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立芳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福建莆田,351254)
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探析
——以福建省为例
连立芳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福建莆田,351254)
实施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及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现状,对福建现有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评价,探索了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改革路径,旨在贯通中高职衔接通道,为地方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渠道,畅通技能型人才的升级渠道,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叠加或者接续,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的兼容并蓄和可持续发展[2];它既有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有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但招生模式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根本,生源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他们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持续发展。当前,福建省普遍存在着“读高中、考大学”这种“普教热、职教冷”的现状;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独立学院由本三批调整到本二批、民办院校的升本、参加高考人数的不断减少(2014年比2013年减少了约7000左右、2015年比2014年减少了约14000左右)、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地方高职院校的招生及生源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职业教育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探讨一种有效的招生模式,推动地方高职院校的中高职衔接,从而带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福建省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模式(以下简称高职招考)、五年一贯制模式、三二分段模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以下简称自考)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一)高职招考模式。高职招考是福建省为了积极探索本专科分类考试及高职对口招生考试而提出的一种改革。高职招考招生对象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这种模式在每年的1月份左右由全省统一组织文化考试,3月份左右由高职院校各类别联考组织校对中职生进行技能测试,4月份开始招生录取工作,被录取的考生于9月秋季入学且不能再参加当年的全国高考。
(二)五年一贯制模式。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的大专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学习五年的衔接模式。学生前三年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后两年直接转入高职阶段的学习,修业期满达到毕业条件者,颁发高职教育学历证书。
(三)三二分段模式。三二分段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实行分段贯通的衔接模式。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具体招生工作由中职校负责,入学学籍由高校统一注册。学生前三年在中职校学习,享受中职学生有关待遇,后两年转入高职校学习,享受高校学生有关待遇。完成高职学业后,合格者将颁发高职教育学历证书。
(四)自考试模式。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自考报考门槛低、社会认可度较好,有些中职校同相关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成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自考”的模式。这种模式由老师根据高职院校的考纲组织学生在校辅导并参加考试,考试分为统考课程和校考课程两类,统考课程由自考委组织命题和考试,校考课程由学校命题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证书。
(一)高职招考模式
1.优点:第一,是贯彻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二,整合了以往的中职推免、自主招生、招工招生一体化、高职单招等模式,使中高职衔接的招生渠道更规范;第三,在文化考试中增加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分值(语文、数、英各100分,专业基础知识300分),同时开展职业技能测试,加大对考生职业技能的考查力度,真正落实了高职招生要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改革,突出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第四,录取时规定了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的照顾政策,推动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该模式是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录取生源最多的一种。
2.缺点:第一,在改革期指导性政策比较滞后,导致社会和考生不太熟悉,从而影响到真正的实施过程;第二,之前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体化的沟通,知识和技能可能存在断档或重复等问题;第三,中职生要经过两次的省统考,从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中职生的升学欲望(2015年福建省高职招考技能测试中,共流失了20.3%左右);第四,部分中职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单独设立“升学辅导班”,与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被随意删减,中职专业课程教材的主导地位被动摇,违背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导致与原教学计划产生偏差,与考试无关的基础课和各类实训课被大量压缩,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很难适应教学要求[3];第五,考试和入学时间跨度比较长,降低了考生的报到率。
(二)五年一贯制模式
1.优点:第一,在同一所高职院校接受知识,学校更方便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有效避免教学重复,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容易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第二,避免了高考的压力,对家长和考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吸引力,缓解了生源压力,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规模。
2.缺点:在同一所院校实施的是五年制教学,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长,最主要是在升入高职前没有淘汰机制的约束,容易让学生产生松散的心态,影响学业的发展和毕业生的质量,不能真正落实中高职衔接的意义。
(三)三二分段模式
1.优点:中高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仅使面临生存与发展压力的中职学校焕发青春,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又减轻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压力,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对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十分有利[4]。
2.缺点:中高职院校是不同的主体,特别是跨地区的合作容易流于形式,更多的是解决中职和高职的生源问题,很难做到中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同时,相对中职校非该模式的学生而言,同样的学习成绩不经过考试就能读高职院校,降低了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自考模式
1.优点:报考门槛低、通过率比较高、费用比较低、学习时间比较短。
2.缺点:主要是依靠教材,缺乏实践考核的教育,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只能算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谈不上实际的中高职衔接。
(一)加强政策引导的力度
