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与价值链升级

2015-12-30 06:26王金超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9期
关键词:价值链专业化升级

■ 王金超(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长春 130118)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垂直非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主流因素(R.C.Feenstra,1998)。Hummel(2001)定义垂直专业化为: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成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或地区只在某个生产阶段或某几个生产阶段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一条连接多个生产环节的全球价值链。

国际垂直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呈现出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等低附加值环节,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等高附加值环节,新的国际分工涉及了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称为全球价值链,这种变化格局打破了从最终产品角度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传统标准,纳入了对生产环节新的评价和考核。从生产环节来看,发达国家以雄厚的基础、发达的技术、丰富管理经验等方面,率先占据技术、资本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中国家依靠劳动力、资源密集等位于低端价值链生产环节。虽然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格局与垂直一体化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但是不同之处是垂直专业化具有更多主观因素。发达国家为了维持垄断地位且继续锁定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地位,设计了“价值链治理”以此掌控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价值链治理是指价值链的领导方协调和组织分散于不同地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管理行为(Gereffi,2002),发达国家凭借优势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发展中国家依然是这个体系的跟随者,因而,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升生产环节质量是重要价值取向。

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垂直专业化生产的文献

学界从四个方面探究垂直专业化:第一,从垂直专业化原因和因素角度(Feenstra,1997;Goldberg,1997;Yano M,2003;Grossman,2004;刘志彪,2005;胡昭玲,2006;马涛,2008等)。第二,从垂直专业化社会经济效应角度(Hmmels et al.,2001;Chen et al.,2005;胡昭玲,2007;王中华,2009)。第三,从垂直专业化指数角度(Hmmels et al.,2001;洪联英,2009)。第四,从垂直专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角度,从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论”。如Pack(2001)认为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垂直专业化可以获得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Jabbour(2005)认为通过从事垂直专业化生产等,发展中国家会从发达国家获取技术扩散;Amighini(2005)认为我国的垂直专业化生产等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胡昭玲(2007)认为发达国家企业将某些生产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是以进口方式刺激发展中国家,而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是被动扩散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二是“挑战论”。刘志彪(2001)认为跨国公司以垂直专业化有力吸引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洪联英(2006)认为我国的垂直分工环节和地位导致了制造产业结构锁定;盛斌(2008)认为垂直专业化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等提供了更好的发展途径,但产业升级、攀升价值链具有挑战性。

(二)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文献

1.全球价值链的涵义。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即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辅助等实现经济效益活动集合体,其价值增值可用价值链表明。他把一个最终产品分成研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消费服务四个方面。

全球价值链有两种权威性定义,一是联合国产业组织,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二是Gereffi(2002)认为全球价值链是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商品和服务价值,连接产品研发、中间品采购、加工生产、销售连接、售后服务以及回收处理等过程的、跨越不同地域范围的、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的全球性价值创造链,强调全球价值链的“全球性”和“链条性”。

表1 实证分析结果一

表2 实证分析结果二

2.全球价值链的治理。Hemphery(2002)等认为全球价值链治理是生产环节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调节和制度安排。Hemphery和Schmitz(2002)认为全球价值链治理可分为网络型、层级型和准层级型治理模式。Gereffi、Stergeon(2003)认为全球价值链治理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依附型、等级型。

第一,市场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在整条价值链中各价值环节的供需求是通过市场来形成的;第二,等级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强调价值链参与方间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第三,依附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少数生产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和大量生产非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组成的全球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中,生产非核心零部件的企业都围绕并依附于生产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第四,模块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按照一定联系制度将复杂的系统和规则分解为多个可独立运行的半自律子系统,统一为总系统过程;第五,关系型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经济单位间是生产密切协调、分工条件简单、市场充分竞争的协作关系(张文宣,2008)。

3.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从相关文献来看,有关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相关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价值链升级路径、影响价值链升级的因素。

第一,价值链升级路径选择。Amsden(1989)认为在全球价值链中,委托代工是新兴市场升级的发展和切入点,融入垂直专业化生产,需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Hobbday(2000)研究了亚洲四小龙发展现象,提出了从委托代工到研发设计到自主品牌发展建设的规律。Kaplinsky 等(2008)认为委托加工方通过设计制造业外包、提供人员培训、制定产品标准等方式,实现企业升级。宋泓(2005)认为从世界制造业基地向中心过度,发展中国家需要经历保护市场、培育市场、后发优势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引导等方面。张向阳等(2005)以我国的苏州和温州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下,苏州未来发展应积极引进外资,提高外资的质量,温州未来发展应向全球价值链两端延伸。朱有为(2005)认为我国应积极利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模块化,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高端价值环节。黄永明(2006)认为我国服装制造业需要通过技术、市场扩张及两者的结合,积极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

第二,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因素。潘悦(2002)认为劳动供给、技术水平、体制制约、政策环境、外资企业是制约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因素。文嫮等(2005)认为全球价值链治理者对地方产业网络主要关注基于是否侵占其核心竞争力。于明超(2006)认为企业技术能力和生产规模是限制升级潜力的因。毛日昇(2006)认为贸易专业化有利于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升级。汪建成(2008)认为技术战略、升级与渐进式国际化是决定企业升级的关键因素。陶峰(2008)认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道路的重要性。毛蕴诗(2009)认为制度环境、组织资源与企业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总之,上述文献中,学界在探究垂直专业化与技术创新能力时缺乏在全球价值链框架范围内的研究,缺乏以价值链治理理论作为支撑的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文献大多是以案例研究,不能鸟瞰整个产业升级态势。因此,本文以全球化大生产为背景,从产业层面切入,以我国 21 个制造业产业的细分为对象,探究垂直专业化与全球价值链升级关系,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模型设定与变量假设

