种自组织和无边界的中间型组织形式,确保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效率与生态柔性。从横向上来看,创客群落里的创客之间,采取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精神传递以及业务往来等方式,产生各种性质的“M位创客—M位创客”式的网络联结,形成整体网层面的创客网络;创业资源各主体同样如此,形成整体网层面的“N位资源主体—N位资源主体”式的资源网络。创客与创业资源各种主体之间的结合,是众创空间最为重要的联结,正是通过“N位资源主体—1位创客”方式的创客自我中心网络,实现创业资源面向创业活动的集成与滋养。众创空间中,还存在某些具有特殊孵化功能的“子空间”,例如梦想小镇内部就有马达加加、良仓、以及阿里主导的“百川计划”孵化器等,这些孵化器属于梦想小镇内嵌套的“子空间”。从纵向上来看,众创空间中的网络具有“创客自我中心网——群落局域网——众创空间整体网”等多个层次的嵌套特征,其中创客自我中心网络是众创空间网络的微观形态;各种群落内部节点之间的交叉互联,构成创客网络、资源网络,以及子空间自我中心创业网络等中间层的“局域网”,最终涌现成为宏观层面的众创空间整体网络。
众创空间通过创业网络的组织方式,面向特定的创业项目或者创业项目群,完成两个层面的异质性资源整合:(1)“战略性创业知识——新技术或新模式”的聚合。资源生态圈中蕴含的战略性知识与创客生态圈中蕴含的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之间,进行双向的探索、聚合与创造,形成商“道”层面的创业战略与创业项目商业模式。天使投资、创投机构等不仅仅是创业资金提供者,其宽阔的产业视野、深刻的战略洞察,以及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更是对创客们进行创业战略指导和商业模式优化的教育者与创业导师。战略知识与新技术新模式的聚合,不仅高度隐秘导致转移成本高,需要建立创投机构与创客之间紧密互动、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而且高度异质性导致聚合难度大,能否有效整合来自各方的战略建议和模式指导,形成逻辑一致、内核聚焦的创业战略,对创客的战略潜质和学习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2)“技术性创业知识与资源——创客商业运营能力”的集成。资源生态圈中蕴含的技术性知识、资金以及各种服务等资源,与创客生态圈中创客们初始的商业运营能力,面向创业项目通过网络的方式相互集成,并在集成的基础上再开发,形成创业企业的核心能力,表现为具体的技术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业团队管理能力,并形成差异化、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众创空间的战略性知识聚合与技术性资源集成,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创新的基本特征[6],且都是针对具体的创业项目,或者某一类创业项目群落构成的子空间与孵化器,进行客户导向的定制,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知识与创业服务提供机制,是众创空间客户化价值创造的第一阶段。
通过众创空间内的知识聚合与资源集成,创业企业构建创业战略能力与核心能力,并按照“绿芽期——花朵期——果实期”三个动态阶段不断成长。创业战略为创业企业成长勾勒了商业愿景与基本路径,具有“道”的属性;创业核心能力为创业企业战略的执行提供具体而独特的方法,具有“术”的属性。众创空间的本质功能,正是将“绿芽期”中的创客所具备的新技术初始概念或者新的商业模式设想,通过创业资源的持续孵化与滋养,助推创业能力的动态提升。当完成初步的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布局,突破了核心技术瓶颈或者市场关口,成功实现闭环的商业运作,“绿芽期”的创业项目则跨入“花朵期”——模式运行初步成型、但尚未达成盈利。花朵期的创业项目仍需要不断的各种创业资源注入,以动态调整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商业模式,构筑竞争壁垒、进而收获商业成功,创业企业步入“果实期”。创业能力的二维结构与三阶段生命周期,要求众创空间内的创业资源注入与创业孵化,采取相匹配的动态策略。
用户价值创造是众创空间众多创业企业的终极诉求,用户需求统领众创空间内创新创业活动的最终指向。创业企业基于特定的创业战略与核心能力,围绕用户需求的内在结构,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梦想小镇众创空间内的创业项目具有显著的用户导向特点,创客们普遍运用互联网思维追求用户体验,用户在新技术或者新模式的概念阶段,就参与到技术或服务的创新中来,构成创业网络中十分重要的网络节点,与创客们不断交互技术与服务体验的隐形知识,构成众创空间客户化价值创造的第二阶段。
五、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策略与政策安排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主旨在于促进创新并孵化创业项目不断成长,采用恰当的策略与政策提升其系统绩效,是平台设计与制度安排的出发点[7]。根据前文对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与机制的分析,众创空间系统绩效取决于如下五个方面的因素:(1)众创精神的引领作用和基础平台与政策供给的支撑作用;(2)创客代谢机制与创客生态圈的创造力;(3)资源代谢机制与资源生态圈的多样性;(4)创客生态圈与资源生态圈的互动机制及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5)用户价值的创造。区域政府面向众创空间供给集成的创业政策,在众创空间创业政策框架下,众创空间层面的空间管理者(如梦想小镇的未来科技城),运用恰当的平台设计与优化策略,提升众创空间系统绩效。
众创空间的发展,在完善和优化实体平台的搭建基础上,更加强化众创精神、文化与品牌的构建。(1)凝练众创精神、挖掘众创空间的文化内核。在众创空间中植入“追求创业梦想、寻求合作共生、容错性创新以及个性化的创业行为范式”等四个众创精神的关键基因;(2)寻求众创文化外延的特色化和差异化。不同的众创空间在行业定位、优势和特长以及故事积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众创空间要根据自身的独特定位,寻求众创文化外延的特色化和差异化;(3)打造独有品牌、寻求品牌化发展。品牌是众创精神与文化外延的浓缩标志,用产品思维打造众创空间的品牌效应,使之成为社会化创业体系中一记醒目的创业符号。
