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劳动铸就中国梦》政论叙事的转向

2015-12-30 07:04谢少平王维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政论快节奏铸就

■ 袁 青 谢少平 王维平

新语境下《劳动铸就中国梦》政论叙事的转向

■ 袁 青 谢少平 王维平

政论型纪录片以“主题先行”“述论结合”为理论模式,其传播目的一般是宣扬某种政治理念、观点或凝聚社会共识等,有主题宏大、政治性和思辨性强、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①电视政论片,是国家话语的典型代表。《劳动铸就中国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并由学习出版社、中央电视台和杭州市委联合摄制,“五一”期间在央视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联动播出。从《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创作主体、播放平台可以看出,该片是国家话语的又一次发声。但该片又摆脱了国家话语以往高高在上的宣教姿态,继而探索更丰富、更生动、更有观赏性的叙事策略。经过对《劳动铸就中国梦》的详细分析,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其政论叙事的转向。

一、叙事的多元化、碎片化和快节奏化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超载的现象,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品,使得人们使用媒体的习惯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和浅阅读的特征。相应地,传统媒体为了和新媒体争夺受众稀缺的注意力,多元化、碎片化、快节奏化成了其应对策略之一。

《劳动铸就中国梦》作为一部政论型纪录片,摆脱了以往政论片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观赏性差、沉闷僵化的特点,而是以多个故事支撑一个主题,表现出了多元化叙事、碎片化叙事和快节奏的特点。

以第五集《劳动缔造幸福》为例,按叙事时间线将本集划分,共有七个故事之多(参照表1)。

表1 第五集《劳动缔造幸福》内容及时长表

从表1可以看出《劳动铸就中国梦》明显的碎片化叙事倾向,本集共选择了七个人物故事,他们当中有通过自身奋斗当上餐厅经理的农家子弟,还有用心看护艾滋病患者的护士长;有用脚丈量大山的抄表员,还有把青春奉献给公益事业的摄影师;有农民厨师、码头工人,还有远在局势动荡的安哥拉的普通女孩。其选材不可谓不多元,叙事不可谓不碎片。

快节奏叙事和碎片化叙事其实是一体两面,碎片化叙事也就意味着快节奏叙事。如表1所示,第五集当中共有七个人物故事,平均每个故事时长在四分十秒,最短的故事“码头工人虞纪春”只用了两分零九秒。再加上采访的两位学者和专家,第五集共出现了九个人物。也就是说,平均每三四分钟,就有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出现。这样的快节奏叙事策略,非常符合当下人们接受信息的碎片化习惯。

在第三集《劳动点亮智慧》中,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代核工业技术人员原公浦老人,讲述了新中国在原子能科技方面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三无资金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研制原子弹的艰辛历程。“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仅耗时两年零八个月。又过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而两次爆炸在画面呈现上,仅仅相隔了十秒。这种快节奏的叙事不但能吸引观众,还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体验。

二、叙事的个体化和故事化

叶志良认为,“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电视纪录片的内涵逐渐剥离以往单一的意识形态化的表征,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工具理性得以缓解。电视纪录片的触角开始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成为此后的重要领域,书写人性人情、关注生命个体,成为电视纪录片人文化叙事的重要体现。”②《劳动铸就中国梦》一片就呈现出了叙事的个体化和故事化转向。

首先,《劳动铸就中国梦》讲述了大量个体的故事。这些人物有历史叙事下的重要人物,比如第一集当中出现的第三套人民币的绘制者侯一民,通过他者钩沉了大炼钢时期的特殊历史,展现了当年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强有力地支撑了本片的“劳动”主题。第一集当中还通过对原红旗渠除险队队长任羊成的采访,再现了五十多年前林县人民兴建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类似人物还有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原公浦、著名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等。以上人物均采用了“大写历史的小写化”手法,即个体叙事,以小见大。除了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之外,还有很多活在当下、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物,讲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奋斗故事。表1当中的七个人物,他们都不属于重大历史事件当中的人物,他们只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辛苦劳作的普通人。比如冉志平,只是一个通过个人努力当上餐厅经理的农家子弟,并无显赫的身世或背景,也没有离奇的故事,充其量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奋斗史。

其次,《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把这些人物的劳动故事讲述得鲜活生动。过去的政论体往往是高大上的姿态。所谓“高大上”是指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刻板僵化的宏大叙事、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和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民智渐开,人们日渐抵触过去死板、沉闷的说教。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故事》一书中这样强调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就像是生活的必要装备般不可或缺。”

