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英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护理教育】
高职护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
邵红英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
目的探讨在职业院校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高职护理专业3年的教学过程中,“2+1”人才培养模式组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3段式”课程设置,实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按照人的认知规律,通过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毕业前对两组高职护生学习成绩、教师与行业专家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结果“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教师与行业专家对“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评价高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职护理专业“1.5+1+0.5”人才培养模式能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护生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 护理专业; “2+1”人才培养模式; “1.5+1+0.5”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卫生服务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护理工作从单一的临床护理,逐步向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转变,形成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服务的新格局[1]。如何构建适应护理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能适应社会对卫生健康服务多元化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这是目前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热点。目前西部多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仍沿用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生)3年学习中2年在学校,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年在各临床医院、社区跟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临床实习安排最后1年,导致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部分脱节,学校教育与护理行业需求部分脱节;最后1年学生忙于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找工作,影响高职护生实习效果,同时增加了医院、社区的管理难度。尤其是近几年我校护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因学校整体搬迁,距市区各教学医院远,护生在校期间临床见习机会少。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我校实际,改革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院校融通,医教结合,加强人文,能力递进”为指导思想,变“2+1”人才培养模式为“1.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本研究从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从2011年开始尝试改革,推行“1.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以我校2011级大专护理专业4个班241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将4个班级随机分为“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和“2+1”人才培养模式组,其中1、2班为“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121 名),3、4 班为“2+1”人才培养模式组(120名)。两组学生均为女生,学制3年。两组学生年龄、入校成绩比较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班开设课程相同,各门课程由同一老师任课,采用统一教材。
表1 2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入校年龄、入校成绩比较(±S)
表1 2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组学生入校年龄、入校成绩比较(±S)
组别 名 年龄(岁) 入校成绩(分)“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 121 19.32±0.83 241.16±37.16“2+1”人才培养模式组 120 19.15±0.76 245.67±34.85 t 1.659 0.972 P>0.05 >0.05
2.1 “2+1”人才培养模式组 高职护生2年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年在临床医院、社区跟岗实习。第1学年主要开设公共、医学基础课程,第2学年开设专业课程,第3学年跟岗实习。整个过程先基础,后临床,按照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常规教学。
2.2 “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 高职护生3年的学习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护生在学校集中学习1.5年;第2阶段是护生在各实习医院、社区、保健中心等进行跟岗实习1年;第3阶段是护生再回学校学习0.5年。
这种新模式让护生在校先进行1.5年的公共、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中间穿插医院见习;进入临床1年,让护生全身心参与临床护理过程,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实现学生从理论单一思维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元化临床思维转化。护生再次回学校的0.5年中,首先反馈自身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学校再统一组织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辅导、考试;同时学校结合护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与就业需求,开展各种讲座,给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和时间。“1.5+1+0.5”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充分凸显学校与临床医院2个育人主体,让学校教育与护理行业工作密切结合,让学生学习—工作—再学习交替进行,实现学校护理专业教育与临床护理岗位需求接轨,在校学习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2]。
2.3 “1.5+1+0.5”新模式实施过程
2.3.1 重新确定培养目标 在2011级高职护生入校前,本校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先后多次利用寒暑假赴本地区及周边省市61家医院、社区开展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护理岗位等专题调研,召开了本地区各级医院护理实践专家,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研讨会,通过反复行业调研、专家论证最后确定了我校3年制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护理事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现代护理理念及健全的法律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和各项技能,适合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护理专门人才。
2.3.2 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按照“1.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学校把3年制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重新筛选组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5个模块:即在第1学期(职业素养模块)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英语、医学信息技术、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1、人际沟通与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课程;第2学期(专业基础模块)开设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2、护理用药、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管理学等课程;第3学期(职业技能模块)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等课程;第4学期、第5学期跟岗实习(专业实践模块),并在实习医院、社区开设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五官科护理、中医护理等课程;第6学期(职业拓展模块)护生再回校0.5年,先集中精力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校再开设护理综合实训、专科护理讲座、健康教育等课程,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同时给品学兼优、乐于进取的同学提供校内专升本的平台。
2.3.3 优化教学内容 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保留以往各级医院临床专科的护理内容,加强社区护理相关内容,紧贴临床、社区2个岗位的任职要求。课堂上把2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加以比较,专业学习与基层服务并进,做到专科护理在病房,健康服务进社区[3]。尤其是在校1.5年的学习中,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理论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临床实践技能通过校内实训教师与附属医院各科资深护士长共同完成,学校教师与护理行业专家在每一项护理项目实施前集体备课,统一标准,课堂共同指导,课后共同考核。教学过程突出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
