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走向的媒介呈现
——以日本共同社2014北京APEC报道为例

2015-12-30 03:47吴燕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日本共同社中日关系

■ 梁 岩 吴燕博

中日关系走向的媒介呈现
——以日本共同社2014北京APEC报道为例

■ 梁 岩 吴燕博

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之前,由于日本安倍政府挑衅钓鱼岛主权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乃至美化侵华历史、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制定安保法案等事件,中日关系再次降至冰点。APEC会议能否成为中日首脑首次会谈的平台、缓和中日关系,曾一度成为日本国内外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APEC会议中“习安会”的顺势进行及中日四点基本共识的达成,中日关系进入重要转折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共同社2014年北京APEC会议相关报道的统计分析,了解日本媒体对此次APEC会议的关注焦点及态度,进一步观察日本对华外交策略,分析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关键词】日本共同社;APEC;中日关系;“习安会”

2014年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以下简称APEC会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能否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顺利会谈、达成破冰之旅,早在APEC会议召开前数月,就已成为海内外媒体、尤其是日本媒体密切关注的焦点。迫于日本国内民众及媒体舆论的呼声和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安倍政府为了稳定政权、争取更多的民意支持,积极寻求与中国政府达成妥协的机会。随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定期召开,中国应日本之约,中日两国首脑非正式会晤顺利进行,“习安会”成为日本媒体对2014年APEC会议报道中的关键内容。

日本既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友好发展中日关系,对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既关乎亚太地区的繁荣稳定,也关乎国际局势的长久和平。因此,了解日本媒体此次APEC会议报道中呈现的趋势性特征及对中日关系的态度,观察日本政府的对华策略,科学判断中日友好的大势、准确估计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的力量,不仅有利于中国知己知彼、更好地实施对日外交政策,也是促进中日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共同社2014北京APEC报道凸显其对中日关系的重视

本研究选取日本共同社共同网关于2014年APEC会议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设置“APEC”关键词对共同网的涉华报道信息进行搜索,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日本共同社的新闻自动分类系统的技术更新①及共同网报道信息的更替,发现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搜索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别,最终从搜索到的报道信息中抽取了相对稳定的样本进行人工编码和统计分析。

1.共同社对2014年APEC会议的关注度在会议到来之前达到顶峰,随着会议的结束、对其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报道大幅下降

2014年11月5日至11日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11月10日至11日举行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0日,“习安会”顺利进行。据笔者统计,截至2014年11月27日,日本共同社共同网以关键词“APEC”搜索出来的报道有193条,除了一条是2013年的报道,其他报道都是在2014年8月至11月期间。其中,11月5日之前的报道数量最多,有129条;11月5日至11日APEC会议周之间的新闻有50条;APEC会议周以后即11月11日至27日的新闻有13条。通过数据的清晰比较,日本共同社对APEC会议的关注度明显随着APEC会议周的结束而降低,而APEC会议周之前的报道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7%,会议周期间的报道比例只有26%左右。

2014年12月,笔者再次在共同网通过设置“APEC”关键词进行搜索,所得报道文本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关文本仅余100条,同样除去一条2013年的不相关文本外,其余99条皆为2014年的文本。11月5日至11日APEC会议周之间的文本数为51,与11月搜索结果相差1,这可能是搜索误差造成的。APEC会议周以后即11月11日至12月28日文本有17条。11月15日之前的报道文本量缩减为21条,与11月的搜索量相差108条。(见表1)

表1

综合看来,由于2014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之前,中日关系一度达到冰点,日本媒体(包括日本商业集团以及国际舆论)对APEC会议的期待值和关注度始终保持高涨,希望通过北京APEC会议中日首脑的会见和交流,为中日关系破冰、缓解两国日渐紧张的关系。随着APEC会议中中日两国首脑的非正式会晤顺利进行,两国达成四点共识,成为中日两国媒体的报道焦点。对于共同社来说,会议周的7天时间,发布51篇报道,也就意味着APEC会议期间一天至少平均7条的报道量,足以见得日本媒体中枢——共同社对该会议的重视。