在《劳动铸就中国梦》当中,有着大量故事化的叙事,有起承转合,有悬念、细节、铺垫、冲突和高潮等。如第三集当中原公浦的故事,先是讲解,即“操作正式开始。一切都在按计划有序进行。突然,‘啪’的一声,正被加工的铀球从车床滚落下来……”紧接着镜头马上切换到原公浦的访谈,即“我当时全身的衣服全湿透了,我的人一下子就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了,眼前发黑……”这一铺垫极富悬念,使得观众不得不带入情感,情绪随之推向高潮。再如第六集当中周群飞创业的故事,周群飞接了摩托罗拉一份很大的订单,但上游原材料供货商收了货款,却不肯按约发货……第三集当中张博士的试验田遭到了老鼠啃噬,解说词这样说道,“他匆匆赶到田边,看到的是狼藉的现场,一片刚刚站稳的秧苗全部断掉。这些秧苗都已经经过了几代的杂交,凝聚了他们多年的心血,一旦被毁,就可能意味着他们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然而万幸的是,他们最珍贵的那几株这次幸免于难……”这样富有悬念的故事化叙事,能够使得观众进入作者设置的故事情节当中,不会那么轻易地审美疲劳。

通过整理和分析收视曲线可以发现:

1.每一集的片头和紧随其后的解说部分一般收视率较低,进入故事后,会迎来第一个收视率高点。

2.每一集的收视率都会随着时间下降,越往后收视率越低。

3.多数故事的收视率也呈现出随着时间下降的趋势,故事越长趋势越明显。一开始人们会看某个故事,但如果这个故事比较长的话,人们会失去兴趣,不会持续观看。

4.故事化叙事要比画面加解说的收视率更高。

5.碎片化叙事使得一集纪录片的内容更丰富,收视率更高。

以第五集《劳动缔造幸福》为例,其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为最高,而第五集的叙事手法恰好集多元化、碎片化、个体化、故事化于一身。由此可见,政论叙事转向多元化、碎片化、故事化是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和口味的,是受观众欢迎的。

三、叙事的娱乐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娱乐化大潮将越来越凶猛,它吞噬一切传统文化,解构一切严肃艺术,使得当代的文化生态呈现出肤浅、刺激、空洞等娱乐至死的态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现代消费者在长期的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改变了原有的消费习惯,更加追求视觉的快感,更多地依赖直觉、感觉来与他人互动。在消费者习惯方面,呈现出碎片化、浅阅读、追求娱乐、寻求刺激等倾向。相应地,以往面孔呆板的政论型纪录片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化转向。《劳动铸就中国梦》一片当中的人物和故事,均承担了娱乐的功能,宽泛地说,故事化也即娱乐化。这部分我们将娱乐的范畴缩小,主要讨论本片当中对煽情、时尚元素的运用和互联网气质。

在第三集当中,在讲述新疆风电建设工作者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辛勤劳动时,很是煽情,十分有催泪效果,尤其是易俐明对着镜头说他的母亲二十多年没住过楼房,现在他们搬进了新房,母亲却没能等到那一天。还有在一片荒漠上风电工作者一起唱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风电郎》,这种富有情感的叙事,颇能触及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另外,还有冉志平的母亲忆起儿子艰难的岁月时,说了一句话,即“我儿子就像一个讨吃子一样。”说完便伤心抹泪,感人至深。还有远在安哥拉的中国女孩李慧星,对着镜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样的真情流露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很强的感染力,而这些诉说者都是普通人,不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片中也有对时尚元素的运用,尤其是在音乐和镜头、画面上。比如在片中插入热门歌曲《小苹果》、快节奏的迪斯科音乐,对《咱们工人有力量》旋律颇有现代感的改编等。《劳动铸就中国梦》也运用了一些大光圈、浅景深的特写镜头,画面明亮、时尚、色彩饱满、现代感十足,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

《劳动铸就中国梦》讲述了一个快递哥的工作,播放了阿里巴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敲钟的画面,报道了“创客”、车库咖啡等基于互联网创业形成的新产业,十分贴合当下我国推动“互联网+”的主题,也满足了观众对互联网创业的兴趣。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动铸就中国梦》有一定的娱乐化叙事倾向,但其终归是一部政论型纪录片,所以其娱乐化也是有节制的娱乐化。

本文通过对《劳动铸就中国梦》的分析,概括出了该片政论叙事的三个方面的转向,一是多元化、碎片化、快节奏化,二是个体化、故事化,三是娱乐化。但这三类叙事策略所占比重并不相同(见图1),图中椭圆形的大小代表其所占比重大小。

图1 不同的叙事策略所占比重

《劳动铸就中国梦》通过对多元化、碎片化、快节奏化、个体化、故事化、娱乐化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突破了以往政论叙事风格的单调、僵化和刻板,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叙事风格。

注释:

① 参见张晶晶:《中国政论型文献纪录片的立论模式与论证技巧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 叶志良:《中国纪录片的叙事转型》,《新闻界》,2008年第3期。

(作者袁青系兰州城市学院讲师;谢少平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维平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政论快节奏铸就
千锤百炼,铸就十佳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跟我一起……
松弛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轮式战斗车辆在快节奏的动态演示现场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竭诚铸就返乡创业路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拐一下弯,就能铸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