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职业教育的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创造一种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如推进高职系列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要求持证上岗并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以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调动人们自愿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二)完善高职招考制度
1.早确定、早部署。省厅要尽早研究确定当年的招生政策,改革运行期间要提前半年以上下达指导性文件,以便于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避免社会和考生因不了解政策而降低了该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2.完善考试制度。由于当前职业教育的弱势,中职生在文化基础上比较薄弱,录取的绝大多数学生是由于成绩上不了普通高中而采取的无奈之选。所以要求他们参加两次的省统考,况且技能测试时考生得跨地区参加考试,这将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议:第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考核可以采取分散在中职相应阶段进行考试,成绩合格者允许报考高职或应用型本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养成,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第二,技能的考核以统一技能高考为主,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为辅的原则,社会需求量较大、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实行全省统一的技能高考[5],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地市尽可能设一个考场,减少中职校、家长及考生因异地考试而带来的麻烦;专业特色明显、规模较小(如福建省重点产业石化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每年挂靠在医药卫生类或制造类报考,导致有升学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非本专业的专业基础文化课和技能的考试,降低了这些专业学生的参与性,不利于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或由高职院校联合行、企业合作实行招工招生一体化方式培养的专业,可以采取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方式。录取时以考生的技能成绩作为选拔的主要因素,这样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3.扩宽免试生的范围。除原有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免试入读高职院校外,可以增加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获得各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职毕业生免试录取,促使技能型人才得到再继续深造的机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调整考试及入学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太久既会影响到高校的报到率,也会给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安排、管理等带来不便;同时,学生松散时间太久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技能测试、录取及入学时间可以调整到同全国高考一样,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减少了各级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中职校的压力。
(三)规范五年制高职制度
“五年一贯制”模式和“三二分段制”模式同属于五年制的高职,在转入高职院校时都没有经过筛选,相当于高职的“注册入学”。“注册入学”应该是一种“宽进严出”的招生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很成熟,它能提高公民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普及大学教育,让学生发挥特长、潜力,从而提高国民素质。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出发点是致力于解决招生困境,暂时扩大生源[6]。目前在我国普通教育普遍是“严进宽出”在福建省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认识还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实行这种类似于注册入学的方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培养的学生在文化理论水平与技能素质上难以得到保证。高职院校要建立波段考核体系,同时也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采取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改革自考制度
要通过完善考试大纲、考试形式(突出技能考试形式)等方式改革创新自考制度,实现自考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后继续深造的主要通道。
(五)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自主权
在面向中职生的招生计划分配上要适当提高高职院校的自主权,可以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及特殊性。有些地方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学生活动等方面同中职校保持比较良好的交流,但由于上级部门将计划下达给各高职院校的分配指标过于平均,缺少考虑个体的因素,如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中职生的招生计划比例由2013年的26%降低到2014年的17%、2015年的10%,这显然同各级提出的要加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生的招生比例精神有些冲突,不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真正开展中高职衔接。
总之,探索中高职衔接招生模式的改革路径,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贯通中高职衔接通道,提高我国技术技能教育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只有在足够的生源基础上,再通过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各行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5-2.
[2]范敏,芦京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78-80
[3]沈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4):68-70
[4]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5]肖志余,袁小会,刘兵,刘小宁.浅谈中高职衔接招收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22-223
[6]谢晓轲,董俊华.中高职衔接招生及遴选模式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3):23-24
Research on Connection Enrollment Mod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ke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AN Lifang
(Enrolment and Vocation Guidance Office,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Putian 351254,Fujian)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perfect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rollment status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vocational enrollment mod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mode is explored.This aims at penetrating the channel for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 admissions,upgrading of skilled talents,and achieving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rollment mode
G717.32
A
1671-5004(2015)04-01001-03
2015-6-4
连立芳(1976-),女,福建仙游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职业教育及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