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月静(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结构分析——以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
吕月静(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以宁夏最大的成建制移民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通过对红寺堡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与宁夏全区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宁夏移民安置区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是在生态移民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没有实现同步转变而造成的。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双管齐下,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契合,才能保证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1|816X(2015)01|0022|05
收稿日期:2014-07-04
作者简介:吕月静(1978-),女(汉),宁夏吴忠人,讲师,主要从事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NXCGL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Ningxia's largest resettlement areas - Hongsipu District in Wuzhong was made from the economic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e whole Ningxia region. It concluded that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in Ningxia resettlement areas were caused by asynchronous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Only two-pronged approach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to make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fit, can we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area.
Analysis on Social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Area in Ningxia——A Case Study of Hongsipu District in Wuzhong
LV Yue|jing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ChineseCommunistPartySchoolDistrictinNingxia,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Key words:Ningxia; Ecological resettlement area; Social structure
自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宁夏移民安置区区域经济发展迅猛,移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资源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户籍管理混乱、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实质上,这些突出问题正是在生态移民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没有实现同步转变而造成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会导致社会出现结构性紧张,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将不可避免。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双管齐下,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契合,才能保证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结构,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结构骨架,是观察和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情况的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维度。现代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实现的关键。[1]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形态,是观察、认识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1]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社会形态,是观察分析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状况、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社会结构由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等多个指标构成,内核是社会阶层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2]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表1)。
表1 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社会结构指标体系[2]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PPP表示购买力平价。
二、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结构分析——以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也是宁夏唯一成建制(县区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其开发建设在宁夏所有生态移民安置区中具有典型意义。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全年多风,平均风速3.3 m/s,多年平均气温8.4℃,气温日差14℃,全年日照时数3036小时。辖区总面积2767平方公里, 辖2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61个行政村、2个城镇社区。通过分析红寺堡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可以以小见大,概观整个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2007年至2013年数据分析,宁夏产业结构(8.7%∶49.3%∶42%)已进入二三一模式,且一产占比小于20%;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宁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人均GDP为40 173.67元(6486.74美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就业结构来看,2013年全区就业人口350万人,与2012年相比,净增5.5万人,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165万人,下降1.3%;第二产业61万人,增长6.7%;第三产业124万人,增长3.2%。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48.5∶16.5∶35.0调整为2013年的47.2∶17.3∶35.5;从城镇化率来看,截止到201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54.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0.2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2.01%,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3.12‰,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5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2‰,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表2)。
表2 2013年宁夏和红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
注:宁夏全区数据来自于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夏统计信息网。红寺堡区数据来源于红寺堡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寺堡区统计信息网。
2013年红寺堡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可比增长13.5%(位列全区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4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增长7.4%。产业结构为32%∶43.1%∶24.9%。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38.6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5305.1元,同比增长14.9%。综合表1表2可以看出,从产业结构来看,红寺堡区产业结构为二一三模式,且第一产业占比大于20%,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就业结构来看,红寺堡区目前的就业结构为78.88∶1.36∶19.76,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78.88%,大于60%;从城镇化率来看,27.4%的城镇化率,低于30%,处于前工业化时期;以人均GDP分析,红寺堡区人均GDP为7161元,亦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综上可以得出,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结构处于工业化初期甚至前工业化时期,落后于宁夏全区经济结构。