设计高效顺畅的创客群落代谢机制,由关注创业项目到更加关注创客本身,面向海内外广泛吸纳创业人才、繁荣创客群落,持续提升众创空间的创业活力。(1)设计众创空间创客吸纳机制,包括入驻标准与核心流程等。从创客及其团队的创新精神、创业才干以及创业品行等创业胜任特征维度,建立基本标准和面谈、路演等创客评价方法,对创客和创业项目进行遴选;(2)设计众创空间创业项目退出机制。针对成长卓著、逐渐受到空间条件限制的创业项目,设置一定退出标准,针对性提供特殊优惠政策,保持空间内项目含金量。大部分创业项目短期内难见显著成效,也设置一定的淘汰标准和机制,维持众创空间一定程度的代谢水平;(3)动态把握众创空间的创客代谢效应。在众创空间初建阶段,入驻标准可以适当放低,从而建立充分丰富和多样性的生态圈,随着空间条件限制,可以逐步提高入驻标准;退出标准方面,创业成功的退出标准,根据空间条件适度从高设置;针对其他未成长起来的创业项目,可以随着空间资源限制情况逐步提高退出标准。
基于众创空间的产业特色,围绕不同类型创业项目、创业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源需求,制定创业资源规划与列表,根据列表在海内外广为吸纳各类创业资源,提升创业资源丰富性与多样性。(1)不断拓展空间辐射范围。与具有地理临近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构建众创空间战略联盟,运用联盟网络拓展众创空间的辐射边界,运用联盟机制吸纳创业资源,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潜在层等多层次资源生态圈;(2)设置核心层资源生态圈入驻标准,针对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以及银行等资本资源主体,建立包括资金实力、创业投资经验与成功案例、面向众创空间的特色服务产品质量等维度的门槛标准,采用竞争性招标与定向邀请等方式,积聚高质量的创业资源;(3)设置动态退出标准与机制,对创业资源主体的创业孵化成效,从过程投入和孵化绩效进行动态考核,根据成效表现逐步优化众创空间内的资源生态圈。(4)由资金考量到注重战略性创业知识的注入。在广泛吸纳各种天使投资与创投机构之外,更加注重众创空间战略性创业知识的注入,例如面向海内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卓著创业成就的创业家,建立众创空间创业家联盟,定期举办创业家与创客的互动、建立对接机制,发挥创业家对创客的战略指导、知识教育、经验分项与创业激励功能。
深刻理解创客与创业资源之间对接的自组织机制,让创客和资源双向自然选择,为自组织对接创造多层次情境条件和针对性的集成服务,降低对接成本、提高对接成效[8]。(1)面向“战略性创业知识——新技术与新模式”对接的集成服务。包括创业信息共享、创业战略共谋等服务,编制战略需求与专家列表并定期在空间信息平台上发布,建立常设性的创业战略头脑风暴会、商业模式设计训练营等,让创投机构、创业家、创业导师与创客深度沟通,优化战略定位与商业模式;(2)面向“技术性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接的集成服务。面向创业项目,集成空间内外的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管理等技术性创业知识,开发项目针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套餐,供创业项目选择;(3)面向“价值资源——创业能力”对接的集成服务。对天使投资、创投基金以及银行等为创业项目提供的融资入股与资金借贷等,一方面提取具有共性的对接需求,集成背景调查、信息披露等相关服务;另一方面,基于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为对接双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投融资引导等服务。
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平台与创业政策为众创活动提供支撑体系,构成众创空间软硬件综合实力。(1)众创空间创建初期,更多地关注办公场所与社区配套等硬件基础设施,后续需要逐步建立起空间信息共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与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建立互联化、数字化的众创空间,系统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2)建立众创空间平台建设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在创客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创新创业场所、互联网平台等建设方面,采用政府种子基金、创投资金、众筹等多种方式,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平台投资机制;(3)将众创空间作为市场主体来建设,运用资本运作手段打造众创空间上市公司,基于全社会的资本力量来驱动创业。
面向众创空间的创业政策方面,政府宜从区域创业型社会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指导和助推各地进行众创空间建设。(1)将特色创业小镇等众创空间的建设纳入设区市的地方政府十三五规划编制体系,将众创空间建设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绩效考核体系;(2)整合科技计划体系中的相关科技政策,设计专门面向众创空间的科技扶持集成政策,譬如针对性的提供重大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引导项目等计划支持;(3)面向众创空间,设计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的创业项目投资引导基金与风险投资补偿基金等,发挥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众创空间;(4)政府购买和社会购买相结合,对众创空间中具有重要前瞻性的新兴技术与服务创新成果,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支持;将众创空间作为新型的创新载体,纳入省市创新载体管理体系中,与科技城、高新区、科技园区以及企业重点研究院的相关政策对接;(5)对众创空间建设成效进行动态考核与滚动的政策扶持,逐步建设和优化众创空间的地理布局与多元功能,发挥创业生态系统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MUHAMMAD R K.Mapping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of Saudi Arabia[J].Worl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9(1):28-54.