2.4 效果评价
2.4.1 考试成绩 因本研究是从护生入校开始,“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2+1”人才培养模式组开设课程相同,每一课程任课教师相同,开设学时数、课程标准相同,在护生毕业前选取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和《外科护理技术》,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考试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教务科统一组织考试,按照同一评分标准,试卷批阅采用常规的封卷盲阅方法。护生实践技能考核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专家共同考核;搜集2014年两组护生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2.4.2 教师、行业专家评价 由本校护理专业核心教师团队、行业专家(含用人单位)等对高职护生3年的学习、实践等各项活动进行全程观察,学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涉及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5类要素。每一要素都有若干条目,回答结果分为“强”、“一般”、“较差”、“差”4 种。 问卷 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979。针对“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121名和“2+1”人才培养模式组120名,由教师、行业专家填写反馈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1份,收回问卷241份。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学生成绩属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与“2+1”人才培养模式组的学生成绩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教师、行业专家对学生评价结果属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率进行描述。因教师、行业专家对学生的评价属等级资料,故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分析“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与“2+1”人才培养模式组在不同维度上教师、行业专家对学生评价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3.1 考试成绩 毕业前随机选取 《护理学基础》和《外科护理技术》2门课程,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2项成绩均高于“2+1”人才培养模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护生毕业后,统计两组护生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均高于 “2+1”人才培养模式组(P<0.05)。 见表 3。
表2 两组学生2门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2门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护理学基础 外科护理技术 护理学基础 外科护理技术“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 121 90.25±4.68 91.94±4.15 78.35±5.68 77.90±5.73“2+1”人才培养模式组 120 85.36±6.92 83.42±2.77 70.25±11.43 69.34±5.04 t 6.417 18.767 6.983 12.317 P<0.01 <0.01 <0.01 <0.01组别 n
表3 两组学生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 名 专业实务 实践能力“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 121 100.38±3.57 100.50±4.26“2+1”人才培养模式组 120 81.20±5.91 88.26±5.58 t 30.463 19.125 P<0.01 <0.01
3.2 教师、行业专家对护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由教师、行业专家对“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和“2+1”人才培养模式组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教师、行业专家对护生职业能力评价
续表4
4.1 “1.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了高职护生学习效果 新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教育的特点,搭建了学校医院深度合作的平台,实现了理论实践交替,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交替,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交替,改变了护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护生临床实践的机会,提高了护生学习效果。在传统的“2+1”培养模式中,高职护生最后校外实习1年作为独立环节进行,校外实习带教老师对学校整体教学安排没有太多探讨,在关于人才培养方面很难达成共识[4]。新模式更符合护理行业对护理人才适应性的需求,使护理行业真正参与到学校护理教育发展规划、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等环节的建设之中,产生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实现了学校护理教育与护理工作岗位实际需求接轨,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优质资源多方共享[5]。
4.2 “1.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个方面组成[6]。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新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护理的有效对接,融教学过程与真实的职业情境,部分专业课在实习医院由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实习评价结果显示,“1.5+1+0.5”人才培养模式组护生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环境、团队协作互助能力得到增强、临床实习兴趣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有所提高[7]。表4结果表明,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明显提高,促进了护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就业。
[1]张徐宁,季宁东,侯继丹,等.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46-49.
[2]邵红英,田维忠,房 兆.地市级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研究,2013,27(8C):2671-2672.
[3]王 群,陈国忠,吕 颖.新医改视阈下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7-89.
[4]周志红,袁爱华.院校融通教学做一体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2(11B):8-11.
[5]李 伟.校园联合共建共管共享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1,25(7C):1771-1772.
[6]张 翠,赵 林.以护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社区护理学》阶段化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5):1371-1373.
[7]房 兆,孙 慧,张乃正,等.《护理学基础》项目课程模式开发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111-112.
Evaluation of Nursing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Reform
SHAO Hong-ying
(College of Medicine,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MethodsStudents majored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in the three-year study.In control group,traditional subject-centered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was performed but in experiment group, a new cognition-centered talent cultivation pattern was conducted.Students’ academic score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from teachers and experts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ResultsStud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obtained higher academic scores.The integrated evaluation from teachers and experts showed that stud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performed better in terms of nursing core competency,nursing management ability,team collaboration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new cognition-centered cultivation pattern of nursing talents benefit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college;nursing; “2+1”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1.5+1+0.5”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G42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1.013
2014-12-15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GH12573)
邵红英(1969-),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学历,副教授。
方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