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急速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根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反馈数据显示,红寺堡区年末常住户数44 514户,常住人口179 390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5.37‰,自然增长率为9.72‰,死亡率5.65‰,出生政策符合率80%。
其中:男性92 565人,女性86 825人;汉族69 217人,回族109 988人,其他少数民族185人;城镇人口49 154人,乡村人口130 236人,城镇化率27.4%。[3]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92 565人,占51.6%,女性86 825人,占4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7.81下降为106.61。即从性别结构来看,红寺堡区人口总体性别结构比较协调。
从民族构成看,汉族68 785人,占40.1%,回族102 487人,占59.7%,其他少数民族281人,占0.2%。即红寺堡区属于以回族人口为主体的民族地区。
从年龄结构看,据红寺堡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 096人,占28.54%;15~64岁人口为111 550人,占67.60%;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70人,占3.86%。[4]即红寺堡区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出生率(16.18‰)大大超过死亡率(2.73‰)的成长型,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占28.54%),明显多子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这意味着红寺堡区的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
从人口素质结构看,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714人,占2.7%;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9770人,占5.7%;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2 909人,占25.0%;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76155人,占44.4%(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红寺堡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 92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增加3863人,文盲率由22.20%下降为9.04%,下降13.16个百分点。即红寺堡区人口素质虽然近年有所提高,但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总计仅占8.4%(2.7%+5.7%),整体素质偏低甚至是过低是其人口结构中又一突出特征。
2.家庭结构
根据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反馈数据显示,红寺堡区年末常住户数44 514户,常住人口179 39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0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53人减少0.5人。其中,家庭规模为4人的比例最高,占31.0%。近年来,红寺堡区移民的生育观念已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生育率有所下降,另外,外出打工等造成人员流动增多,因此,红寺堡区平均家庭人口数呈下降趋势,家庭规模缩小。现阶段来看,红寺堡区家庭代际结构主要以二代户为主,其次是三代户,一代户、四代户及其他户所占比例较小。[5]
3.就业结构
如表3所示,红寺堡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58 085人;第二产业有从业人员1003人;第三产业,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共计14 549人。即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8.88%∶1.36%∶19.76%。就业结构极不合理,主要是一产从业人员占比过大,接近80%的从业人员仍在传统的农业领域就业,也就意味着农业收入将是移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表3 红寺堡区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5]
4.收入结构
从笔者调研情况看,移民搬迁后收入水平较搬迁前有较大变化。2013年红寺堡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38.6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5305.1元,同比增长14.9%。与2013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相比,红寺堡区分别比宁夏全区低6394.4元和1625.9元(表4)。
表42011年宁夏及红寺堡区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来源表(单位:元)
宁夏全区[6]红寺堡区[3]相差纯收入5409.954047.611362.34工资性收入2164.242456.47-292.23家庭经营收入2730.431273.971456.46一产业纯收入2310.291157.48972.81非农产业纯收入420.14116.49303.65财产性收入116.4387.6828.75转移性收入398.85229.49169.36
从收入来源分析,2011年红寺堡区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4047.6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456.47元,家庭经营收入1273.97元(包括一产业纯收入1157.48元,非农产业纯收入116.49元),财产性收入87.68元,转移性收入229.49元。从上表4可以看出,红寺堡区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中除工资性收入高于宁夏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余均比全区低。且生态移民的工资收入高于其家庭经营收入,即工资性收入成为移民家庭的第一收入。这既表明红寺堡区移民分配到的耕地资源的有限性,或许还有移民对迁入区农业生产方式的暂时不适应,也表明了今后增加移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应是外出务工。这将对迁入地各级政府职能的定位、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安置区城镇化进程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结构滞后于宁夏全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甚至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再从社会结构内部来看,综合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指标,考虑到近几年经济发展态势等多种因素,当前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结构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即属于农业社会,总体上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红寺堡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高达32%,近八成的就业人员仍集中在第一产业。另外,目前红寺堡区的城镇化率仅为27.4%,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城镇化率要达到宁夏全区现有的52%还需要25年左右的时间。
根据现代化的一般经验,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要经历先后三个转折点:首先是产值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85%以上;其次是城乡结构的转换点,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0%以上;第三是就业结构的转换点,即非农业从业人口上升到全部从业人口的70%以上。[7]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广大移民来讲,搬出环境恶劣的地区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必须实现在安置区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他们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将目光更多的投向于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对于政府来讲,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要确保移民“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确保生态移民安置区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目标任务,必须加强移民安置区的后续管理与发展,必须加快改革创新移民安置区社会体制,必须明晰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有效整合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讯、基层政权建设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移民安置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11|12.
[2]冯飞,王晓明,王金照.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中国发展观察,2012(8):24|26.
[3]红寺堡统计信息网.红寺堡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6|17)[2014|06|28]. http://www.hsbtj.gov.cn/.
[4]红寺堡统计信息网.红寺堡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9|14)[2014|06|28].http://www.hsbtj.gov.cn/.
[5]李培林,王晓毅.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8,89.
[6]宁夏统计信息网.宁夏回族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2)[2014|06|28]. http://www.nxtj.gov.cn/nxtjjxbww/tjgb/2012ntjgb/201404/t20140402_37626.html.
[7]汝信,陆学艺,单天伦.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编辑: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