APEC会议结束之后的两个月内,关于APEC的报道量与提及量大幅减少,表明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日首脑顺利进行非正式会晤,此次APEC会议成为中日关系缓和的重要国际平台,已基本满足安倍政府和日本民间及媒体舆论对中日关系缓和的期待。

2.共同社关于2014年北京APEC的报道主题侧重于中日之间及国际社会的政治内容

从搜索的报道文本中,随机抽取了两次搜索结果中相对稳定的文本,获得36条样本量,所得样本基本围绕APEC展开,样本中所涉及的内容交叉覆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国际舆论或评价、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36条样本中,32条样本都涉及了政治内容,其次涉及经济、国际评价、文化交流等内容。在涉及政治内容的报道中,关于中日首脑会晤、两国外长会谈等样本量最多,为24;涉及钓鱼岛等岛屿和海事纠纷、建立海上联络机制、关于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的样本量为11,涉及中日关系走向问题的样本量为9。

统计表明,对日本媒体来说,此次北京APEC会议不仅成为中日关系缓和的重要国际平台,也是调解双方具体纠纷的关键时机。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虽然受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但更多受制于国内政治势力、民众舆论以及中日两国之间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如日本自民党干事长呼吁中日首脑会谈、日外相赴华参加部长级会议等。尤其是中日双方就“钓鱼岛存在不同主张达成共识”作为中日首脑会谈的前提,缓和钓鱼岛周边紧张局势的具体措施成为此次中日首脑会谈的焦点。②

此外,所抽取的共同社关于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36条报道样本中,涉及的主题基本以中日关系为主,也有部分样本涉及日韩、日美、日俄关系,以及APEC会议期间中日首脑会谈对安倍政府的影响等。样本大量涉及APEC会议期间日韩慰安妇问题的商议、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达成或对日企发展的不利③、中韩合作在历史问题上与日对抗、日美外长会谈、日俄关系尴尬等主题。足以见得,日本的外交既受制于日美同盟之间的协定,又因日俄岛屿纷争问题使北方领土谈判陷入停顿,造成日俄关系的一度尴尬。APEC会议上中日关系的进展不仅受到日本国内舆论压力,也受到美国、韩、俄等国际舆论及中韩两国加强合作的压力;其中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中韩俄等邻国领土主权的尊重与否也影响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角色。

3.共同社在中日关系走向和涉华倾向性报道中基本持正面中立的态度

所抽取的样本中涉及中日关系的报道有27篇,其中,对中日关系走向持正面态度的有22篇,持中立客观态度的有5篇,表明共同社对中日关系的进程持积极态度,这也与日本共同社一以贯之的客观立场、及对中日关系的重视密切相关④。如,中日首脑会谈之后,2014年11月10日安倍曾对媒体表示,此次会谈“成为了重返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改善关系的第一步”,此前还曾在电视节目中表示“必须继续展开对话”⑤。

另外,报道样本中,涉华倾向性比较隐匿,基本包含在中日关系报道中,且倾向性报道较少,只有9条。其中对华态度积极的有6条,如:2014年11月8日发表的评析“中方担忧日中对立持续力图平息反日舆论”,报道中国为中日关系的缓和所作出的努力;2014年11月12日的详讯“安倍称习近平APEC期间提‘一回生两回熟’俗语”,报道“安倍期待地表示习近平是能够进一步构筑信赖关系的领导人”;2014年11月27日的短篇消息“中国驻日使馆强调治理偷捕红珊瑚渔船有成效”,报道称中方“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希望与日方进一步加强两国执法部门合作,共同依法妥善解决有关问题”。分析可知,专门报道中国消息和态度的新闻,通常表露出涉华的积极倾向,同时也提高了中方在日本媒体中的话语权。

