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冻菊 教授 陈 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郑州 450000)
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态势已经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依赖性变的越来越弱,相反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变的越来越显著。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同时知识创新也逐渐成为了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纷纷选择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需要借助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来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握好这一重大的挑战,否则也很有可能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被边缘化。按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将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某一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地域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方法,这对于判断一个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潜力,并且为政府部门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并且将这些元素进行新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这种新组合包括:创造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法,开辟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潜在的利润。区域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理解对以后的研究影响深远,因此需要注意:首先区域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对区域创新体系中诸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在于区域创新体系系统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力,它远远高于各个要素能力之和。其次区域创新能力不单单是依靠规划集中配置资源、组织新项目的能力,而是把企业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的能力,并且为创新活动建立良好的框架与催生创新环境的能力。最后,区域创新能力并没有把个体与组织的创新能力相分离,而是以二者的创新能力为基础,把二者都融入到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去。结合以上几点,本文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加速区域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独立和高校、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区域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合理调配并且优化配置区域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当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具体而言,技术创新使区域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的新的“集合”,这一集合不断吸引周围的各类要素,并且这一集合的扩散能力会随着其积聚作用的扩大而不断的增长。因此,作为引导者,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推动力的牵引作用。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是区域创新能力属性的综合概括,选择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是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可以更好的反映区域创新的投入、转化、产出规模、水平以及区域创新的发展潜力和方向等。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构建时,重点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能够客观地、全面地反应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潜力,以求对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综合评价。针对河南省区域创新的情况,需要提出具体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的原则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相结合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表1 2005-2012年主成分得分以及综合得分
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关键看创新行为主体的能力,离开了创新的主体,也谈不上创新能力。为此,本文就从区域创新的行为主体出发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高等学院、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机构与地方政府等,将区域创新能力作为目标层,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四个准则层。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包括:独立科研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独立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额、高等院校R&D人员全时当量、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额、每万人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研究与开发机构数;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内设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科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产品总销售收入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科技经费支出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项目占科技项目数比重、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创新环境能力包括:教育事业费占财政收入比重、科技三项费占财政收入比重、生产总值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发生额占GDP比重、每万人邮电业务量;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包括: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科技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额、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手段。在完善了指标评价体系之后,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因此必须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但是考虑到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的优缺点,本文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选取纵向比较的方法,选取上述指标体系中河南省2005-2012年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各个指标对应的基础数据的计量单位不同,无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因而在统计分析前需对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的数据公式为:
其中,Zi为标准化值,xi表示第i 项指标值,表示平均值,S为标准差。由于采用因子分析前得先进行数据检验,检验之后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因此本文选取的方法是因子分析与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按照因子分析方法的步骤,将河南省8年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总分差贡献显示相关矩阵的前四个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93.68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大部分的信息,且符合设定的条件,因此可以从中选定四个公因子(见表1)。
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独立科研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独立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额、高等院校R&D人员全时当量、每万人高等院校毕业生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项目数比重、三种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发生额占GDP比重、企业科技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额、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第二主成分主要是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总销售收入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科技经费支出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科研与开发机构数、人均邮电业务量。第三主成分主要是科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科技经费占财政收入比重。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内设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第一主成分占的比重为67.8%;第二主成分占的比重为16.2%;第三主成分占的比重为10.2%;第四主成分占的比重为5.8%。
根据上述的各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综合得分来看,2005年以来各年份的综合得分都是逐年增加的(2011年例外),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大致上呈上升趋势。
就整体看来,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是呈上升趋势;就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数与中部五省的对比分析来看,河南整体的区域创新能力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也将会成为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实证分析,结合各个因子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情况可以对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一个地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有效提高知识创新能力,而知识创新依赖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程度。由于河南省缺乏能够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迫切需要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发挥其带头作用。在这一基础上不仅需要提高高效与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能力,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企业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军,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构建和完善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想要提高企业的区域创新能力,首先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利用,其次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且能够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集成和提升的再创新,进而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抓好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的科技资源创新创业,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得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还要迅速的转变观念,想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必须用思想认识的提高,来求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和规定,积极营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河南省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想方设法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将河南省区域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赵彦云,甄峰.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和网络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3.肖小英,刘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