(一)变量假设

综合上述国内外文献分析,根据本文研究对象和目的,构建两个假设:

假设 1: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

假设 2: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与价值链升级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

(二)变量解释

对于被解释变量附加值率,用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表示。

对于解释变量,主要有垂直专业化水平、企业平均规模、人力资本、技术因素等。

(三)模型构建

综合上述分析,参考马红旗(2010)等文献,本文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i为制造业细分行业,t为年份;lned 为各制造业细分行业附加值率;lnvs为垂直专业化水平,lnvs2it为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平方项,lnsc、lnhum、lnte、lnpe 为引入的控制变量,lnsc为企业平均规模,lnhum 为人力资本;lnte、lnpe分别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本文选取 1995-2013年数据,制造业行业为 21个细分行业,Hausman 检验表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Cross Section Weights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实证结果如表 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所示。

(四)实证分析

如表1、表2所示,模型(1)、(2)、(3)分别为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平均劳动力衡量lnsc,从实证结果看,lnsc、lnhum在模型(1)、(2)、(3)中分别为负,表明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对全球价值链升级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不利于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分别引入企业平均规模和人力资本的滞后 1 期和2 期,如表中模型(4)、(5)、(6),系数为正,与实际相符合。

进一步考察,显示lnvs系数为负,充分表明垂直专业化生产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制造业企业规模经济效应对价值链升级存在滞后效应,模型(5)的 lnhum(-1)是 t 值明显,表明人力资本因素对价值链升级需更长时间,技术进步和效率实证结果为正,前者系数大于后者,表明对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技术效率影响小于技术进步。

结论与对策

垂直专业化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的主流。当前,在对外开放度不断加深,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实现转型升级的态势下,制造业需要转型升级为高端化,垂直专业化生产并嵌入全球价值链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融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本文以全球价值链治理为视角,根据我国制造业态势,在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构建假设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与全球价值链升级关系,通过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一)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可知,本文假设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化,城镇化的推进,在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背景下,提高了外资利用效率。我国正处于有利发展环境,加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具有优势,扩大了加工贸易水平,推进了垂直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环节。

当然,我国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密不可分。但是,垂直专业化水平提高同时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附加值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价值链升级,表明全球价值链治理方对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业的价值链治理是存在的。进一步说明我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附加值率不高,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初期,我国制造业呈现出产业升级发展态势和现象,基于我国劳动力优势、学习了国外先进技术,有利于生产企业的发展和升级,但本质性作用较少,只是有利于价值链领导,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

(二)对策

综合上述分析,未来我国推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价值链升级,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并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在我国制造业中尤其是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较小;从技术密集度的高技术产业看,我国的一些“高技术”只是名义上的,实质是一些低端的生产工序或环节,附加值率较低。因此,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大生产条件下,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转变思维,改变衡量方法,不用最终产品衡量,用生产工序或环节价值增值考察企业或产业,同时我国政府应出台扶持产业政策,特别是重点扶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或环节上来,改变产业政策集中于某产业方面,针对制造业主要关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症结,积极鼓励并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工序发展。

第二,制造业发展重点以国内市场为主。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切入点是从事加工贸易环节,特征是“大进大出”,销售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种情况下会面临着一些国际市场风险。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应积极改变策略,改变目标市场,转国际市场为国内市场,变被动为主动,从全球价值链治理考虑,不仅仅依靠国际销售网络和市场需求为提高我国的价值链治理升级所用,为我国制造业实现技术突破,建立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断更新我国制造业新的技术,按照全球价值链领导方的价值链治理参数生产特定的产品。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主要依靠国内市场,通过相关政策,科学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积极采用政府采购措施,追求新型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为开拓国内市场提升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鼓励企业深入改革,以重组、合并、兼并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企业规模。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平均规模的大小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明确这一特点,制造业在考虑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时要改变中小企业小弱散的局面,通过政策鼓励、引导兼并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形成规模,做大做强,更加集中和突出规模效应。首先,各地政府应根据中央的最新政策为背景,依国内外市场为条件,出台相关优惠和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大量中小企业生产工序或生产环节实行集聚,实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人力资本和技术因素有利于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今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形成优势,积极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走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避免依赖对外来中间产品,更避免被全球价值链治理者“锁定”,在此基础上避免技术进步和效率并重构建,不追求“粗放”式发展,通过提升内涵式技术发展,逐渐使我国制造业企业缩小与国际技术前沿水平的差距,以最小的成本优势、技术条件等获得产出最大化,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的兼得。

1.Gereffi,G.,Humphery,J.,Sturgeon,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EB/OL].Global Value Chain,http://www.ids.ac.uk/Global Value Chains,2003

2.Fare,R.,Grosskopf,S.,Norris,M.,and Zhang,Z.“Produc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

3.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2003”[Z].Overview-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R”,2002

4.Fenwick T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between:network identitie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7,20(4)

5.Van Elkan,R.,Catchmg up and Slowing down:Leaming and Growth Patterns in an Open Econom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1)

6.Zhi Wang,William Powers and Shang-Jin Wei."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Model Based Analysis",Office ofEconomics working paper,No.2009-10-C,U.S.International Trade Eommission,2009

7.Kuroiwa,Ikuo and Kuwamori,Hiroshi.“Shock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n East Asia:An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2010,IDE Discussion Paper No.220

8.Abdul Azeez Erumban,Reitze Gouma,Bart Losa,Robert Stehrer,limed Temur -shoev,Marcel Timmer and Gaaitzen de Vries“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Construction,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Thirty-first General lARIW Conference Sankt Gallen,2010

9.原毅军,陈艳莹.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10.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11.陈仲常,马红旗.我国制造业不同外包形式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12.刘志彪.战略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广东经济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价值链专业化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回暖与升级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