样本中,中立态度的报道,如2014年11月6日发表的焦点报道“安倍力求实质性对话日中就会晤方式打心理战”,指出:日本首相安倍试图通过呼吁创造接近于正式会谈的实质性对话环境,但中国在钓鱼岛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要求日本让步,态度可谓严厉。如果日本这次获得实现首脑对话的计划,是因为今年APEC峰会恰好轮到中国主办,习近平作为东道主置身于这样一种立场“即便对方是日本首相,也是来北京的客人,必须加以接待”。⑥

综合来看,日本共同社相较于涉华倾向性报道,更侧重中日关系的报道,而共同社对中国及中日关系的态度更加理性全面客观,不仅报道日本政府的声音,也注重对中国政府态度行为的报道。

二、安倍对华政策:“实用主义”、应对型决策、历史问题认知模糊

1.APEC会议“习安会”,安倍政府谋求民意支持:实用主义

不能忽视的是,所抽样本中,还涉及安倍参加完APEC会议回国、中日首脑会谈顺利进行对安倍提前举行大选的策略影响等内容。

其中,11月11日APEC会议周之后的11条报道中,就有3条内容涉及安倍可能提前解散议会进行大选。表明日本国内舆论对中日关系缓和的期待和呼声关乎日本长远的国家利益,然而安倍政府却精明地利用APEC会议“习安会”中日关系缓和这样一个重要时机和外交成绩,策划提前解散众议两会,争取国内民意支持,以利于大选中延长自己的任期和政治生涯。这足以彰显安倍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继承了日本文化中由来已久的“实用主义”心理和价值观⑦。

2.APEC会议后安倍政府连任继续推动国家正常化:应对型决策、战略误判

安倍政府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与中国就历史问题和钓鱼岛之争达成四点共识,以此换取APEC会议上同习近平的短暂“会见”。尽管如此,安倍并没有放弃其右翼立场。在大选获胜后,依然声称要推动国家正常化,解禁集体自卫权。对此,我们要看到安倍推动“国家正常化”背后的根本原因及其挑战中国的深层次结构原因:随着世界由美国一极独霸向多极化发展,日本朝野越来越认识到,在多极世界中,日本与美国战略利益趋同性的基础将更加薄弱。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美国不可能也不会再对日本进行全面的庇护。⑧此外,随着日本在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稳固,越来越不甘于战后国际秩序下的国家定位,安倍政府试图借美国“战略再平衡”之机挑战中国、通过推动国家正常化、谋求“美日同盟”中的平等地位,“一石三鸟”以重塑民族自信心。而近年来在美国财务危机的背景下,日本也得以担负更多的军事责任,解禁集体自卫权。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认为:“空间、资源和机会缺乏造成了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强烈排外心理。”⑨而岛国恶劣的生存环境,也导致生存危机、忧患意识从古到今都是日本民族最大的共同心理⑩。面对“中国邻居”的迅速崛起和强大,日本外交把应对“中国的挑战”和牵制中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因素。而安倍自上台以来,以“俯瞰地球仪”视野倾力推动其所谓的“战略外交”,尤其是大力推动对外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大对东盟、非洲等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官民一体推动日本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对于中国企业及外贸走出去开拓市场、发展合作,形成较大挤压11。但另一方面,安倍的“地球仪”外交也表明其在东亚邻国外交的失败,舍近求远,日本动荡的政局未必能长久执行。而且安倍“针对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展开的一系列包围式外交活动,反倒显得其外交决策的“应对型”短见,缺乏长远战略目光。

出于政治目的和战略考量,安倍政府还劝诱经济界实施“中国+1”工程,鼓动对华撤资并转向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投资。2014年12月26日共同社共同网评出2014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其中安倍与习近平首次举行首脑会谈占据第一的位置;随着中日关系改善迈出的第一步,日本各届积极访华、两国人员交流逐渐恢复;日元贬值推动中国访日游客创新高;然而,日本对华投资额却同比大减。

3.安倍内阁依然参拜靖国神社:历史认知模糊

样本中,共同社一则报道称,2014年12月26日安倍重新掌权满两周年之日,没有参拜靖国神社。有分析认为,日本因历史问题等与中韩对立,安倍认为如果与中韩改善关系的动向受挫很可能招致批判。12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安倍是个现实的实用主义者,他继承了外祖父岸信介的历史观点,但他会在历史问题上做一些让步,以求得日本与东亚国家的良好关系13。