[2]RON A,RAHUL K.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3]MARCO I,ROY L.The Keystone Advantage: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118-124.
[4]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1761-1770.
[5]LUNDVALL B A.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Learning[M].New York:Pinter,1992:103-150.
[6]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1771-1780.
[7]张玲斌,董正英.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间协同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4(5):75-84.
[8]丹尼尔·艾森伯格,志华.政府如何建立创业生态系统[J].哈佛商业评论,2010(7):241-258.
(责任编辑束顺民)
收稿日期:2015-08-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根植网络治理、升级能力建构与租金攫取绩效:本土代工企业根植升级机理研究”(7127323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能力研究”(14BGL15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模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GJA11401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知识/研究者多样性、双模网络结构与战略性新兴技术突破:中美生物制药产业实证比较研究”(LZ15G0300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基于多层次组织内生动力模型的战略性新兴技术突破机理研究:中美生物制药企业实证”(16NDJC029Z);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打造众创空间的浙江模式:创业生态系统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6NDJC028Z);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知识治理的浙江省本土代工企业嵌入学习机理研究”(16NDJC187YB)
作者简介:陈夙,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研究;项丽瑶,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俞荣建,男,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5)11-0035-09
Co-maker Spac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Features, Structure, Mechanism
and Strategy——Case Study on Hangzhou Dream Town
CHEN Su1, XIANG Li-yao1, YU Rong-jian1,2
(1.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2.ZheshangResearchCenter,ZhejiangGongsh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As an emerging way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aker space is borderless, self-organized and customized which can be treated as an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By the case of Dream Town in Hangzhou,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cept,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o-maker spac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nd divides the structure of it into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co-maker culture, makers ecosystem, resource ecosystem, infrastruc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etc.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cor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including ecosystem metabolism, multilevel nested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integration,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users value creation. Based on the features,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co-maker spac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the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the way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 options and policies arrangement for development of co-maker space in the spatial level and the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from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co-maker spac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