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真菌分布及耐药性
姜立刚李涵1李海平孙博谦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132000)
关键词〔〕脑卒中;医院感染;真菌
中图分类号〔〕R743〔
通讯作者:孙博谦(1965-),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控制科
李涵(1983-),女,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医院感染研究。
第一作者:姜立刚 (1978-),男,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高龄、生理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原因,是医院感染真菌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较为棘手,往往引起致死性终末感染。为了解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真菌的菌群构成与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诊治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真菌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作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的老年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 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真菌的患者40例(1.9%),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4〔平均(73.1±6.3)〕岁。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真菌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病原真菌分布及耐药性等特点。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将临床标本接种至沙保弱培养基,37℃培养48 h,革兰染色为酵母样菌的,转种至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根据菌落颜色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梅里埃公司生产的Fungus3真菌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
2结果
2.1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真菌的部位包括下呼吸道感染38例(95.0%),血流感染1例(2.5%),颅内感染1例(2.5%)。
2.2病原真菌分布感染菌属以假丝酵母属为主,其中白假丝酵母最多,24株(60.0%),光滑假丝酵母5株(12.5%),热带假丝酵母4株(10.0%),克柔假丝酵母2株(5.0%),近平滑假丝酵母2株(5.0%),葡萄牙假丝酵母1株(2.5%),新型隐球菌1株(2.5%),烟曲霉1株(2.5%)。
2.3药物敏感性分析40株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5-氟胞嘧啶,见表1。
表1 40株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率〔 n(%)〕
3讨论
真菌约有25万种,目前发现能使人致病的真菌有100多种,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引起感染。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较低,在长期应用抗生素后,机体菌群失调,机会性致病真菌繁殖,诱发二重感染〔1〕。本文40例真菌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占95.0%,这与脑卒中疾病的特点有关。文献报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高龄、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昏迷、延髓麻痹、气管切开是脑卒中合并真菌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临床医生应全面掌握这些危险因素,加强对昏迷、延髓麻痹、使用呼吸机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真菌性肺炎的发生。
在菌群分布上,白假丝酵母仍居真菌感染的首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假丝酵母属感染的菌种构成比例有所变化。白假丝酵母虽始终居首位,但比例有所下降,光滑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等的比例有所上升,另外,少见的菌种如葡萄牙假丝酵母、都柏林假丝酵母也不断涌现〔3〕。本文中的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颅内感染,颅内真菌感染多由肺部原发性病灶经血源性播散而来。1例烟曲霉感染为下呼吸道感染。
在药物敏感性上,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最高,但应用时要注意其毒副作用。氟康唑毒性较低,但由于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引起重视。伏立康唑为新型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而5-氟胞嘧啶在单独应用时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种类较有限,且毒副作用较高,新型高效低毒药物亟待开发〔4〕。
4参考文献
1马春飞,童广渔.老年人深部真菌感染246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2111-2.
2姜霖,刘洪波.脑卒中合并真菌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9):744-5.
3Claudia Spampinato,Darío Leonardi.Candida infections,causes,targets,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antifungal agents〔J〕.Biomed Res Int,2013;2013:204237.
4李华信,高春芳,李晓冰,等.医院深部真菌感染900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980-3.
〔2014-01-10修回〕
(编辑李相军)