然而,即便2015年万隆会议六十周年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安会”再次顺利进行,安倍内阁的三位部长和百余名议员还是参拜了靖国神社,引起中韩等多国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对此,美国战略家约瑟夫·奈曾认为,日本内阁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丢失了在亚洲的大片传统阵地,是拘泥于过去、缺乏开拓未来的战略眼光的做法。奈甚至认为,日本纠缠于历史,自我束缚,只会让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外交影响力急剧扩大。而早在2013年12月安倍晋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后,美国政府就公开表示了“失望”,这实际上是对日本“恨铁不成钢”的一种表露。14

此外,就日本领导人个人因素而言,安倍对过去的历史问题并不是很清楚,是因为他自己的祖父本身是战犯。他可能非常喜欢自己的祖父,所以有一些肯定“二战”的想法。15

综合分析共同社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涉华报道中的中日关系,可知安倍政府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渴望改善关系”,到“利用中日关系的改善提前解散议会,以赢得选民支持”的精明务实,再到对所达成缓和关系的“四点基本共识”的不同解读、置中国对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严厉强硬态度于不顾、可能引发中日新一轮的对峙。表明日本政府在对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中,依然不愿正视已有问题。安倍政府既担心中韩合作挤压日企的发展空间,又不愿正视二战中的慰安妇等历史问题,继续因“四点共识”的不同解读在岛屿主权问题上的反复揪扯,成为与中韩关系进展中不可回避的结点。

然而,日本安倍政府对外决策时一贯的“实用主义”心理、历史认知模糊、对外战略误判等特征,已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乃至中韩东亚邻国的强烈抗议。安倍政府的外交策略显然不能得国际社会之“道”。另外,由于日本政局的动荡不稳,外交策略随着领导人和内阁的变动而变动,外交决策需日本各阶层间协商达成、执行时也可能会遭“打折”,安倍一味谋求“国家正常化”的道路未必能持续走下去。

三、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关键:政治互信、共同目标、务实合作

1.政治互信:对APEC会议上最重要的成果“四点共识”的解读

此外,关于APEC会议周之后的报道样本中,2014年11月18日共同社发表的一则长篇评析“日中对四点共识的解读大相径庭恐引发新的对立”。报道中指出“日方将11月10日举行的中日首脑会谈视为安倍此访的首要成果,力图缓和两国间的紧张局势。然而双方7日为打破中日关系僵局发布的四点原则共识含糊不清。中方强调日方做出了让步,日方则表示对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的立场保持不变。14日至17日期间,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附近的毗连区航行,反映了中国政府在首脑会谈后没有改变对日强硬姿态的现状”。

表明中日首脑非正式会谈,使日本政府及媒体基本对中日关系的缓和持积极的态度,但共同社作为日本媒体中枢,也客观地意识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实质进展,明显受制于中日之间“政治互信的缺失”。

而2014年11月26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在现代国际关系学院第二届“大国关系研究方法”讲习班中,也曾对中日关于“四点共识”的不同解读作出具体阐释:日本外相“否认四点共识”,称政府之间达成的“共识”,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对此,日本参议院网站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这是中日双方对“法”的理解和解读不同所造成的。中日最高领导人之间达成的政治互信“共识”,比同国际法,中日之间应予以尊重。而日本外相这一言论,也侧面反映了日本朝野内的混乱,为执政党出难题,一定程度上甚至会“激化政治矛盾”。

2.共同目标:借助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促进东亚“命运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

鉴于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互相促进的经验,实现中日关系的真正和解,需要借助于东亚一体化这一平台的发展。“无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德和解所起作用的经验,还是当前东亚合作和一体化的现实及其发展前景都告诉我们,中日关系是实现东亚加强合作走一体化道路能否做到扎实可靠和名副其实的关键。就像没有法德和解、法德轴心,就不可能有欧洲一体化一样,没有中日的全面合作,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东亚一体化。”16

由于美国因素的强大影响,日本对是否融入亚洲摇摆不定,这也是东亚一体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倡议建设“亚投行”,日本既有管理优势,又有地域优势,尽管日本国内民众呼声很高,但是碍于日美同盟,安倍一直未表示加入。2015年纪念万隆会议六十周年的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对日外交化被动为主动,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会谈亚投行、“一带一路”等事宜,真挚邀请日本的加入与合作。

如果中日统一战略目标,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推进务实合作,遵循从经济到政治,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路线,在密切交往和务实合作进程中增强双方政治互信,东亚一体化的步伐会大大加快;而在这一过程中,中日和解的进程必将加快。

3.建立分歧管控机制:保障双边关系的平稳发展

法德关系制度化保证了双方即使有分歧,也不会出现关系逆转。中日之间应汲取法德和解的经验,建立双边分歧管控机制,健全多层次合作机制,利用各种交流渠道使中日关系制度化、稳定化。关于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一方面坚持主权原则不动摇,另一方面可遵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友好策略,有效利用双边和多边平台共同解决。此外,也应在经济政治合作交往过程中,重视两国民间和青年之间的交流,正确引导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增进相互理解。17

四、探析中日关系走向:需耐心诚心经营

综合来看,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婚恋关系。七十年代中日建交之处,中国经济落后,日本出于愧疚和人道主义,向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促进中国经济恢复与发展,也造就了中日外交史上著名的“蜜月期”。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增长,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起日本的各种提防和不满,但是中国的经济壮大并不足以使日本心服口服、由衷赞赏,因为中国的科技创新、环保教育等多个方面还与日本有很大的差距。这时候中国需要更好地借鉴其优秀经验发展自己,加强同日本的合作,赢得其国民的信赖,密切双边关系。

此外,恋人能够顺利地度过磨合期,进入婚姻,也有赖于共同的责任和目标。中日应该为东亚一体化而共同努力,尤其是日本空间小,需要借助邻国资源,与邻国友好发展。

在此期间,处理好中日关系中的“第三者”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环节。美国作为中日关系中的“超级第三者”,其强大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对华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对华关系,是日美中三角形框架中发展的对华关系。”18日本的这种外交定位,使中日关系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中国在与日本友好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中美两国关系,不挑战其超级大国地位,坚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原则,就两国利益共同点加强战略合作。

最后,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制度和法律保障,良好的分歧管控和协商解决机制,将为中日历史问题、岛屿海事纷争等提供良好的协商平台和解决途径。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日本共同社涉华报道分析—以2014北京APEC报道为例”〔项目编号:AMEC2014-5〕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日本共同社基于NewsML的自动分类系统》,《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6期。

② 资料来源: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4/11/86066.html。

③ 资料来源: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4/11/86201.html。

④ 胡乐:《日本共同社:中日关系是重中之重》,《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3期。

⑤ 资料来源: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4/11/86086.html。

⑥ 资料来源: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4/11/85997.html。

⑦ 郭崇:《日本“有用即真理”价值观的探析》,《文化学刊》,2015年第3期。

⑧ 黄靖:《化被动为主动,先声夺人习式外交,抓住了哪些关键点》,《人民论坛》,2015年4月上。

⑨ [美]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⑩ 参见梁中美:《日本国家主义析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 吴怀中:《安倍“战略外交”及其对华影响评析》,《日本学刊》,2014年第1期。

(12)资料来源:http://china.kyodonews.jp/news/2014/12/89128.html。

(13) 何晓松:《试析安倍的国家战略——以修改和平宪法为中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2期。

(14) 朱建荣:《日本外交决策:战略型抑或反应型》,《同舟共济》,2015年第2期。

(15)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58页。

(16) 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

(17) 张晓锋:《法德和解的原因及其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8)冯昭奎:《复交40年: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日本学刊》,2012年第5期。

(作者梁岩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教授;吴燕博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毓强】

猜你喜欢
日本共同社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